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前總統於《台灣的主張》一書中提到:「儘管最近的情況似乎有所改變,但一般日本員工還是不會輕言辭職。他們通常會堅守工作崗位,學習全套技術,工作穩定性很強。」
閱讀這段文字時,
給了我關於台灣薪資停滯之因的某些靈感,
在提出我的假設之前,先給諸位看看李前總統對於自己台灣人的看法。
李前總統如此描述:「反應敏感而快速,是台灣人的一大特色
(插個話:反過來看,台灣人做事缺乏系統,隨興成性,
不重視細節部分,容易在某個環節出錯,導致日後自食惡果。),
一般企業員工如果認為工作環境不佳,便會立即辭職。
而企業家在投資方面亦復如此,
如果認為某項投資無法賺取利潤,便立即轉移資金。」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台灣屬於移民社會,
因為缺乏深厚的認同感,因此島上的人民偏向操作投機行為。
這樣的經濟體,在普遍困窘的時候,由於危機意識高漲,為了生存,易於形成有難同當的想法。
可是等到擺脫了貧困,逐漸形成小康社會,中產階級也日漸增長;
社會喪失了共同的敵人-貧窮,群眾也就日益漸行漸遠。
始終受限於許多因素的隔閡,諸如族群、省籍、財富與社會地位等因素,
有福同享的情感無法建立,社會發展易陷入自相爭鬥的紅海戰場,
我認為這就是當今台灣社會所必須認清的前因後果。
當然,時代已經進步到這處,
我們只能接受。
然而過去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認為「危機意識」的缺乏,是現在人應該著眼的部分。
因此,關注薪資成長停滯的現象,
我以以下的假設拋磚引玉,
希望得到迴響,能夠針對這個切身的問題,進行討論。
假設:「由於台灣人的工作流動性大,因此低薪的工作始終不乏遞補者。
然而綜觀全局,實際的情形為薪資陷入停滯,甚至是倒退的求職者,
缺乏對突破的強烈自覺,不願規劃培植自我優勢的計畫,
因此只能在相對低層的工作圈中,持續漂泊,如同逐水草而居的牧民。
當企業開出低薪,卻依然能夠吸引到求職者前來洽談,
對於技術要求不高的工作來說,
本來流動性就不低,
實在沒有理由浪費更多的籌碼,
來留住求職者。
總而言之,此種不能善盡自我管理的人,
一定程度助長了薪資停滯的現象。」
最後,我想直接不負責任地指控教育。
教育,
就是台灣經濟陷入失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