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第四台播的舊片,是關於以前大家樂的電影,加上之前也看了好幾部跟大家樂有關的電影,電影內容姑且不提,但其中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摃龜」,意思是沒中獎;在下好奇的是,到底「摃龜」這個名詞是誰發明的呢?還有為什麼沒中獎都說是「摃龜」呢?
還請各位神人多多指教,謝謝。
居然是百度知道...

記者陳桂芬/台北報導
彩券現象發燒,這陣子最常聽到的名詞就是「摃龜」,而且得用台語發音才傳神,才夠味,究竟這個詞源出何處?不少人有見解,分析起來也有獨到之處,如此這般,這兩天在報紙上打了一場小型的筆戰。
「摃龜」意指輸了,慘敗了,通常用在彩券和賭博輸了的時候。
1月25日署名楊雋昭的讀者,在某媒體民意版為文指出,「摃龜」與烏龜一點關係都沒有,是從日文外來語(音如sukanku)音譯簡化而來。他認為和龜無關,反而和臭鼬有關。
由於美洲印地安人稱臭鼬為skunk,一旦被噴上了可謂運氣衰到極點,因此這個詞在印地安話裏有倒楣透頂之意,其後美國西部牛仔應用到賭桌,也被棒球選手應用到球場,比喻全輸。
但楊姓作者並未提到怎會傳到日本,又如何為台灣人所廣用,因此隔日有作者筆名遠方荒園也撰文回應,他不以為然,並且對這個詞的沿襲提出疑問。
他的觀點是:「摃龜」一詞是舊詞新用,龜=紅面龜=新生兒嫩屁屁的引申。因此滑跤摔倒叫做「頓著龜」,學童考試得了零分鴨蛋被打屁股就叫「摃龜」,所以此詞從那時就有空空無所得的意思。
於是在27日,出現了4個讀者投書發表意見,綜合來說,一種主張是此詞出自日本野球(即棒球)運動常用語SKUNK(零分),於日據時代傳進台灣。另一種主張認為源自台灣諺語「上帝公博輸局--當龜」是「摃龜」的由來。
後者的說法被較多的人採信:民間傳說玄天上帝有一回賭輸了,只好把所剩的財產,唯一的座騎烏龜拿去典當,一心想翻本,沒想到再次輸光,不得已設法把烏龜贖回,但心有不甘,摃(打)了倒楣的烏龜一頓。所以後人稱賭輸叫「摃龜」。
算LAG嗎, 不找我還真不知道... 不過看起來都蠻怪的

大陆的闽南语有"扛龟"这的辞汇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