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微笑、一個欠身、一個鞠躬,再加上一句「歡迎光臨」,日本服務業的接客禮貌,世界知名。這一切,都是建構在「日語」這個基礎上,而「日語」,又是建構在「內外尊卑」的關係上。
有不少人,考過了一級甚至二、三級日語檢定,就已經急著把自己的履歷增加一條「會日語」。作為履歷裝飾,我沒意見;但作為實用,請相信老侯我一次:還差的遠。因為,日語最要緊的「內外尊卑」沒搞清楚,日語只能算學了一半。你寫的信,寄不不去;你說的話,人家聽了會發火。
我從日本朋友聽來的「圈內消息」:木村拓哉,日語全名為「Kimura Takuya」,年輕歌迷愛稱他為「Kimutaku」,以表示親暱。一個剛入行的助理人員,是個年輕女孩子,看到偶像木村拓哉出現了,一下子忘乎所以,喊他「Kimutaku」,木村拓哉老實不客氣,當場撫袖而去。
知道什麼原因嗎?「Kimutaku」,全日本粉絲都這麼叫他,沒問題;但一個助理人員和他,就不是什麼粉絲與偶像的關係,你放著「木村桑」不叫,叫他「Kimutaku」,就是胡來。
這就彷彿一個剛入行的小女生,把吳宗憲喊成「憲哥」而不喊「吳先生」,這在台灣會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吳宗憲若也學木村,撫袖而去,媒體恐怕還會指責吳宗憲大頭症哩。
有看倌道:「老侯,你太小看我們的智力吧?什麼時候該怎麼叫,只要有點教養的人,都該知道,這和日語能牽扯什麼關係?」
這位看倌別急。日語的「內外尊卑」關係,遠遠不止於此,請看我再舉個例子。初學日語,或者有一點點日語常識的,大概都知道,對人尊稱就用「桑」,什麼「中村桑」、「藤川桑」,這大抵不錯,甚至很好用,連性別都不用考慮。但用習慣了,就會「摔跤」。
比方說,陪自家公司的「社長」這麼大人物,到客戶處拜訪,當著客戶面,介紹道:「這是我們公司的社長,中村桑」,這沒錯吧?
錯了!
錯在哪?有人說:「那還不簡單,社長這麼大的人物,當然不該只稱『桑』,要稱『樣』(比『桑』還尊敬一級)」。
對不起,還是錯了!
正確答案是:「直稱『中村』,什麼尊稱都不要。」這就是我說的,說日語時,要經常考慮和對方的「內外尊卑」關係。對方是客戶,自家的社長則是自己這邊的人。面對客戶,自己這方得盡可能地humble(謙卑),自己humble、自己家的社長也得humble。
這一關過不了,腦袋轉不過彎,你在日本公司,就是連電話都無法讓你接。
有一位做IT的網友問我:如果想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是否該學學日語,甚至學我在日本闖個幾年?
我的答案是:非常值得,但請慎選戰場。就以我待的這一行而言,在台灣,懂英語而又懂系統的,比平均數都多;懂英日語又懂系統的,就比平均數少了。我們的價值就是跟平均數比。比平均數少,就值錢。我至今沒餓死,年薪數百萬,靠的就是這點本事。
那麼,「慎選戰場」又是什麼意思?比方說,你立志於在日本公司,想把周遭日本人都幹掉,藉此平步青雲,我只能說你選錯戰場了。在日本的IT顧問公司裡,我還真沒聽說過有什麼獨當一面的華人主管(專司華人市場的除外)。但是,如果你是想活用自己在日本所學,到歐美公司甚至台資公司效勞,這條路就走對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日語學好很重要,英語別丟更重要!
英語不丟,好處多著。我在公司,只要開會全程用日語,我在氣勢上就是矮人一截。但一說起英語,則大家自動矮我一截。
如果有看倌自家娘子就是日本人,不妨在關起門時小倆口英日語交叉運用,應該可以同臻化境,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最後講個親身例子。我四年多前第一次在日本工作時,是個道地的外資公司,同事不少是歐美人士。有個瑞典籍的同事,日語早通過一級檢定了、女友也是日本人,照理說,日語不成問題了,但他在公司就是不肯說日語。有人問他原因,他說:「講日語,還要顧及上下關係,我寧可說英語,不說日語。」他那句話,我一直玩味到現在,如今在百分之百日本公司待著,成天鞠躬哈腰唯恐不及,還怕搞錯對象。「寧說英語,不說日語」,這話真如「寒天飲冰」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