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各位拜個年,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國內的寬頻網路發展,一直都是大家關心的焦點,但幾年過去,進展似乎不大;中華電信依舊獨大,其他業者根本沒辦法跟它競爭。這樣的結果,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找到阻礙國內寬頻網路發展的真正原因,而無法對症下藥?
直到去年,報端對此的討論,還是聚焦在中華電信擁有的最後一哩電路(如銅纜、或光纖)上。不過最後一哩真的是問題嗎?現在並不是沒有替代技術;cable或WiMAX都是可能的替代技術。所以如果中華電信提高最後一哩的價格(即光世代與ADSL的電路費),在消費者比價的心理下,對採用替代技術的業者其實是有利的。那為什麼中華電信的市佔率還是這麼高?
問題其實不在於最後一哩,而在中華電信對其他業者收取的網際網路互連費用。
現在中華電信光世代100M/10M的上網費加電路費大約1400元,向其他業者收取的互連價格則是每月900元/Mbps;此一互連價格如何阻礙寬頻市場發展?
假設有其他業者具有與中華電信相仿,甚至更佳的經營效率,我們期望經由業者間的競爭,消費者最終將能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好的服務。但目前的互連價格對其他業者極為不利;中華電信藉由互連服務,能輕易獲取不合理的超額利潤,並削弱對手競爭力。舉個極端的例子:任何人只須申請特定業者的寬頻服務,再持續與中華電信網路收送資料,即可大幅墊高其成本;可能每個月花個2000元租用100M的寬頻服務,該業者每月卻要支出900×100=9萬元來擴充互連頻寬。即使該業者的其他成本為零,在這種互連價格設計下,它也無法與中華電信競爭;如果有業者領先推出更快、更好的網路服務,結果就是讓自己虧本的速度提昇罷了。
眾所關心的最後一哩問題,影響的只是利用中華電信ADSL與光纖線路提供網路服務的業者;對採用用戶迴路替代技術的有線寬頻與WiMAX業者並無影響。但藉由現行的互連價格設定,中華電信卻能全面削弱所有對手的競爭力,以掌控國內寬頻服務的零售價格,依照它設定的步調來調整;所以中華電信的互連價格,才是阻礙我國寬頻市場發展的真正原因。
最後一哩獨占太老梗,早就不是主角,有線電視網路這戰場沒有CHT大怪物,
還是一樣狂搞分區獨佔,狀況外的還在傻傻一直盧Last Mile,眼睛睜大點吧!
對於非線路系統的其他公司而言,花錢租線路比自己建置維護還要省事划算,
跟越來越多公司行號以出租車取代自購一樣概念,
買服務(外包)的觀念近十年的成長才是深入尋常百姓家的主角。
(電影《型男飛行日誌》看過嗎?連裁員都有專業外包)
CHT的互連服務收費這麼好賺為什麼別人不搶?
行動電話一堆人說飽和,7-11為什麼還願意殺進去?
這樣反差夠大吧?
CHT在收費上吃相難看,對沒錯!我舉雙手雙腳贊成!
但是「吃相難看」的名單落落長,每個卻都活的好好的,
經歷塑化劑事件和蘋果供應鏈事件後,永遠在「慢半拍、盡量拖、撐最後」的邊緣過日子,
這種沒長進的賺錢方式還看不清楚嗎?臺灣消費者有多被動看不清楚嗎?
有錢請移民,沒錢的請繼續在慢拖撐的迴圈裡待到生命結束吧!
簡潔是智慧的靈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