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醫療品質不等於醫療態度? (有點長喔...)

我是北上來台北念書的學生,因為聽朋友推薦XX門診中心,再加上母親曾在醫療界服務多年,皆認同XX門診中心的醫療品質相當優秀(聽說都是各家醫院的主任級醫生),故於2006/11/9下午由網路初診掛號皮膚科L醫生的門診(這醫生人很好),經診療後醫生說患部為粉瘤,需要開刀,於是便幫我安排2006/11/16下午的皮膚科一診,S醫生。

11/16我一如往常的於下午門診時間到皮膚科等待叫號,當進入看診時,醫生同意說下午即可動刀便要我到等候區等待,接下來護士小姐要我去心臟科報到之後再回到皮膚科報到,由於本人不熟析各醫療單位的位置,護士小姐也未交代去心臟科的哪一診報到,也未將所謂的掛號單(由於她們事後提說要我去別科掛診前會給單子上面會註明我該向哪科幾診報到)交給我,固我便詢問櫃檯的志工我的情況需如何處理,志工小姐指示我需要到一樓再去掛一次心臟科,等現場叫號。

由於心臟科看診人數眾多,我便於等候區等待將近1個多小時,後來醫院廣播我名字,要我迅速回到皮膚科報到,但皮膚科護士小姐(或許是因為前一位交接沒很完善的關係),立即質問我說為什麼我明明被安排到四診,卻跑去一診看,我解釋道剛那位護士小姐並沒有交代我去心臟科的哪一診,接著護士小姐又說道"難道你沒看到單子上有寫嗎",我非常的確定我離開皮膚科前我只拿回我的健保卡,此時護士小姐的服務態度讓我感到很不舒服,而且此時我的病歷也不知道被傳送到哪個科室,令我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
  
於心臟科看診後,我便趕回皮膚科等待手術,躺上手術床後,依護士小姐幫我調整位置,及等待醫師來進行手術。當醫生到的時候,二話也不說,儘管躺的位置離醫生診療的位置有些差距,但醫生可以請病人稍微移動,我相信這多數人都會諒解,但醫生卻狠狠的把我的頭部硬掰到他可以手術的位置,接著開始塗酒精,我不知道我跟醫生有結過什麼恩怨,也不知道他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好,他整個擦酒精的方式非常粗魯,也相當大力,接著蓋上布後,也沒知會要打針(至少有個心理準備),就直接快速的把針插入患部(由於患部在臉頰及耳朵交界處),讓我感到非常疼痛,針拔出後,雖然我知道已做了局部的麻醉,但醫生的力道還是很重,我仍然可以感受到醫生在我患部皮膚拉扯的感覺,連擦拭的動作都很重,我實在不明白他上麻醉藥的用意何在,我在手術過程中也曾提示醫生說您的力道太大,有些疼痛,沒想到他使了更大的力量,我當下真的很後悔來開刀,我曾經也在南部成大醫院動過同樣的手術,我很清楚,這過程不可能這麼痛的。當手術到了尾聲,醫生開始擦拭週遭的皮膚,由於本人耳骨有穿耳洞,醫生擦拭力道大就算了,還硬生生的把我的耳環"擦"起來(那是相當痛的!患部離耳朵有一段距離,在耳窩內側,故沒有醫療上的影響)後來好心的護士小姐幫我把耳環拾起交還給我,跟醫生說那是耳環,醫生聽了便很生氣說,幹麻沒事在那種地方穿洞,(雖然我知道醫生是長輩,我虛心領教,但這畢竟跟醫療沒有任何的關係)但醫生在手術完成貼上膠帶之後,連續在我傷口上重槌(如果這是直接加壓止血的理由,我想這力道根本已經太超過了)

出了開刀室後我便坐在候診區哭了起來,我覺得這次的診療過程讓我傷心透了,這真的很不尊重病患,我從來沒有遇過這種事情,我今天是來看病的,沒有理由需要受到這種方式對待,或許是因為護士小姐看到我在哭,所以跟醫生告知了一下,沒想到醫生下班離去前,還跑到我面前挑釁說到,"我是哪裡弄痛你阿,你說阿!"

有了這次經驗後,我真的覺得對於XX門診中心相當失望,雖然好的醫生還是很多,但我想我應該不會再來這邊看病了 .
2006-11-16 15:44 發佈
醫生開刀前的刷手 拿的是比牙刷的刷毛不知硬幾倍 size大了不知幾倍的刷子用消毒劑從手指刷到上臂 而且很用力至少刷個兩三遍 然後才進開刀房穿隔離衣戴上手套

那麼 你覺得病人開刀的皮膚不好好消毒行嗎?? 這可是直接暴露的傷口耶
(PS 請教皮膚科或整外的前輩 開粉瘤前只用酒精消毒皮膚就夠了嗎? 還是作者不知道有上B-I?)
上麻藥後不是完全沒感覺 只是切開 進針不會痛 拉扯按壓還是會有感覺

至於在耳骨穿洞 那不太好啦 比較容易感染 而且一旦感染 那可是..... 寒

其他部分 請前輩們補充

我能體諒你的心情,我建議你跟醫院反應,或找x週刊,畢竟一家醫院什麼醫生都有
建議可以去投訴他們的院長信箱
如果他們有這種東西的話
我們這家醫院就常有人去投訴勒.......
我覺得這家診所的態度還好耶....

我覺得這種抱怨文不應該在討論區上面出現,
有意見應該是直接去找該醫療院所, 而不是網路上公開.
你也不希望哪一天你工作的時候, 被人家在網路上公開你的" 惡行惡狀",
即使你個人認為你的工作態度非常認真, 但是別人用很惡毒的字眼形容你.

台灣人對人的不信任就是從這種爆料文化開始惡化的.

另外, 不要太相信 x 周刊, 他也要看你的事情有沒有爆料的價值.
如果沒有, 很抱歉, 會石沉大海.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我們也有遇過醫療態度不佳的問題,
妹妹日前因連續發燒數週,進入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住院接受何愉懷醫師檢查,以下為我妹妹及何醫師的對話:
1. 問:醫生我連續一直發燒好幾個星期了,我生了什麼病?
2. 答:妳看起來好多了,燒今天也退了吧!那就沒事了。
3. 問:可是我想知道我生了什麼病,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4. 答:感染的原因很多啦!症狀解除就好了啦!
5. 問:可是你們上個星期,有抽血、也有照X光,也告訴我要培養細菌,說這個星期才能告訴我,我怎麼了,我會怕,我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
6. 答:我們試紙用完了,沒辦法驗啦(非常不耐煩的語氣)!
7. 問:我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如果出院了會不會又發燒?
8. 答:.....出門,無視於病人......
這是我們親身的經歷,希望讓大家都能知道
也不是什麼抱怨啦!只是覺得不明原因的發燒,真的很擔心,不知是什麼問題,不知道醫生能了解而感同身受嗎?
樓上的大大您好,很謝謝您給我的指教,我知道大部分的醫生都是醫德很好的,
我並不是否定這醫生的醫療技術,
但我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手術,不管是眼球,或者是骨折之類的手術...
大多數的醫生在麻醉後還是會很注意會不會弄痛病人
甚至很小心翼翼的執行每一個步驟
至少他會盡力緩和病人的不安
我相信這也是一位好醫生會注重的
畢竟這也是醫療過程的一部份
我想這跟手術的大小沒有關係

我不認為重槌或比較粗暴的消毒方式就表示消毒就一定乾淨
至於穿耳洞會使耳朵感染...
我事後已經將耳環做了消毒的處理,且這耳洞已經很久了,傷口也癒合了,感染的機率應該會小一些。但就算今天我沒有帶耳環去手術,耳洞存在還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醫生對我打的耳洞產生反感,我能接受,但我認為,這不能將私人情緒注入醫療過程當中,畢竟我是病患,剛手術完上紗布後,醫生還故意在傷口用力槌打,這樣也有點太超過了。

我會寫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希望,醫生在執行神聖的任務之前,不要只是將"任務完成",我希望她們能多多注意到病患的感受,畢竟我們這麼放心的把自己交給妳們醫療,除了相信醫生的治療技術以外,相對的我們也會希望醫生能多付出些對病患的關心。
我想.作者的用意應該不是只為了抱怨該醫師的行為
大家都一樣. 在01發文.都是看重01的高素質.高瀏覽率
我想.八卦版應該沒有太明顯的.該發不該發的文(來找車的都有了..)
只要不違法(毀謗).不是沒營養的吵架文.其實包容力應該是很大的

看完全文.我想重點是在"醫療行為的態度"吧(就像作者的標題)
先撇除手術應該有的程序.我知道多少會有不適感.這是避免不了的
但是.我相信.只要醫師金口一開.說些安慰的話...
這種不適感會降低許多吧
想起小時後打預防針.護士阿姨多少還會說句:乖~忍耐一下喔"
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就算只是制式的對話.那就已經讓充滿恐懼的我.安慰許多

我認為.醫生的任務.是要幫人解決病痛.除了肉體的治療.心理的狀態也不能忽略...
畢竟病患不是醫生.我們對這些醫療行為一無所知.
但是卻得將自己交給醫師.別無選擇的信任.任由身體被拿刀切開..
這種恐懼感.這種心情絕對足以引起關切...

文章中所見.作者只是個外地求學的學生.人生地不熟的要動手術
不熟悉的狀況下.造成流程上的耽擱...
看起來.這位醫師因為這些耽擱.情緒可能受到影響
以致於.醫療過程上面.態度粗魯了點
我不知道"同理心"得不得的到認同
但是這樣一個小女生.也許耽誤了醫生的時間.但是醫師的態度上也值得檢討
"人家都哭了欸.又是女生.也不會安慰一下喔?有沒有風度阿?"

我想信一定有人說"醫生也是人云云...情緒也會如何如何....."
但我想提醒你."你面前的病患也是人".拿刀的人是你.立足點就有差異
社會給予醫生的評價.地位.甚至報酬.
你要做的.都該比病患多...
我想這是所有有力量的人.都該有的責任吧.(更遑論醫生的力量已經比擬"神"了...)
就算以一個卑微者的腳色.也請您施捨你的尊重吧...


或許,如果依照開欄大大說的,那個醫師態度的確有待改進。確實醫師也是人,有好的醫師也有壞醫師,態度不好的醫師也是有的。

但是回頭看一下......

又是單方面的爆料文化了
沒有對質,一切都是羅森門
台灣的媒體文化、政治文化已經是這樣,現在民眾也學習這樣的文化。

是不是真的態度粗魯,還是去醫院反應吧,反應不成,看要怎麼處理都行,而在這邊反應,不太曉得效果會是什麼。

什麼X什麼醫師不等於就把人公布出來了?
請要爆料的人,把別人姓名公布時,也自己的名字公布,或許才能得到平衡。
有人建議....找X週刊,我覺得......這種行為,不是很好

如有得罪請見諒,不過覺得這種爆料文,實在是....
我愛台灣,我的國家 敬請多支持台灣國產品
我根本不認同這樣的爆料文章.

也許在行動通訊板久了, 看太多一些從澳洲來的客人貼的抱怨文章,
就可以知道了.

指名道姓是個很不妥的事情, 因為網路是公開的,
很多人會因為看到相關的文章, 改變對他的態度.
說個難聽一點, 當事人會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抱怨請跟該醫療單位抱怨.

另外, 醫師不是萬能, 沒有問題可以全部解答,
如果醫師是萬能, 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人就不會死, 地球就人滿為患了.
發燒本來就很多查不出原因的. 即使是用最先進的儀器檢查也是如此.

重點是作一堆檢查前就知道不可能有結果的檢查有意義嗎?

我想即使病人有委屈, 應該是跟當事人說, 讓當事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情,
日後才會改善.

這種爆料文章, 小心有一天會現世報, 輪到自己被別人爆料.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