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來去匆匆,但似乎捧場的人不多。
我隨著叫買聲,轉頭去看看這些貨品,
是衛生紙、棉棒..等等,自己私下想想,這些貨品似乎都不是讓人「看了真正想買」、「會湧現消費意願」、或「在這種場合,有購買這樣商品」的意願。
過去我也曾在街頭購買過殘障朋友所叫賣的貨品(說實話,當時買的貨品其實不是我需要的,但實在沒得挑)。一問價錢,竟然一包一百元(很久以前,也是這樣的價錢),實在稍貴了。
當時我買了殘障朋友的商品,但也因此讓我當天餓肚子。因為我僅剩的吃飯錢(我不是什麼"好野人"),就換得了一包其實我不需要、且覺得價格太高的商品。
我在想,
是誰幫這些殘障朋友設計這樣的貨品規格與價格?
為什麼在任何場合,都是賣這樣制式化的商品,沒有因地制宜、或視天候、時段販售特定商品?如果是一般想賺錢的小販,應該會挖空心思,細心觀察在某地段的人們,傾向消費哪些東西吧?
還有價格,一定是一包100元嗎?如果購買某些特定商品,都一定得是這樣的價錢,就算是「愛心」,也會被消耗殆盡。
我在不同的街頭上,聽到、看到不同的殘障朋友,賣的貨品八成類似,價格卻幾乎一成不變,似乎成為制式化的價格。
我在想,倒底是誰幫這些殘障朋友「設計」這樣的貨品類型、與制訂這樣的制式價格。(有記者女士、先生,或社福團體、政府相關機構的人知道嗎?)
如果是郭台銘、或松下幸之助,也在這裡叫賣商品,所設計的商品與制訂的價格,應該會不一樣吧?
如果您「剛好是幫殘障朋友設計這些商品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可以做些改變嗎?相信更能幫助這些辛苦的殘障朋友。

大家有類似的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