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台不願報,報紙也不太願報的科學園區抗爭事件,
當然人都是為了"錢"想跟納稅人多要點"補償",這"貪"之心,人人皆有,就不予置評!!
從小土生土長於三等線(苗栗),就好像很多其他三等線一樣(花東/屏東/雲林等.....),
家鄉很少年輕人,父母親在多山的家鄉,大多是做做伐木/伐竹,兼耕點小農地,
小孩子是可以養大,不過都是隨便養,要上幼稚園/課輔/補習/才藝,通通不可能,國民學校可以讀就不錯了,
讀高中/大學看本事,半工半讀或者讀警察/軍校的不少,因為不用錢!!
後來科學園區發展,有些年輕人就通勤到外縣市去上班,一直到後來竹南科,銅羅科,廣源科起來,大家的工作似乎多了起來,人口回流,甚至有外來人口 ,房價也變貴!!
家鄉算是有流的住年輕人的誘因,也成了許多人稱羨的科技新貴,(雖然一點也不貴)
最近科學園區擴大,竹南大埔/二林/后里各地似乎都出現農民地主抗爭的情事,
認真思考,台灣現在除了科技業以外,還有什麼好的就業機會??種田能活??年輕人要種田?
當然,農民有自己以往生活的習慣與土地親情的觀念,也有賣地優厚補償的渴望,錢人人要
不管是在科技廠上班,還是蓋工廠營利,或者農民希望徵收能從優,大家都希望"錢"越多越好
可是怎樣才能公平??
再回頭來說,一般老百姓, 需要的是科技廠還是家旁邊有個到稻田??
前幾週去過后里,那裡房租竟然漲了五成,衣洞以前二萬多的樓房,現在非要三四萬
吃的變多了,工人更多,連難吃的要死的東西都一堆人搶著買,
車上上下班開始會塞車,這...............算是經濟發展??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后里的子弟,不讀書高中生可以去A?O 當技術員,有學歷經驗的大學生要去當個助工工程師也不會難,不必再遠赴他鄉,一些老人家或者閒置的房子可以做生意出租,連計程車生意都好起來了
再來看看竹南科,以前有幸在那裡上個幾年班,以前那附近風大,有豬寮,經過那唯一的感覺就是"臭"
曾幾何時,工廠一間間蓋起來了,一間比一間大,中華路上的商店一家家的開,中午時某些店家還要排隊等座位,
買飲料一等有時還要等20MIN,上下班車也多,房子也是漲的不像話
不過,那附近幾個鄉鎮的就業人口多了,以前只能蹲在傳統小工廠的親人,一個個往科技廠跳,收入也豐厚了
失業變成鄰里間不會再提起的話題,常常聽到的倒是"加班"
就自己也是三代農民來觀察,政府政策沒有錯,台灣需要很多就業機會,徵收土地沒有錯,
台灣一定要靠徵收,不然大型廠家沒土地就出走了
唯一錯的是,政府沒有一個SOP ,有的只是過時的法令,再加上一些貪得的農民,這混帳就打起來了,
當然過時的法令,是會造成農民的補償或許不足,
所以大有為的政府,如能創造一個合宜的法令,強制的執行,這樣台灣的發展,才不會老是落後給對手國吧!!
佛貝魯男爵 wrote:
ANS:你看農民跟高...(恕刪)
我倒認為,徵不徵收,蓋不蓋廠,
要看多數人民是不是可以有利??
先不管政治現金,不管補償金,如果蓋廠能增加就業,增加這附近就業人口的實質薪資,
改善這一區域人的生活,這看不出哪裡政策錯誤?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