和日本人打交道過的人,各自都有本難唸的經。
我以前在台灣的日商公司任職時,日本老闆大張旗鼓想要拓展在台灣的IT系統業務。我們底下的人,出於熱心,告訴他台灣客戶的特性喜歡「俗又大碗」、要他注意對手的可能競爭策略。他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結果賣的東西硬是比人家貴,內容又比人家少,兩年開疆闢土,除了一些在台日商基於愛用國貨的心理,高價買我們的帳之外,台灣客戶一個個被他挑肥揀瘦,一家也沒做成,業績抱了一個大鴨蛋。
有日本人被派駐到中國大陸,與當地人一起共事。剛開始,他眼中的中國人「就是不幹活」,叫不聽、帶不動,讓他很受挫折。久而久之他發現了:不是中國人不幹活,而是中國人「不在日資企業幹活」,那些後來離開日商,到外頭闖蕩的中國員工,很多做得有聲有色,當起了大老闆。而他本人十年下來,依舊只是個派駐在中國的日商公司幹部。
為什麼中國人在日資企業不幹活?因為中國人一口咬定你那一套在本地不適用,所以消極反抗,結果就是「不幹活」。
日本人是個很講究團隊的民族,所以他們只要團結在一起,就能發揮極高的效率,他們的研究團隊在各個領域上的成果,有目共睹,半世紀以來,日本是亞洲的獨強,不是沒有原因的。但是這樣的集體主義,也有缺點:轉不過彎、害怕變革。所以,鴻海出錢想救夏普,可以;想插手夏普的經營,不行。怕變革是其一,再說精確點:他們根本不相信台灣人的那套經營方式,救得了日本企業。
我覺得,對夏普那套,看不下去的企業不止鴻海一家,這次合作,談不成就談不成,當作是發生了一場美麗的誤會算了。要那些有頭有臉的「取締役」、「社長」、「前社長」的人物,都要對郭董立正站好,真是情何以堪!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