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殘燭"是一個成語
根據網路上找到的典故來自於......
劉因, 字叫林驥, 元初容城 (現在河北省容縣)人, 他非常聰敏, 并且肯下苦功讀書。 著作有 《靜修集》、《四書集義精要》等。 他在幼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 一向對母親很孝順, 成人以后, 曾在朝廷做右贊善大夫。后來他因為母親生病, 就辭去官職, 回家侍奉母親。 不久, 朝廷又叫他去做官, 他卻不願再去。 有人問他為什麼放棄做官的機會, 他回答說:' 我母親已經九十歲了, 好比風中殘燭, 怎麼可以遠去貪圖一時的富貴呢?
所以可以用來比喻為.......
◆像在風中的殘餘燭光,隨時都會熄滅。
◆殘燭: 即將燃盡的蠟燭。
◆比喻老年人隨時會死亡的意思。又作「風燭殘年」。
所以已經在風中、表示容易被吹熄、加上又是殘燭、表示已經要燃燒殆盡
綜合說來就是隨時會被風吹熄,就算沒風吹他也快燃燒殆盡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好像有一尊風中殘燭燃燒了兩年還在燒......
那大家以後要怎麼跟我小孩解釋這句成語的實質意義?
又假設如果他燒了兩年還不夠、又繼續燒個五六年、或是一二十年
那可以改成「風中省電燈泡」或是「風中超白光LED」這類符合時代潮流與現實的用法嗎?
PS補充:本串請勿問候人家老木、或是老木的老木....或是老木的老木的老木....以此類推
(老木=台語發音的母親、請勿拿不選字來打壓台灣本土詞句、謝謝!)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