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健保首度把「非勞動所得」納入保費計算,而且按費率繳,一毛也不能少,這才符合社會公平原則!
有錢人的所得,非勞動所得佔九成以上,若不利用健保來進行所得分配,根本不公平!
一代健保完全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只計勞動所得。
有人說,高薪單身者會負擔變重,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二代和一代的概念根本不同,二代是只看家戶所得。
單身家戶,家庭家戶,只要所得一樣多,保費就一樣多。其實沒有不合理的地方。
設想,若額外增定:「單身家戶健保扣除額」,那還有人想要生小孩嗎?
若根國外比,二代健保保費佔所得的比例還是很小,大家都不懂得珍惜現有的醫療資源。
當健保的收支無法平衡,倒楣的都是醫護人員,到最後還是所有人都吃虧。
我完全不相信,有什麼方法能讓健保收支達平衡,除非把非勞動所得納入。
別說什麼藥價黑洞,現在健保已經限制得很嚴格了,很多醫院營運得並不理想。
原來,台灣人不懂「羊毛出在羊身上」!
倒底大眾有沒有保費的基本認知?還是只要自己覺得好過就好了?
【問題】
目前的說法,保費似乎有設很低的上限,18750元,那麼這個設計就完全爛掉了……
原本的上限比這個高了數十倍!
我信相,這個超低上限,絕對是受到權貴的反對所然,那更證實台灣是不義之島!
設上限的目的,是考慮到高薪員工的福利,若保費沒有上限,會降低老闆給員工高薪的意願。
但設上限,就完全沒有所得分配的功能,又加上單身家戶的負擔和家庭家戶一樣重,所以的確有可議之處。
保費=家戶所得×費率 (可能落在2.5~3.5%之間,視健保虧損的程度而定)。
我覺得上限愈高愈好!最好是原本所設的1000萬,那麼家戶所得超過1000萬的,若費率為3%,那麼就必須繳30萬的保費!在目前的一代健保當中,有很多所得千萬的家庭,才繳那幾百塊而已,根本是劫貧濟富!
若不進行改革,就等這看醫療體制瓦解吧……
或許還是看病至少要等三個月的「公醫制」會比較好。
醫療預算全來自所得稅,這樣就有理由進行稅制改革,也不會造成企業主給薪的困擾,又能達到所得分配的目的。
缺點是效率會降低,且會出現「一般大眾去公立醫院,有錢人去私立醫院」的現實問題。
【總結】
二代的本意是要轉成高上限 (30萬元)、低下限 (500元) 的社會保險,並且把非勞動所得計入。
但後來妥協的結果是:
上限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而且資本利得一樣沒有計入。
由於把上限調低,所以近期額外創出「虛擬所得」的概念,把低下限的部分變成虛擬的基本所得,計入虛擬所得後的保費,比原本的保費底限還高。
所以以台灣的環境而言,好的政策構思到最後,都會走樣……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