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捷運內湖線電車會不會太窄小了

未來內湖線的電聯車長什麼樣
內湖線電聯車
之前木柵線馬特拉的電聯車還有雙人座雙排
現在對向式座位腳都抵到腳
以後真的會塞!塞!塞!
真是夢饜

希望是捷運局誤植相片說明
還有救嗎?


---------------------------------------------------------------------------------------------


昨天96.12.24開始在內湖線試車
媒體現在才注意到車廂空間太小的問題
2006-09-15 21:44 發佈
是真的
不是誤植
我猜啦
以後往內湖方向在忠孝復興站就擠不上車
別擔心
往回坐幾站
嗯......
科技大樓站應該上的了車
萬芳醫院站應該會有位子坐
住內湖的朋友
別打我

舊金山國際機場的航站電車我坐過
實在納悶
幾乎都是用在機場通勤的中運量
怎會搞來用在內胡住這麼多人的地方呢
看這個樣子
中間也挺難站人的,站了人上下車挺不方便的
難道高運量時還要派出無座位的車廂嗎???
也許是外國人腿比較長造成的錯覺
絕對不是官員腦X了

--------------------------------
moble01第一百篇了
一條線弄一種規格的車!
是怎樣,有錢大家賺嗎?
DeNiro wrote:
一條線弄一種規格的車...(恕刪)


有一條線一種規格嗎?
據我所知就只有分高運量和中運量系統而以阿
內湖線和木柵線是一樣的規格系統
所以以後是一線通到底
內湖是屬於中運量
也是屬於電腦控制系統所以車廂不至於小到那個樣子
況且內湖那邊的捷運需求量也是蠻大的
應該不至於使用這種那麼小的車廂吧
DeNiro wrote:
一條線弄一種規格的車!
是怎樣,有錢大家賺嗎?


沒辦法!很多東西不是我們看的到的內幕!特別是政治這檔事。

這種有重大利益的背後,沒有所為第四權的新聞媒體報料誰知到他們幹過哪些事!
(難怪20年前沒有弊案因為沒有敢人報導)

選這種車比遊樂園的碰碰車還小的位置!難道是給人偷拍專用!


最近電視廣告還打這支。一樣的的錢為何要這種車

某黨還大辣辣說高雄車箱比台北貴內湖線貴,

高雄車箱 大圖
http://img.epochtimes.com/i6/512240455251770.jpg
小圖



他們還說
參訪舊金山國際機場捷運維修工廠、行控中心與設備房,並實地搭乘舊金山國際機場捷運APM (Automatic People Mover)車輛以了解電聯車行駛狀況。期間曾拜會舊金山國際機場捷運

拜託那個機場的需求量運量沒有台灣的大。
台灣人口密度超多 用中運量真是浪費錢,一個城市捷運車輛系統延續搞這種聯合國的方式

到時候售後服務不知道會被如何卡死!

剛剛查過!內湖線

開始時間90.06 發包時間 91.03 預定98.03全線
看到這個報導~本來我滿心期待 內湖線 帶來便利~~

(我住在 大直站 附近)



看到 這個電連車大小 快昏

內湖線 沿線 運量 有這樣小嗎

目前 光是在內科 工作的就有8萬人

再加上原有的居民

那些官員~~~




i am who i am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木柵就是馬特拉

內湖線與木柵線一樣屬中運量系統,大部分為高架路線,內湖民眾則一直希望興建高運量系統,佈設地下路線,因此透過市議員提出這方面的訴求,但基於興建成本及路線佈設考量,經過多年協調,
2000年,市議會依舊正式決議以中運量系統、大部分高架路線興築內湖線。行政院並於2001年8月1日審議通過增設松山機場站。


1993年8月20日:捷運局宣佈內湖線1994年中發包,1998年完工通車。
1993年9月28日:因木柵線發生火燒車事件,交通部決定停止內湖線的所有作業。
1993年10月9日:代理捷運局長廖慶隆宣佈內湖線放棄中運量,改採高運量;並請捷運局進行民意調查。
1993年12月18日:廖慶隆向臺北市議會議長陳健治(內湖區選出)及市長黃大洲報告中高運量利弊。陳健治堅持內湖線應採高運量系統;即使採用中運量,也不得採用木柵線所使用的馬特拉系統。
1994年1月8日:市長黃大洲表示內湖線仍應採用中運量系統。
1994年8月23日:捷運局宣佈內湖線仍將採用中運量系統;內湖居民發動連署,反對中運量系統。
1995年1月23日:捷運局長鄧乃光認為馬特拉系統仍為中運量考慮選項。
1995年5月6日:市長陳水扁指示捷運局,中、高運量系統問題為技術問題,無需進行民調。
1996年4月10日:市政府計畫如公民投票法通過,將於9月由內湖民眾公投表決系統問題。
1996年5月:舉辦六場以內湖線為主題的公聽會(除了第一場外,其他場次結論皆傾向支持採用高運量系統)。
1996年7月:臺北市研考會進行民調。
1997年4月16日:議會解凍預算,但要求內湖線採用高運量系統,捷運局長林陵三同意。
1999年5月:再度舉辦三場公聽會(公聽會當中,與會民眾一面倒支持採用高運量系統)。
2000年5月10日:市政會議通過行政院原本核定的內湖線興建計畫,依舊決定採用中運量系統。
2000年6月20日:議會仍有反對意見,市政府決定發送宣導手冊給內湖居民(說明採用中/高運量系統、以高架/地下方式興建的利弊得失),並辦理民調。
2000年8月15日:捷運局公佈民調,67.2%內湖居民支持採用中運量系統。
2001年1月9日:議會臨時會以27票贊成,17票反對,通過以中運量高架化方式興建內湖線一案。
2001年9月26日:內湖線12座車站命名確定。
2003年4月23日:高架段土建工程與全線機電工程由工信工程公司得標(加拿大龐巴迪公司承造機電系統)。

PS我個人覺得:本來用高運量後來被民調操弄改成中運量就是一個錯誤!
天啊~~~~
內湖線沒有地下化就已經夠沮喪了
沒想到還用這種車廂~~~~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