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各位,我還是收到幾位版上的大大訊息,建議我把兩篇放在一起,所以我又整理起來了
昨天發現很多人覺得文章太長,今天上課老師有為此拍了兩篇幾十分鐘的影片,如果文章看得很不舒服,可以聽著影片大概會比較清楚老師想要訴說什麼
---
---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
我知道我這篇文章一旦流傳出去,很可能會引起喧然大波,但是,這正是我想要的結果,我不會後悔!
最近,我看了李家同的一篇文章,該文章警告中國科技的崛起,並感嘆台灣很少人進行電磁波方面的研究,以下是該文章的網址: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155160.shtml
關於這點,其實大家都早就知道了,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台灣這樣一個資訊產業挺強的國家,卻沒有人努力研究電磁學呢?
我必須指出的是,李家同這一代的人,正是造成台灣學術界沒有人研究電磁學的始作俑者 (當然不只是李家同)。
怎麼說呢?
熟悉大學生態的人都知道,現今台灣的大學全都被導向了研究為主的路線,而且更糟的是,大家都只做可以發表論文的研究。
這會有甚麼問題呢?
論文不是研究的一個指標嗎?那為何大家專心寫論文不好呢?
問題並不在論文不好,而是大家都只做論文這件事,不只不好,簡直就是糟糕透頂了。
舉例而言,在電腦產業當中,我們寫不出一個作業系統、做不出一顆 CPU、學生們上課的時候,捧著一堆給博士生看的枕頭書,看了一大堆理論,卻仍然不知道作業系統為何物,這就是我們的學術研究。
為何會如此呢?
在此,我必須先向我尊敬的李家同前輩說聲抱歉,我並非針對您說這些話的,但是您的文章激起了我的感觸,我要感謝您,但是我卻要批判您。
會做研究的人都知道,挑題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題目挑錯了,研究起來事倍功半,領域挑錯了,想要畢業與升等將難如登天。
當我們只用論文評量一個大學教師的時候,問題就來了,沒有人會想要挑那些無法畢業升等的題目,所以也沒有人會去寫一個作業系統,沒有人會想自己去做一顆 CPU,因為這些都是老掉牙的題目,不是研究題目。
於是我們都挑軟骨頭吃,挑小題目、挑可以發表論文的題目,當然也就很少人挑電磁學這樣既難做又不容易發表論文的題目了,李家同的感嘆其來有自。
但是,敬愛的李家同先生,這種以研究論文為升等依據的研究風氣,不正是由您與您的那代人所訂下的嗎?
請勿誤會,我無意責備,但是,如果一個人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我就看到了希望,如果由您帶頭來說句話,這可比我們這些小腳色們講上百句千句更為有用了。
您曾經說看臉書的人不會有前途,這句話似乎引起了喧然大波,但是我要說的是,您寫的文章隨便投稿的報紙、雜誌、甚至集結出書,都會有人看到,您當然不需要靠臉書完成這些功能。
但是,我們只是台灣社會中卑微的小腳色,沒有報紙、雜誌、書商會刊載我們的文章,我們不像您說話這麼有份量,當然只能靠著臉書在朋友圈當中發聲,以便讓大家聽到我們的聲音,難道這樣有錯嗎?從我們的觀點來看,您是掌握了社會的公器而不自知啊。
但是,臉書畢竟只是個社交網路,他不像您所掌握的社會公器那樣,具有向全民發聲的權利。今天,我斗膽借用了您的名字,以您為假想敵進行發言,目的就是要藉由您的名聲引爆這個話題,關於這點我不需諱言。
以您這樣一個有良心的學者而言,我不害怕您會對我進行圍剿,因為我相信您不會。但我希望的是,您能出面來矯正台灣這種過度重視論文的學術風氣,我們這些小咖的學者早已無力矯正這種情況,台灣學術界現在正充滿了您的徒子徒孫,他們現在都已經成為了學術巨獸,正在利用所擁有的權利,維護這種極端注重論文的風氣,以便牢牢的掌握住學術資源,分到更多的利益。
選擇您為攻擊目標,其實是有道理的,您是台灣資訊界第一代的大老,而那些第二代、第三代的大老們,幾乎全都是您的徒子徒孫,他們不看僧面看佛面,總得給您一些面子,如果您願意出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想台灣的資訊界、甚至是學術界就有救了。否則,我們就只能等著看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快速的超過我們,但我們這些年輕的研究人員卻都只能困在泥潭裏,努力的與那些大老們搏鬥,只為了要在台灣的學術界贏得一席之地。
我早就已經不做研究了,並非我排斥研究,而是因為我必須矯枉過正,當學術界的所有人都朝著論文邁進之時,我卻刻意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或許這是我天生的叛逆性使然,也或許我不願意為了升等而扭曲自己的興趣。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必須為台灣的學術界,刻意的保持一點點的多樣性,哪怕是只有一點點。
我必須向您道歉,畢竟您是我所尊敬的學者,但是我刻意的利用了您的名聲,這是一個投機取巧的行為。但是,只有這樣,我們臉書世代的小小留言,才能被這個社會所看見, Sorry !
---
原文網址: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
這篇之後,有些回覆到老師的信箱,至此又有了第二篇
------------------------------------------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繼上一封給李家同的信 — 「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之後,我在 email, wikidot 與 facebook 上,收到了一些回應,雖然不能稱得上是很多,但卻也著實不少,其中一篇由某大學的教授所寫的未屬名留言,顯然他知道某些我不知道的內情,該留言的內容如下。
『呵呵,我覺得你也不過看到最後的結果以及淺層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核心遠比你所觀察的還要嚴重。我也在大學教了快二十年的資訊課程,對於李家同這類的貨色,我想根本不能算是始作俑者;充其量他只是共犯結構中的一環。』
感謝這位未屬名的學者,如果沒有他,我可能不會撰寫這第二封公開信。看來,是我太膚淺了。不過雖然我只在金門大學教了七年,但是我還是可以猜想出這個核心問題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試圖解析出這個核心問題,也就是「台灣獨尊論文體制當中的三位一體結構」,這個三位一體結構,就是由「論文型學者、教育機構與期刊出版商」互相鎖定,交互增強的一種動態系統結構。
在這篇文章中,我敬愛的假想敵 — 李家同先生,對不起了,我又得再度借用您的名號,作為我筆下的犧牲品了。請暫時委屈忍耐一下,如果少了您,我將無法繼續撰寫下去,因此只有請您犧牲一下了。
很抱歉,李家同先生,在上一封信當中,我批判了您。但是在這一封信當中,我不只要批判您,還要解構您,拆穿您潛意識中最深層的一面,而這一面或許連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因為,我們最看不清楚的人,往往就是自己。
試論台灣獨尊論文體制的三位一體結構
李家同先生,在您剛到大學教書的那個時代,台灣是沒有甚麼 SCI/EI/SSCI 論文制度的,當時的大學教授簡直就是身在快樂天堂當中,一進大學之後就從副教授做起,過個幾年升教授之後就可以躺著幹了。我想,以您這樣有上進心的學者而言,這種狀況簡直就是自甘墮落,於是您與一群有上進心的學者開始提倡寫論文,並且用論文評價教師的制度,讓台灣的大學教授有些上進心,而不要成為毫無貢獻的一群米蟲。
這個原本立意良善的舉動,卻是造成今日「獨尊論文體制」的罪魁禍首,而且這個體制已經形成三位一體的結構,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都無法改變,只能耍耍嘴皮子說這是不公平的。
但是我所說的三位一體的結構到底是甚麼呢?且讓我用稍為學術一點的話來說,請各位看官不要睡著才好。
從您那一代開始提倡撰寫論文開始,就逐漸的出現了一批「論文型的學者」,這批論文型的學者不斷的提倡撰寫論文的重要性。但是到底哪些論文是好論文,哪些論文又是壞論文呢?我們的學者自己辦一些研討會或期刊,然後自己投自己審查,或者許多學者一起辦些不入流的期刊,然後我投給您審查,您投給我審查。這種做法讓大家都能出版自己的論文,於是人人都著作等身,甚至有些人一年出個幾百篇論文,也不足為奇。然後這些人透過互惠社交行為成為鼎鼎大名的學者,我雖然沒有親歷過那個時代,但想必您比我更為瞭解。
您與同時代有上進心的學者,看不慣這些人的欺騙行為,於是開始提倡可以用 SCI/EI/SSCI 這些指標,來做為期刊的評價方式,但是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今日「唯 SCI/EI/SSCI 論文指標是從」的現象,所以也就很少人會用心專研像「電磁學實務、撰寫作業系統、設計一顆 CPU」這樣無法出版論文的研究了,這也正是我說您是「台灣學術界沒有人研究電磁學的始作俑者」的原因了。
但是在現今的台灣,問題不只是 SCI/EI/SSCI 論文指標而已,更嚴重的是體制背後的三位一體結構,也就是由「論文型學者、教育機構與期刊出版商」互相鎖定,交互增強的系統結構。為了清楚的解釋這個問題,我得畫一張動態系統圖,讓大家能夠看清楚整個系統的結構。
![[問題討論]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文長慎讀) - 新增上課影片](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103/mobile01-fa7d2c4c901c76205c27a20a1cc7b4bb.png)
圖一、獨尊論文的三位一體結構圖
在這個結構當中,「論文型學者」與「期刊出版商」占據了主動的角色,而「教育部」與「大學」則扮演了被動的角色。以下我將稍微說明一下整個結構的運作機制,以便釐清這些結構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
文型學者不斷的撰寫可以投稿到 SCI/EI/SSCI 期刊的論文,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畢業、升等或者掌握更多的學術資源」。論這些論文型學者所撰寫的論文,被投稿到 SCI/EI/SSCI 出版商的期刊當中,並且被強迫將商業授權轉移給這些出版商,讓這些出版商得以透過出版論文或資料庫,以賺取到龐大的利潤。舉例而言,像是 Elsevier 這樣的期刊出版商,就掌握了數千種 SCI/EI 期刊,因而發行價格高昂的紙本期刊給學校的圖書館,或者出租價格昂貴的論文資料庫 — 像是 Science Direct — 給大學而賺取暴利。大學方面則因為論文型學者的要求,以及教育部方面的評鑑壓力而不得不訂購這些昂貴的期刊或資料庫。但是教育部偏偏又將博士生與助理教授等人的升等機制,交給了這些論文型的學者,以畢業口試或同儕評鑑的方式,逼迫這些人必須出版論文,向這些出版商與論文型學者靠攏。
於是就這樣一環扣著一環,環環相扣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論文導向型學術體系,我們的教育成為了論文型學者掌握資源、以及期刊出版商獲取暴利之下的犧牲品。
所以我們再也不敢去寫一個作業系統、設計一顆 CPU 或者是研究電磁學實務這種難以出版論文的研究。因為我們的年輕學者,包含博士生與助理教授們,必須在這個環環相扣的體制當中,想辦法好好的活下去。他們需要畢業、需要升等、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於是他們只能選擇跨出那關鍵性的一步,加入那些論文型學者的行列,以便寫出更多可以投到 SCI/EI/SSCI 期刊的論文,然後才能在學術界存好好的活下去。幸運的那一批人,有朝一日將會成為掌握學術資源與審查權的「論文型學者」。
當事情演變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您一定會發現到,整個三位一體的循環,形成了一個自我增強的結構。論文型學者勢必越來越多,因為博士生與助理教授們都必須為了存活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投入到論文型學者的行列當中,並且不斷的撰寫論文,然後將商業權力轉移給期刊出版商,讓期刊出版商得以不斷的成長茁壯,賺取更多的利潤。
而我們的教育部與大學呢?則仍然將博士生的畢業審查,以及助理教授們的升等審查權利,交付在這些論文型的學者手中。然後繼續成為共犯結構中的一員,乖乖的將期刊的購買經費、以及資料庫的訂閱費用,交付給那些身在國外的期刊出版商,虛幻的認為這樣就能夠提升學術水準,成為世界上的一流大學。
論文型學者
我必須要毫不客氣的指出一點,李家同先生,您正是一位典型的論文型學者,您的英文能力極強、文筆又好、邏輯思路極為清楚、又擅長進行演算法的相關研究,並撰寫英文論文以便發表。而您所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們,許多都繼承了您在這方面的優秀能力,於是您在台灣學術界的資訊領域,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您就像是台灣資訊領域的掌門人一般,掌握著學術資訊領域的大半片天下,在這個佔據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五十的領域當中,您可以說是學術界的掌門人。
為了避免您過度自謙,不承認自己是學術界資訊領域的掌門人,小弟特別上碩博士論文資料庫去將您的博士生愛徒 (不包含碩士) 全部通通找了出來,列表如下。
![[問題討論]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文長慎讀) - 新增上課影片](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103/mobile01-4da7592732e1495cc63fee523490a01e.jpg)
熟悉資訊界學術領域的人都會非常驚訝於這一張表格,您的博士級子系門生竟然達到 34 位,而且個個都是傑出的「論文型學者」,其中還不乏曾經教過小弟的許多老師在內,像是張瑞川、曾憲雄、施仁忠等。如果再算進這些子系弟子的博士生,也就是您的孫系門生,那麼您在台灣的博士級門徒恐怕有五百人以上,這些人目前都在各個大學位居要津,甚至有些是掌握國家型計畫的學者。況且我們還完全沒有算到您的碩士級門生,如此,您還能不承認自己是資訊領域的掌門人嗎?
『如果您是李家同的子系與孫系門生,而且很有耐心的讀到了這裡,我料想您必然恨得牙癢癢的,腦袋中浮現出把我碎屍萬段的畫面。關於這點,小弟如果說不害怕,那肯定是騙人的,我現在的右手可是一邊發抖一邊寫字,還得拼命的告訴自己不要害怕,猛做深呼吸才能繼續撰寫下去呢? 反正我也不想升等了,不如就一口氣把所有人都得罪光好了。 即便如此,小弟仍然是個孬種,我仍然害怕有人不只要卡住升等這一關,還會想辦法趕我出去,讓我在學術界混不下去。 雖然我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出現在我身上,但是天生的叛逆性格,讓我不吐不快。如果這件事情終將會發生,就讓我早死早超生好了。』
『自言自語:奇怪的是,我竟然沒有看到我的演算法老師陳健輝在您的徒弟名單當中,因為我曾經在您的文章中提到他是您的門生,這讓我誤以為您是他的指導教授,結果他的指導教授竟然是陳茂生。陳健輝 75年畢業,研究的題目是「平行計算方法設計之研究」,這也同樣是屬於演算法學派的一個題目。 於是我大膽的進行一個不太可信的推論,當年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當中,您應該曾經擔任過所長之類的重要職務,並且因此而培養了一大群演算法學派的學生,可見這個台灣演算法學派的始祖,果然應該非您莫屬了。』
當然,我不能說演算法之類的研究一點都不重要,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演算法的研究正是資訊領域最偏「論文導向」的研究領域之一。演算法學派的學者,正是典型的「論文型學者」,而您所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們,都是從接受成為一個「論文型學者」的訓練出發,而不是從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訓練做起的。他們正是極端重視理論卻又對實作無能為力的一群,而這種極度重視理論的特性,正是台灣當今學術界最大的問題,我們的學術研究當然就無法與產業界相結合,所有的研究都只能在理論層次上面進行,而忽略了實務與設計的重要性了。
從以上的分析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件可悲的事實。您正是這上述三位一體結構背後的重要推手,讓我們的學術界困在這樣一個僵局當中無法掙脫出來。於是在您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嚴重的衝突,這個衝突正是我之所以撰寫這兩篇文章的重要原因。您認為「一切都應當從基本做起」,我們應該「向下扎根」,想辦法讓學生們從小就具有「語文、閱讀、寫作、邏輯思考」等等的基本能力。
我不否認這些基本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每個人天賦與興趣上的差異。有些人擅長撰寫論文、但是有些人擅長撰寫程式;有些人擅長語文、但是有些人擅長表演;有些人喜歡學術研究、但是也有些人喜歡表演魔術。如果我們要求那些喜歡寫程式的人去寫論文,他們將會痛苦萬分,即使勉強寫了出來,也不會是優秀的論文,無法成為優秀的學者。您只能將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變成一個不入流的演算法研究者,但是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論文型學者。
我相信學術的多樣性,以及學生興趣的多樣性,是民主社會體制下最大的教育資產。台灣在社會的多樣性上比中國大陸更為豐富,這是我們民主社會先天就具有的重要資產。當我們以要求所有的學者都去寫論文時,正是在快速摧毀著台灣學術界的多樣性。而當我們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必須要具備某些基本能力的同時,其效果正是強迫所有的學生去學習一些同樣的東西,而這些我們認為很重要的東西,正是摧毀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大武器。
一個小小的呼籲
既然李家同先生您是台灣資訊學術的掌門人,或者稱為始祖,而且是重要的論文型學者。那麼,您就有責任出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上述獨尊論文的三位一體結構當中,您與您的徒子徒孫們,已然成為了結構當中最重要且關鍵的一環。
李家同先生的學問淵博,想必聽過一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寓言,那就是「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在現在這個故事當中,您已然成為了「唯論文獨尊三位一體結構中的周處」。請問您到底會怎麼做呢?我想這將嚴重的考驗著您的智慧。
我當然不會要求您要將自己除掉,因為這樣整個獨尊論文的體系仍然存在,整個三位一體的結構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您既然是結構當中重要的一個成員,您自然就掌握了破解此一結構的方法。「解鈴還須繫鈴人」,我衷心的期待著您的回應!
參考文獻
李家同先生的子系博士弟子之博士論文列表 — DoctorStudentOfJTLee.doc
---
原文網址:為台灣教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續篇)
------------------------------------------
如果覺得我這邊排版太亂可以連原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