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大讀了半個學期都不知道這是誰的作品,我是指大學路正門口進去就看得到的那座.
有人可以解惑嗎?
文章出處
【圖文/陳小凌】在台灣雕塑發展史中,前輩雕塑家蒲添生的一生經歷,見證了台灣雕塑由傳統、近代、現代到後現代的多元化表現,藝術家對自己創作與理念的抉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以及無數的手稿,讓我們了解他在85 年的歲月裡,對生命藝術的追求與執著。
作為「世代對話-2009校園環境藝術節」的參展品,蒲添生作品「詩人」銅像,今天陳展在台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大門前,那略顯凹陷的太陽穴,緊閉的雙唇,凝視前方的眼神,在嚴肅中流露著真誠的生命美感;當你凝神觀注,似乎也進入了雕像內在的沈思之中。其意境是寧靜致遠,一種中國文人所蘊含的溫藉敦厚,它無形中表達了一種文化投射,有其精神與感情的內涵孕育其中。這件「詩人」的神采與深度,並不是來自於模刻對象的形塑造型,而是出自於雕塑家細膩的情感和思維的掌握。
詩人沉思凝望尋思生命的真諦
「詩人」是以中國文學大師魯迅為模特兒,為蒲添生1931-1941年留日時期作品「文學魯迅」,曾參加第十三回朝倉雕塑塾展覽會。魯迅 1902-1909年於日本留學,在當時的日本,或是部份的中國知識界,都認為他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作家、思想家;原作是全身坐姿拖顎,蒲添生曾說:「這尊像我用了許多想法來呈現,主要是表現中國人的風度。」除人像的凝思,表達學者內心深沉的思緒外,長袍皺摺宛如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沉澱,應可說是東方的沉思者。蒲添生返台時未攜帶原作,於1947年憑照片及記憶重塑此像。
只是其後國共兩黨對恃,魯迅的文稿及著作在台灣被禁行。1947年228事件中,「詩人」也遭到匿名檢舉,蒲添生將這件作品密藏衣櫃隱匿之處,直到40年後的1982年,才送往法國藝術家沙龍,和長子蒲浩明的作品,雙雙入選1983年法國春季沙龍,1995年高雄美術館典藏。此次由蒲添生的三子蒲浩志,將「詩人」頭像及拖顎部分,局部放大製作為230公分,重現詩人沉思的凝望與尋思生命的真諦。
這位創作年代橫跨二次大戰戰前到二十世紀末的雕塑家,常說自己是在延續二千多年前古希臘傳統古典雕塑的技法和精神,蒲添生堅持以人體作為藝術創作的題材,超過一個甲子以上的歲月,完整的呈現承繼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的訓練與自我形構的風格。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朝倉文夫雕塑私塾裡接受了8年的雕塑教育,雕塑家曾自述:他之所以在日本帝國美術學校時,由繪畫轉為專攻雕塑的動因,是感受到女性人體美,對他產生致命的吸引力。
春之光、陽光女體青春生命能量
1956年蒲添生再度赴日受教於朝倉文夫,1958年完成的「春之光」女體雕塑入選第一屆日展。「春之光」作品高175公分,朝倉對這位得意門生愛護倍至,創作地點就是在東京朝倉私人專用工作室。即使當代雕塑材質多變化,再深入觀察蒲添生的裸女雕像,可發現當初深深吸引著他的女性人體美並不是官能的形式美,而是充滿青春、洋溢活力的那份生命的美感。「春之光」作品中,那結實而富有彈性肌理中,流露出飽滿的生命能量,同時,他將西方的熱情、奔放,注入東方含蓄的人體美中。
之後,有關女體雕像的創作,幾乎都集中在1980年代。相繼完成的「亭亭玉立」、「懷念」、「泳」、「回憶」等,再度回溯過去模刻希臘、羅馬雕像的體驗與讀解。他將人體美的理想化和掌握模刻對象的自信美,結合一體,而無意去強調裸女雕像常出現的官能美。蒲添生於1981年聘請的雕塑模特兒有英籍和法籍兩位,性格迴然不同-英籍拘謹,法籍浪漫。因此,「亭亭玉立」、「懷念」、「泳」、「陽光」作品,順應客體特性來發揮,創造出他在女體雕塑個人獨具的風格,而這也可說是模特兒的機緣,喚醒他在人體藝術創作的欲望。
蒲添生的晚期女體雕塑「陽光」,雖取材法國模特兒,但藝術家藉著女體的動姿,意欲呈現在大自然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神情昂然的似乎正在甦醒。這件作品原將參加1982年全國美術展覽會,由於當時社會風氣,展場國父紀念館拒絕任何裸體作品陳展,相關裸體作品被迫全部移師到「春之藝廊」展出,也引發「藝術與色情」爭議。
名人胸像紀實台灣半世紀社會縮影
從日治時期以來,台灣就已經出現極為成熟的寫實雕塑,例如黃土水、蒲添生與陳夏雨。仔細觀看蒲添生的一生創作,無論是人物雕像或是人體塑像,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中,發現他不斷在細膩的變化中,展現著在不同歲月中自己對生命的體認,並將之轉化為藝術。
或許有人認為塑造名人胸像與人體雕像,似乎欠缺藝術性,但是踏入台北蒲添生的工作室中,瀏覽那眾多的胸像,有如台灣早期歷史的回顧;透過這些政商名流、社會賢達、醫學界菁英的寫真面容,宛若重現台灣光復前綿延半世紀以上的社會縮影。蒲添生長子蒲浩明說:當時不少名人委託製作胸像,只要是身材壯碩的男生,父親都會要求對方打赤膊,包括前台北市長游彌堅、台北醫學院創辦人胡水旺、畫家歐豪年等人,都是當時的「猛男」。蒲浩明指出,雕塑家需要透視人體,能夠不穿衣服最能捕捉線條。超過200件的塑像,蒲添生除正確掌握人物輪廓,還將模刻對象的神采與蘊藏的美感彰顯出來。這種神采與美感,來自於藝術家細膩、精準的神態掌握。就如1944年完成的滿臉皺紋、瘦削的「陳老太太」,透過高領、斜扣衣襟上的摺痕,與扁平身體對比之下,產生了典雅端莊神采與靜默的美感。
人體律動極限如狂草瞬間凝固
1988年的「運動系列」更是讓當時77歲的雕塑家,自由的展現出對青春生命的追求,藉由年輕的女子體操選手那不斷探視人體肢體動作的極限,與美的張力中;蒲添生掌握年輕的女子體操選手的青春活力,如後仰的大弧度人體,展現滑冰中的動勢,強調腰部作為力量的中心,是一超越人體正常極限的弧度,經由連續翻轉、變化的動作,不間斷的湧現在作品中。
創作這一系列作品的動機,是由於看到電視轉播1988年漢城奧運女子體操表演,令這位「內心永保青春活力」的雕塑家產生新的靈感。「運動系列」作品傳達了瞬間動作,人體的重心不再是雕塑的重心,而是一線條的韻律,如書法中的線條。這些線條在瞬間的動作中被急速的凝固了。他說:人體體操的極限線條是一種美,書法在狂草的極限狀態下也是一種美,兩種都是一種生命美的呈現。
蒲添生的一生經歷,見證台灣政治與雕塑的遞旜,出身嘉義裱畫世家,前輩畫家陳澄波曾是他的藝術導師,還把長女陳紫薇嫁給他,甚至最後將家庭重擔交託給他,叮嚀他留意性格上的「氣有稍強」,這多少影響蒲添生在日後變局及藝術創作中的態度;也正因為身處動盪的年代,而訓練了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應變的彈性與耐力。
他也是台灣近代雕塑的拓荒者,除了自身創作,推廣雕塑教育不遺餘力,他以自己的堅持和不懈的毅力,即使在人生最後的生命,還為健康幼稚園捨身的林靖娟老師塑像,這座雕像歷經四年創作,期間雖罹患胃癌,卻執意創作,作品完成後即與世長辭。他留下自己的藝術,作為生命的見證:蒲添生一生奉獻給雕塑,而雕塑也成就蒲添生一生。
文章來源 http://n.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90728008627
瀏覽數 892
Handerson.my life~ http://blog.roodo.com/handerson/
http://artnews.artlib.net.tw/2139/artnews.html?page=1
讀了半年都不知道 搞不好問問管理員就知道了...
而且裝置藝術旁邊不是都會說明嗎??
走去看看就知道了
Handerson.my life~ http://blog.roodo.com/handerson/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