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去運動用品店 看鞋發現幾乎都是MADE IN CHINA 質感跟以前台灣製的差好多 很多球鞋都有溢膠跟色差的問題 車線也不好 但是品質卻跟價錢不是成正比 以籃球鞋來說 每一雙都要1.8K起跳 如果有明星代言 更要3K以上 有些甚至要5K 還記得國中的時候NIKE 價錢 3K的球鞋 已經是頂尖水準了 純白的大概1.2K左右 現在純白的至少都要1.8K以上 對於現在大陸製的鞋子實在買不下手 啊~~~~~~~
還記得幾年前Jordan系列的球鞋,只有MIT但是現在已經有MIC了誰都知道飛人鞋算是數一數二的貴,真的是價位問題嗎??換個角度看台灣的水果,頂級的銷日本或歐美最後才是自己台灣人吃我不相信大陸的東西就是真的那麼爛只是分等級分開銷售吧如果台灣人這個時候還在以為大陸只能做一些粗製濫造的便宜貨那麼將來可能連MIC的東西都買不起
這是台灣代工廠商降低生產成本的方式請一個台灣工人的月薪可以請半打以上的大陸或東南亞工人連IBM都把亞洲採購總部轉至大陸了至於球鞋的售價的確是越來不合理畢竟球鞋多數時候是消耗品現在球鞋動不動就3000多元起跳,頂級款還要4500以上不過聽說澳洲及紐西蘭更貴,因為課的稅比較重也難怪球鞋廣告越打越凶,羊毛出在羊身上現在很多NBA球員發起抵制高價球鞋運動因為連美國人都覺得太貴了早期的WEBBBER因為覺得NIKE球鞋太貴而跟N牌解約後來的SHAQ推出平均售價只要1500元的球鞋最近尼客隊MARBURY也推出售價只要1000元的代言球鞋號稱表現不輸5000多元的球鞋不過好像台灣沒代理,所以只能看看雜誌解渴如果大家覺得還是非大牌子必穿,但是小朋友又不夠多可以去各大廠牌的暢貨中心買,售價"多數"會比較便宜
這我覺的沒啥好感嘆的市面上大部份看到的運動鞋都是寶X代工的之前有朋友在裡面工作他說:那些運動鞋都是台灣設計打模生產的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一雙鞋賣到4~5000的有啥必要性說白一點牌子罷了但你們到過工廠看過嗎?製作的過程一樣有時連用料都一樣只是換個mask為什麼有人要花那麼多錢咧????大家覺醒吧不要被騙了
pipiyo wrote:這我覺的沒啥好感嘆的...(恕刪) 不錯!在工廠呆過的人都知道,所有什麼提得起的品牌都是OEM代工的,而且早期都在台灣的工廠製造,不要看他們售價三、五千在賣,工廠出場價三、伍佰都沒有,做鞋花費的人工又多,利潤微薄算第一批移往大陸的台商。坦白說;三、五千的鞋子與伍、六百大賣場的鞋子,工廠的出場價可能幾乎相同,頂多品管稍微嚴一些些而已,但大家就相信價高就是比較好,有廣告、有大運動明星代言的品牌穿起來就有風!小朋友就這樣出走到外國商人的荷包裡。
現在球鞋越做越粗糙,尤其是勾勾牌,簡直是偷的不像話!但誰叫他名氣最大,連我媽我小學姪子都指定買勾勾,還認為他是運動"精品",從小的洗腦到老的.........就算再爛再貴還是一堆火山孝子送錢給他,有什麼辦法,人家球星多招牌大,廣告打得凶,沒幾個消費者買球鞋在看他的"工"!但我還是不排斥買勾勾牌,不過都是買過季或特賣,反正打球穿在腳上的鞋子,便宜舒適合腳就好,我球鞋就算第一次穿給球友踩都沒關係,就算是白色也完全不心疼!
通常市場領導品牌有1/3的價錢是賣品牌價值而非生產成本在1980年以前,NIKE只是小球鞋廠商更早之前是日本ASICS的代理商那時候售價可是很便宜後來簽了JORDAN及JAMES銷售成績不錯,逐步站穩市場龍頭地位但是價錢也越來越貴不過NIKE的品管比一些小牌子好多了之前買JUMP及狄亞多納等牌子穿沒多久就壞了,鞋子開口笑
敝人在鞋工廠上班, 雖說是 IT 部門, 也須到現場協助, 公司沒做勾勾牌, 在此就我知道的, 分享.品牌需要經營, 找明星代言 Nike 起步很早, Air Jordan, 結果也很成功, 所以就成了目前的品牌經營模式, 大家搶明星, 花大筆簽約費, 藉由明星人氣提升銷售量, 費用轉嫁消費者.製鞋工廠, 我相信大部分是 ODM, 而不是 OEM 純代工.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ODM):中文名為“原始設計製造商”。它是指委託方委託設計生產方按照自己提出的技術要求設計生產,產品由委託方收購的模式).品牌設計師畫張設計圖, 選些主要材料, 然後鞋廠要把設計圖做出實際的鞋子出來; 設計圖好看, 並不代表實際做出來的鞋子好看, 好看也不代表一定可以穿的舒服, 鞋子的技術問題, 需要鞋廠的面部與底部師傅克服.Nike 有主導些製鞋材料開發, 像是 SHOX, 與一些環保材質, Adidas 應該也有, 不過 Nike 是行之有年, 其他的就是原料廠商提供給品牌, 品牌如採用, 交代鞋廠開發時, 採用指定材料; Nike 在台灣有兩個研發中心, 一個在豐泰, 一個在寶成, 研究性質不同.開發出來的鞋款, 也不一定會下訂單, 做的好的樣品, 也可能因為市場而不生產, 有時開發十來個型體, 只下兩三個型體, 要是還沒有量, 心裡真的是很 e04.鞋廠是勞力密集產業, 機械是輔助, 每個步驟都需要人工操作; 舉凡鞋面的車工, 大底組合, 鞋面穿入楦頭, 貼合, 拔楦裝箱等.鞋業應該最複雜的產業… 所涵蓋範圍之廣, 舉凡皮革, 布類, 模具, 機械等, 都包了…我覺得台灣進口商的問題比較大, 大陸不一定代表低品質, 台灣的公告售價, 與美國的公告售價差不了多少.至於這些品牌雖說是 MIC, 可是還是台灣投資的工廠, 而且都有實施人權, 也就是上班時間固定, 保障基本薪資, 加班費一定是雙倍工資, 工廠做不好, 還要配合翻箱抽驗, 試想一下整個貨櫃的貨從倉庫拉出來全部檢驗… 大陸投資的鞋廠才不管員工死活, 加班操到死; 大陸同事也在說, 人在大陸當台幹.出廠價是便宜, 不過不少鞋廠的利潤 % 數是蠻穩定的, 就那幾 % 的利潤, 錢賺最多的還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