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MAN wrote:所以以前的人真的學得比較好嗎 也沒有啦你看當兵時老鳥總是喜歡說菜鳥過太爽老是提自己當年勇事實上都是差不多啦其實我爸那一輩最強讀初中就要聯考了雖然我爸沒考上大學但是連我高中時的因式分解還多少記得一點
MAX-MAN wrote:在還沒有教改的時候那...(恕刪) 以前是不太用國立編輯館的教材的書局上一堆"自修","講義","測驗卷"是做啥用的國立編輯管的都嬤一小小本...台灣真的滿悲哀的國中學三角高中學微積,經濟,生物...連DNA都學了但是上得了檯面的科學家也沒幾個跟棒球選手一樣
我只知道現在小學數學與各科目都超級難一綱多本,每家出版社都怕編太簡單,會被家長認為沒深度與爛,故越來越難越來越刁鑽,然後家長又愛又罵小朋友書包越來越重,參考書.自修.練習簿一本一本買下去眼睛度數飆高,...........只能自己捏爆,沒辦法供自己小朋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MAX-MAN wrote:在還沒有教改的時候那...(恕刪) 以前讀國一時,還沒教改,每天晚上9點才能放學,星期六、日也是要到學校自修、考試考試沒達到標準,一分打一下,男生打屁股,女生打手心,三不五時打壞一堆掃把後來老師看掃把都壞了,乾脆訂製特別專用款,打起來更大聲,所以考試後屁股常常是麻的國三更慘,9點下課,不是回家,而是直接到補習班,自習到11點才回家,回家直接就睡了每天都是這種生活,唯一能放鬆的時間,就是吃晚飯後的一點自由時間,男生打打球女生散散步,7點一到繼續上課,就這樣過了三年,比當兵還苦,現在還記憶猶新全校都這樣嗎,沒有,只有凱樂班這樣,為什麼叫凱樂班,大概是凱子自得其樂班吧所以高中聯考後,回到學校第一件事,跑到操場,幾個人拿起石頭往教室窗戶猛砸那時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痛快。
早期的教材,以國立編譯館內容為主,內容單一、大家都讀一樣的內容,被譽為「填鴨式教育」。現在為了「多元化」,不讓孩子只有單向思考的能力,所以各個教材開放編譯,結果各個教材有時會有不同答案。好笑的是…學生家長擔心考試會考沒讀到的教材,就乾脆把所有教材全讀完以應付任何考試,我想這已超越以前的「填鴨式教育」了,是…「鵝肝醬教育」?
MAX-MAN wrote:初等微積分 我就是因為沒有微積分才考上國立研究所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學測都考基本題 變化題對我這種不想死讀書的來說 非常上手平常段考班上平均名次大概是3X名左右但是學測分數考進班上前10名最後高分錄取"我想念"的科技大學也因為科大混得不錯後來高分錄取國立研究所所以這種事情 因人而異有些人覺得沒教會越來越笨我倒是覺得只要能夠提升孩子的興趣還有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就是好教材微積分這種東西 學得好 或不好...我認為對你的邏輯或是推理能力都不會有太大的幫助而且過些日子沒用還會忘記在學校要學的東西不是學過些日子就會忘記的東西而是學以致用 可以用一輩子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