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常聽到關於工研院所.研發或發明的各形各色各領域的新產品.我印象所得的產品有.
一部叫"響尾蛇"一號的機車.太陽能車.電動車.氫氧水燃料車等.或是最近的軟液晶螢幕.軟玻璃.紙喇吧.裸視3d螢幕.甚至許許多多最高科技最新奇的產品.
但怎麼從沒一樣產品.見過量產問市???
只是代表在台灣技術上有辦法"做"得出來?
還是把技術賣給廠商?
營利或非營利?經費又是何來?既然做得出來卻又不付諸量產?白白浪費經費和精神研究?
我有上網查過.關於工研院並非是政府機構.而是財團法人.但經費似乎又是由國家提供?
專門研發技術但是並非商業部門
商業由民間業者自行洽談或者院士自己找門路
不過這其實扯到一個問題
業者願不願意在台銷售以及有沒有能力量產
工研院只是專精於技術研發並不主動要求業者達到量產在台銷售
研發是一回事 但是作生意又是另一回事
量產這東西並非你想的那麼簡單 一切都要錢
如果最後市場証明不符需求或者出現嚴重瑕疵都是重大虧損
一般而言 廠商都是在國外試水溫 因為市場夠大 不至於虧太大
所以在國外才會買到台灣最新產品
台灣買到的都是國外銷售過再回推台灣的
如果國外水溫試不成 台灣自然也別想看到影子
所以政府單位是希望藉由工研院帶頭創新、研發來帶領台灣中小企業,例如藉由撰寫專利或研究成果,再技術轉移給中小企業或有需要的公司。
然而目前因為這類財團法人也很多,資策會、PMC等,大家都等著要搶食每年政府的科技專案預算,所以工研院科專預算已經不如往年那麼多了,也逼著他得找些業界合作的專案。
以前工研院是自己想要研發什麼,大部分由自己訂,但後來變成,需要找到適合願意任何你研發成果對他們有貢獻的公司,政府才願意出部分研發經費,這是不願意工研院悶著頭自己做,希望做出來的東西是有公司需要的。
至於大家質疑為何沒什麼偉大的研究成果,工研院也是產業的培育者,所以很多團隊再有一定成果後,會整個被挖走,成立公司或投入另一間公司的某個領域,繼續開發,例如台積電、聯電就是工研院分出去的。
至於有說工研院研發出來的東西成本都太高,因為功能研發階段,並不是量產或cost down的部份,所以只是希望先把功能做出來,等功能確定可以work了,再來看如何再生產階段或某些零組件可更換成功能類似,但成本較低的零件。
研發是需要時間跟錢去砸的,而且還不一定有結果,這是我粗淺的回覆,如有錯誤請指正。
工研院角色功能可參考官方回答:
http://www.itri.org.tw/chi/about/index.asp?RootNodeId=080&NodeId=0800
http://www.itri.org.tw/chi/about/vision/index.asp?RootNodeId=080&NodeId=0801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