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一窩蜂拼生育率,從生育補助到最近研議第二胎可聘請外勞,不外乎希望民眾多生一點,不過政府每年編預算補助新生兒的生育津貼的實質意義在哪呢?
以福利最好的新竹市來說,生一胎補助一萬五,第二胎兩萬元,第三胎兩萬五千元,胎次為雙胞胎補助新台幣五萬元、三胞胎以上補助新台幣十萬元。依照這樣的補助金額,光嬰幼兒需要的嬰兒床、營養品等很快就會花完了,但養育子女最花錢的反而在幼稚園到大專或研究所畢業這段時間,對一般22K~30K的上班族或公教人員來說吸引力實在不大。
隨著民眾思維的變遷,許多人不生育並不是因為經濟因素,而是本身就不願意生育,都由寵物替代之,或是因為台灣治安、經濟、教育環境不佳及全球資源漸匱乏及情勢不穩而不生。雖然如此,經濟因素而不生育的民眾仍佔不生育族群中的多數,不過光憑這些津貼就能改善台灣生育率低的問題,我看成效有限。政府應該要從教育環境、公共設施安全、醫療、穩定政經方面著手,而不是灑錢求民眾生育。
如果這些生育津貼能夠挪至清寒家庭或獨居老人的生活補助那該有多好?
以上是個人看法,歡迎各位提出意見討論
2.以寵物來反證不生小孩並非收入因素,這論點是不夠的。養寵物所需的基本金額並不高(多得是窮學生小情侶租個房間養個寵物來扮家家酒),養小孩的支出卻是會逐年上升的一筆龐大金額。版大所提到的一些其他補助措施,其實有部份也已間接的和家庭收入不足有關。臺灣生育下滑,家庭收入不足是最大的因素。政治因素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影響。例如雙薪家庭成為了現今社會常態、安親班盛行,這便反應了許多問題。一是人民薪水過低(單薪不足以養家)。二是教育支出增加(雙親無人能留在家裡擔負教養工作)。20年前的臺灣,哪有小學生放學就送到安親班這樣的事情呢?
3.生育津貼和清寒津貼,是不該有衝突的兩項補助政策。因為比較「老人可憐」重要還是「國家勞動人口不足」重要,這是沒有意義的。
而政府的預算項目甚多,單就福利項目而言也有許多類別。但砍來砍去,兩個津貼互砍,福利項目的總預算仍不會增加。若是要因應福利預算不足,兩個津貼一起縮減才是合理的,因為都是福利項目。若要增加福利預算所需的金額,應該從其他大項裡去找。例如國防預算、外交預算、公共工程預算等等
4.真的,要老百姓多生小孩只有兩條路:一是老百姓傻(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通常越先進的國家、生育率越低),二是老百姓有錢(收入穩定哪還會擔心什麼教育環境、醫療制度的名堂)。
依全球人口 / 土地 ( 人口密度 )
台灣人口出生率下降是正確趨勢
很多人都會說
這樣會人口老化啊、一個年輕人要負擔幾個老人啊 ...
但為什麼在這些句子裡
小弟看到的是商機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