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連署頁面
這是他的網站
台灣最偉大的世界遺產
(本文轉載自【老貓學出版】,作者:老貓)
新年期間看到文建會發表一個五年計畫,要全力推動台灣登錄世界遺產的長期抗戰。經過好幾波國內外學者專家的奔走察訪,最新出爐的世界遺產「潛力點」,包括玉山、太魯閣、阿里山火車等,達十一處之多。其中玉山本不在名單之列,是日本專家慧眼相中,因而得以入選。
世界遺產跟出版業有何關連?若有人要出世界遺產的專書,當然就會有關,不過依據「產業報導」的宗旨,本報不會特別介紹某本書,因此本期要談的是一項跟上述十一處潛力點都無關,但又對台灣出版業是特別重要的世界遺產。
這個遺產不但跟台灣關係密切,而且在我看來其實是台灣最重要的世界遺產,不但最重要,而且以世界的尺度來看,也是最珍貴的,而且,如果我們懂得把握,裡面不但有文化的尊榮,同時也有無限的商機。
赫,如果這個文化遺產這麼偉大,怎會到今天都沒人知道?好吧,我姑妄言之,你姑妄聽之。
有一種文字,流傳已經有兩千年之久,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續下來,持續記錄著該文明各種歷史、文件、書契、法規、學術、思想、文學的唯一工具。使用她的人口曾經是世界上最龐大的族群,但是在最近的五十年間,數量急速萎縮,現在距離應該有的全盛時期,總數已不足百分之三。
在兩千年的發展期間,這種文字記錄著所有當時出版的圖書,經歷手寫時期,印刷體出現時期,一直到網路資訊時期,基本的形體幾乎沒什麼改變,甚至在這種文字上還發展出非常獨特的書法藝術……
咦,你猜到了?當然,這便是你我從小到大,日夜習誦,無日無之的繁體中文,或(有人堅持的)正體中文。
有冇搞錯?繁體字也可以當世界文化遺產嗎?既然崑曲可以入選、梁祝可以提名,我想比這些都嚴重許多的繁體字,沒有道理不能列入考慮。
現在全世界還有多少地方在用繁體字呢?台灣,香港,沒了。大陸不用說,新加坡老早就用了簡體,南洋僑界、美國僑報,甚至連許多自許為維繫文化命脈的僑校,也紛紛改用簡體中文的課本了。
簡體中文看起來似乎要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全球,香港會不會是下一個淪陷區?短期內不會(畢竟那裡還是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垂範區」嘛)。但長期看,有一天要是文匯報為了服務「廣大讀者」,自動改為簡體排版,大約也不會太令人驚訝吧。
在廣義的華文單一市場裡,繁體字表面上屈居絕對少數的劣勢,但是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看,台灣卻具有非比尋常的關鍵地位。我們不只在學院中研究,也在生活中應用,這裡是保留兩千年古典漢字傳統,始終活生生存在的生態社區。而大陸呢,繁體字可說已經死亡,最多,也只剩下學院內如標本般的存在。
繁體字是唯一一條串起中國古典與現代世界的文化通道,而台灣則是這個通道最實至名歸的守護者。
如果你要進入中國的古典世界,真正地登堂入室,而不是隨意看看,你就沒有別的路子,一定得從繁體字下手不可,只要漢學研究還有訓詁這一門,繁體字就無法棄絕。不論大陸已經用簡字重排了多少古籍,所有簡字排版的古籍,就是不可能在漢學研究中佔有任何位置。事實上大陸幾乎每一個文史科系,都得為學生加開「古代漢語」課程,以便學子用繁體研究「說文」,理解老莊。
回想當年五四諸君子,為了啟迪民智,提高識字率而提倡簡化字(甚至想取消漢字而全盤羅馬化),固然是用心良苦,可惜他們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九十年以後將有一種名為電腦的東西,幾乎推翻了他們所認識的中文書寫方式。倉頡、大易、注音等輸入法,使漢字輸入簡體或繁體不再有區別,它們一樣簡單(或一樣困難)。
簡字只剩下極少數手寫的場合能夠發揮節省時間的作用,而依照台灣經驗,你不必規定簡字標準,每個人自然就會在手寫時使用簡寫。
大陸身體力行九十年前的一種美好的願望,如今看來卻好像是一場歷史的誤會。他們的漢字學界現在也公開承認,簡化字只有書寫的便利,而在字義表達和視覺辨認上,有時候比繁體反而不如。那這樣「五億人民齊躍進」的結果,豈不是虛幻一場,反而平添了紛擾嗎?
簡體字既然有各種問題,對文化傳統尤其有無情的割裂,可是所有海外華人社區,卻一面倒向簡體陣營,這又是什麼道理呢?我們對此有任何警覺嗎?有想過何種對策嗎?
繁體字其實是祖宗所賜、最威力無窮的文化武器。如果我們能夠用「台灣=繁體字=真正的中華文化」的概念向僑社,乃至向全世界行銷,我們就有機會成為中華文化真正的繼承人,擁有最權威的文化解釋權。
事實上我們是極有機會在國際宣傳上贏取這頂文化桂冠的。不論中國大陸人口多麼多,古蹟多麼普遍,琉璃廠多麼生意興隆,只要簡體一日不除,他們在這場文化解釋權的世界盃競賽上,就註定會是最後的輸家。
可是即使這個定位如此簡單,如此順理成章,我們有可能也擬一個五年計畫去推動嗎?
老實說,這點我反而很悲觀。現在我們避中國唯恐不及,包括那個人民政府,以及任何其他掛著「中國」形容詞的東西;一國兩制的陽謀,當然屬於不可上之當,但是連文化的中國、歷史的中國也都一概在排斥之列。明明是我們擁有的文化優勢,卻不敢利用;明明是我們擁有的文化珍寶,如故宮所藏,倒有人希望能拱手送回;我們空有神器在手,卻尷尷尬尬地藏著,唯恐有人知曉以後,我們就會忽然喪失文化的主體性。
時移勢易,寶變為石,這還真是不知從何說起呀。
我們其實是被自己的觀念綁住,以為中國人民政府是中華文化的擁有者,我們若承認了文化的淵源,就等於承認自己是中國的文化藩屬。大陸自己這樣「宣稱」也就算了,偏偏我們對此也毫不質疑,這才是奇怪的事。
事實上若要認真計較,人民政府五十幾年來對中華文化到底是建樹多還是摧殘多,一筆帳恐怕還很有得算呢。
中華文化是幾千年來歷史積累的總和,我們每一代人,不論是海峽這邊或那邊,都只是薰染其中的過客,我們所繼承的不會因為我們不承認就消失,事實上文化是你自己要丟丟不掉,別人要搶也搶不走的。如果台灣成功占有華夏正宗的文化定位,誰還有資格宣稱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宗主國呢?文化不是古蹟多、故居多就行的。
我們既然在政治上要對抗中國,卻在文化上採取不戰而走的政策,道理上實在不通。
我擔心的並不是繁體字會否衰亡的問題,老實說兩千三百萬人日夜使用,這個問題一點也用不著擔心。我們需要擔心的,是為了政治的緣故,因而使我們看不見自己手上的文化瑰寶,是那麼珍貴、那麼威力無窮。
我們有歷史上最幸運的機會,取得中華文化守護者的位置,但是我們願意開始行動嗎?
但願我悲觀的猜測不會成為事實。那麼所有在台灣靠繁體字吃飯的,以及所有希望台灣走出去、希望世界認知台灣價值的同胞,就有福了。
本期出版業參考消息為何要寫這個題目,答案現在揭曉,我們就是靠繁體字吃飯的呀。(本文曾經節錄刊載於2003年2月20日中國時報)
繁體字這個東東也不該叫繁體字,應該是叫正體字,咱們的文字又沒變複雜哪來的"繁"啊!微軟也該好好正名,word裡面不要老是簡轉繁。
簡體字也不該叫簡體字,應該叫簡化字,或簡稱簡字。因為沒有文化,沒有沿革,象形、指示、會意、形聲都不存在,嚴格說起來簡字根本不佩加上"體"。
什麼 "正體中文才符合中國造字的原則, 簡體字根本無美感可言", 這樣的說法根本就是胡扯
中國造字的原則是後來的人將它整理之後歸納出來的類別
創造新的文字時根本不會由這些原則來創造, 而是基於方便或錯用
像轉注、假借就是最好的例子, 還有一些成語或詩詞錯用後反而變另一種用法
如果照嚴格的定義來說, 這些也不是正統的用法, 也該廢掉?
另外, 文字的演變本來就是順應時代與文化背景
現在的繁體中文難道不也是從籀文、蒃體一路簡省下來, 又保存多少原意?
因此爭繁體中文還是簡體中文那個才是正體中文實在沒啥意思
唯一比較有力的理由是許多典籍都是使用繁體中文
但當中文字的寫法、用法也與今日略有出入, 而且也有不少衍生的異、俗用法
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把簡繁體中文看成白話、文言的差異也未嘗不可
Lutz wrote:
個人是認為正體中文跟繁體中文的名稱根本沒啥好爭的
什麼 "正體中文才符合中國造字的原則, 簡體字根本無美感可言", 這樣的說法根本就是胡扯
中國造字的原則是後來的人將它整理之後歸納出來的類別
創造新的文字時根本不會由這些原則來創造, 而是基於方便或錯用
像轉注、假借就是最好的例子, 還有一些成語或詩詞錯用後反而變另一種用法
如果照嚴格的定義來說, 這些也不是正統的用法, 也該廢掉?
另外, 文字的演變本來就是順應時代與文化背景
現在的繁體中文難道不也是從籀文、蒃體一路簡省下來, 又保存多少原意?
因此爭繁體中文還是簡體中文那個才是正體中文實在沒啥意思
唯一比較有力的理由是許多典籍都是使用繁體中文
但當中文字的寫法、用法也與今日略有出入, 而且也有不少衍生的異、俗用法
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把簡繁體中文看成白話、文言的差異也未嘗不可
即使如此,正體中文也應予以保留,不該偏廢不是嗎...
提供您一些不同的看法
"正體中文才符合中國造字的原則, 簡體字根本無美感可言"
此話並非胡扯,正體中文至今依然保留了六書的原則,試問簡體字如何?
關於簡體字的美感,這是很主觀的問題,您覺得好看就好
但如果您看過「漢簡」,您會發現漢簡的簡化方式也會比現行「極簡版」的簡體字好看許多
關於文字在成語或詩詞的誤用,以及衍生的異、俗、別字用法,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您將這個因素加進來,只會讓這個問題更加複雜吧,其實教育部在早期早就已經明訂正體字標準用法來統一全國文字,今天正體中文指的就是當時沿用的標準寫法(今天政府現行的公文用字仍然依循這個標準規範)
也因為有其時代背景,所以稱為正體字並沒什麼好奇怪的
有人說簡體字比較科學,科學首重「歸納」與「邏輯」,站在科學的角度,試問簡體字哪裡科學了
反觀正體字才是真正科學的文字不是嗎
學生偷懶寫寫簡體字自然是無可厚非,只是在電子化的時代,徒手撰寫報表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這麼一來簡體字帶來的便利豈不已經過時
又站在文化保存的角度,正體字確實有其保存的必要與價值
PS:希望先進前輩們回文,應本著學術研究的角度參與討論,別再流於無謂的政治或意識型態之爭了,畢竟正體與簡體中文之間所隱含的議題並非只有狹隘的政治之爭而已
如果版主覺得此文不妥,動刀之前是否也請仔細考慮一下,M01不該只是M01,讓世界華人都知道M01也曾經為正體字的保存貢獻了一份不容忽視的力量不是很好嗎,期待政治魔人退散...
NAMENNAYO~
Lutz wrote:
個人是認為正體中文跟...(恕刪)
>個人是認為正體中文跟繁體中文的名稱根本沒啥好爭的
中文1956 年之前哪有繁體稱呼?
何況正體字自民國,甚至數千年來已趨於穩定狀態變化不大,
如今為區別簡體字而稱正體,否則應以簡體中文vs中文稱呼才是。
就好像英文vs新加坡英文、澳洲英文等等
>什麼 "正體中文才符合中國造字的原則, 簡體字根本無美感可言", 這樣的說法根本就是胡扯
這個有科學根據的:除了找一堆人(分成認識或不認識中文兩組)來打分數的方式外,
1. 簡體字因為將草體混到楷體內,造成怪異的中文字形
2. 許多簡體字的重心多不在正中央,故難看也~
>把簡繁體中文看成白話、文言的差異也未嘗不可
此言差矣,簡體字難認多了,要說也是簡繁為文言、白話之比
既使在全力推行了50年簡體字的大陸,仍無法廢了正體字,
(因為正體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則否)
而簡體字最大的優點:書寫快速?
事實上根據統計:每個字平均不過比正體少不到兩筆劃,
說起來實在是一個錯誤的政策!
貓‧如此瘋狂 wrote:
即使如此,正體中文也...(恕刪)
首先, 我從沒說過簡體中文可以代替繁體中文, 更沒提過繁體中文可以廢掉
只是文字的演變方向如果是讓繁體中文消失, 那也只能順其自然而為
就像文言文跟一些古音, 或是一些古時的用法一樣, 會因時代變遷而消失或沒落
其次, 再提到中國文字的問題, 您說繁體中文都是符合六書原則
但事實上所謂六書並不是中國文字 "造字的原則"
只是後人依其文字產生方式的不同而加以歸類而已, 就連歸類也未必十分明確
象形就不提了, 其他會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每個都離其原意愈來愈遠
隨便拿個字來說, 例如 "遼" 這個字屬形聲, 那如果一開始就寫成 "
而且有些字的不同寫法也是一直並存, 並不是只有一種用法或寫法
所以我認為稱為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並不是那麼重要
我不寫簡體字, 但我也不認為簡體字就一定不好, 只是中文的另一種寫法而已
另外, 支持或不支持正體中文的稱呼不一定會扯上政治, 別動輒以此扣帽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