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閒談薪資成長陷入停滯的本土因素



李登輝前總統於《台灣的主張》一書中提到:「儘管最近的情況似乎有所改變,但一般日本員工還是不會輕言辭職。他們通常會堅守工作崗位,學習全套技術,工作穩定性很強。」

閱讀這段文字時,
給了我關於台灣薪資停滯之因的某些靈感,
在提出我的假設之前,先給諸位看看李前總統對於自己台灣人的看法。

李前總統如此描述:「反應敏感而快速,是台灣人的一大特色
(插個話:反過來看,台灣人做事缺乏系統,隨興成性,
不重視細節部分,容易在某個環節出錯,導致日後自食惡果。),
一般企業員工如果認為工作環境不佳,便會立即辭職。
而企業家在投資方面亦復如此,
如果認為某項投資無法賺取利潤,便立即轉移資金。」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台灣屬於移民社會,
因為缺乏深厚的認同感,因此島上的人民偏向操作投機行為。
這樣的經濟體,在普遍困窘的時候,由於危機意識高漲,為了生存,易於形成有難同當的想法。
可是等到擺脫了貧困,逐漸形成小康社會,中產階級也日漸增長;
社會喪失了共同的敵人-貧窮,群眾也就日益漸行漸遠。
始終受限於許多因素的隔閡,諸如族群、省籍、財富與社會地位等因素,
有福同享的情感無法建立,社會發展易陷入自相爭鬥的紅海戰場,
我認為這就是當今台灣社會所必須認清的前因後果。

當然,時代已經進步到這處,
我們只能接受。
然而過去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認為「危機意識」的缺乏,是現在人應該著眼的部分。

因此,關注薪資成長停滯的現象,
我以以下的假設拋磚引玉,
希望得到迴響,能夠針對這個切身的問題,進行討論。

假設:「由於台灣人的工作流動性大,因此低薪的工作始終不乏遞補者。
然而綜觀全局,實際的情形為薪資陷入停滯,甚至是倒退的求職者,
缺乏對突破的強烈自覺,不願規劃培植自我優勢的計畫,
因此只能在相對低層的工作圈中,持續漂泊,如同逐水草而居的牧民。
當企業開出低薪,卻依然能夠吸引到求職者前來洽談,
對於技術要求不高的工作來說,
本來流動性就不低,
實在沒有理由浪費更多的籌碼,
來留住求職者。
總而言之,此種不能善盡自我管理的人,
一定程度助長了薪資停滯的現象。」

最後,我想直接不負責任地指控教育。
教育,
就是台灣經濟陷入失落的重要原因!
2012-08-24 0:2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薪資 本土因素
小弟認為

台灣經濟衰退, 主因在於大老闆只想靠炒股票/降成本/轉投資去賺錢進自己口袋

不願意好好的關注本業的發展與員工的照顧

導致公司無法再進一步發展,最後慢慢萎縮

也因為只關注在降成本, 也導致員工薪資壓低,造成員工流動率高



改變後的教育/大陸經貿的連結/電子業的興衰,這些當然都有影響了台灣的經濟與薪資就是了

只是我最不爽的 是那些大老闆的嘴臉!






薪資問題其實是現有雞還有蛋的問題
1.第一個假設很多國家都是如此,不能作為整體性薪資停滯的元兇,台灣也沒那麼多無技術性缺
2.教改出來的人還沒坐上公司決策的角色吧,不要什麼都推給教育。也許廣設大學摧毀技職體系是錯誤的決策,但現在的狀況是這批人搞出的嘛?被大陸韓國後發先至的產業問題沒這麼單純吧

thron wrote:
薪資問題其實是現有雞...(恕刪)


廣設大學也是問題之一

工作和學校教育無法連結,造成無法學以致用,也是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投機、眼高手低也是原因之一

(我的拙見而已)
台灣人一直想要去中國化
但是在很多惡質傳統上
台灣人繼承的比大陸本身還徹底
比如貪官污吏、好賭本性等
中國人賭性堅強還真的不是蓋的
現在台灣的大企業靠穩扎穩打起來的還真的不多
絕大多數都是發機會財的
老闆們狀況好大賺就大花
狀況不好大賠還是大花
只是花的是其他人的錢
人家用螞蟻和蟋蟀的故事來形容希臘
其實台灣也一直是過著蟋蟀的生活
差別在於希臘是全民蟋蟀
而台灣呢
春天時螞蟻和蟋蟀一起吃多一點
冬天時蟋蟀還是吃一樣多
只是去螞蟻那邊拿食物而已

台灣菁英們根本不關心台灣
他們只在乎手上可以拿多少
台灣的今天主要是菁英們全去做OP了
而留下一些非常下等的人去做政府官員
這些菁英們只有等到火燒到自已了
才會跳腳
想想十多年前經濟正好時
誰在用國貨?
只有窮人或是說沒出息的人
才用國貨
想當年手上拿著英業達、BENQ的手機
還被貴族們笑
這些菁英們開的車都是德國名車
家裡整套電器都是SONY
身上穿的都是歐洲名牌
那時另一些人買東西是看C/P值的
所以買國貨
近兩年
看C/P值的那些人還是看C/P值
他們沒有變
而外國貨的C/P值也漸漸的高於國貨了
但改變的是貴族也落難了
外國貨的競爭影響了他們的飯票了
所以 偏激型的愛用國貨理論就出現了
菁英們在乎的是自已的飯碗
你買國貨我就多吃一碗
你買了國貨你少吃一碗是你家的事

企業賺錢第一個想到的不會是與他共同奮鬥的員工
企業賠錢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員工
企業無義時 員工當然就不需要忠誠
日本也是近幾年才取消終生顧用制的
但台灣早在經濟很好時就用儘各種法子壓柞員工
台灣版責任制在台灣超過15年的歷史了
演變到現在已經是雞生蛋 蛋生雞了
無解

怪教育?
其實不太通
因為教育是因也是果
簡單說教育造成競爭力低落
不是無心演變
為了保持社會階層的穩定
不會隨意變動
上層的優勢永遠在
要確保下層沒有翻身的機會
那教育就必需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
愚民政策在中國可是有幾千年的歷史
只是手段不太一樣而已
我認為薪資成長陷入停滯

是因為銀行存款0利率

跟台幣拒絕升值的關係

這種東西阿

該調的時候為了資本家而不調

下場就是現在這樣

人家美洲歐洲澳洲都有在動

該漲時漲該降時降

狀況再糟糕也沒比我們糟糕

我們是只降不漲,現在面臨困境結果沒得降了!負責官員活該死好

錯誤的貨幣政策會不會搞死國家?

讓我們看下去
本土因素的話
最明顯的就是政府失能

政府放任責任制剝削員工的加班費
這部分本來是雇主應該付出的成本
要嘛多請人
要嘛付加班費
現在一毛都不用出

而無償加班又搶走其他人的工作
4個人一天免費加班2小時
一個工作機會就不見了

再加上無腦22k政策整個壓低起薪
誰不知道薪水難漲
勞役不均根本沒有誘因留住人

也不想想這環境是誰造成的
只會利用媒體放話怪年輕人

...罄竹難書啊
你說外面的陽光依然~~http://blog.roodo.com/onlymusic/
除了研發工作有可能無縫接軌,其它我只能說想太多....大學本身上的課程跟業界比本來就很理論,課程設計也不可能是為了讓你實務體驗學校和真實公司的設備運作差異...現在唸研究所其實也不是為了學歷和研究,大多都是實務練習居多,在外國這部份是公司訓練,看是要大學暑期實習還是進來在訓練....至於現在年輕人草莓這我不予至評,因為每一代都這樣講下一代....每個時代都有草莓,沒什麼好驚訝的,你也不希望被年輕人指責今天你們竟然沒留下可以他們爬更高的地基吧.老實說我還蠻感嘆的,還沒追上歐美,大陸就已經緊追在後了,不到40年的差距瞬間就被趕上,彷彿黃梁一夢。

p.老妹現今在大陸工作,過的還算不錯,至少那邊薪資敢給,雖然想念但還是希望她在那邊好好做,日本的年輕人其實也很慘,真的是"失落的一代" 希望台灣不要淪落至此。
我的看法是企業外移造成工作機會減少,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企業主自然有籌碼可以不調整工資。反觀對岸,基本工資年年調整,有的地區甚至一年內多次調整最低基本薪資的情況(有些省市已快追上台灣了),企業在招工不足的情況下也被迫跟進超漲,當然這受益的將是廣大的勞工與當地的國內經濟。
反觀國內,過去20年來,企業大量外移,外商投資卻步,工作機會快速減少,國內經濟消費力道薄弱,各行各業都在苦撐,我認為政府的政策失當是主因。近來美國在大喊的製造業回歸本土,透過當今科技的力量將過去需要大量廉價勞力而外移的企業逐步拉回國內製造,增加國內就業機會進而改善國內經濟體質的做法很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
國內許多企業主在國內上市吸金,再打這台商的名義,拿台灣的$到外地投資賺錢,個個荷包賺得滿滿滿,又買豪車又買豪宅,出手毫不吝嗇。但這些台商期時對台灣經濟的貢獻最少,當政府欲提出調整多年未動的基本工資時,這些企業大老又立刻出手,動員工商協會、立法豬公進行攔阻。這就是惡性循環下的台灣現況!
napoleon5800 wrote: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