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樂觀到年底的蕭條,虧損、無薪假傾巢而出。
電子業面臨者絕對不是單純的景氣問題,而是更深沉的競爭力問題。
奉行"老二哲學"追隨別人(宏基..代工業.....)</b>
好處是有規則可循、可迅速量化生產,台灣廠商最擅長大量製造、壓低成本,
長期培育出高素質的科技人才、紀律森嚴的勞工、不惜「暴肝」投入的工程師.......
壞處是,缺乏差異化、知識與技術含金量低,容易複製,後進國家很容易追趕,加上台灣「一窩蜂」的習性,最後淪為殺價競爭。
台灣許多所謂科技大廠,表面風光、營收數千億或上兆元,但毛利只有3%、5%,過去十年享受政府補助, 及彭懷南穩定匯價,但沒有產業升級,臺幣狂飆, 要就回台炒地,要就唉唉叫快活不下去。
反觀,日本企業努力升級 ,海外併吞企業壯大
一篇論文分析蘋果分享創造的價值:
蘋果獨享58.5%,台灣只有0.5%,南韓卻享有4.7%,是台灣的九倍,從蘋果產品的拆解分析中,台灣廠商的技術層次與「含金量」明顯低於韓廠, 輸韓國活該~~~
這表示台灣競爭力差 ,核心技術差 ,沒創新專利。
台灣引以為傲的「雙D產業」─DRAM與LCD面板陷入低迷,要虧損上千億元
被視為未來明星產業的綠能產業─太陽能與LED蕭條,虧損, 這些核心技術都是來源日本 。
台灣企業選一條輕鬆的路走─走代工、重短利、輕研發、全力cost down
生產基地先從台灣轉到大陸,成本上漲則又從沿海遷到內陸…,研發投資嚴重不足。
韓國大廠則是重研發、走品牌、加深差異化、加強技術含金量。
十年磨劍,今日見真章,台韓科技業差距越拉越大............"爛草莓"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