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早上在信箱看到的文章,分享給各位爸爸媽媽們一同參考。
近年來,做父母的不時聽說「EQ」這個名詞,也模糊知道專家認為它比小孩的「IQ」重要。
IQ是指「智力商數」。IQ高,表示孩子很聰明,頭腦很好,也表示父母的IQ一定也不底,「龍生龍,鳳生鳳嘛」,有些做父母的還因為有高IQ的孩子而對自己刮目相看起來呢。
但是,EQ高代表什麼呢?孩子會有什麼表現?跟父母有關係嗎?
EQ就是「情緒商數」
EQ是「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的簡稱.這個名詞是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薩洛威(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心理學家梅爾(John Mayor)合創的,不過卻因為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高爾曼(Daniel Goleman)的一本書《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才聲名大噪。
所謂情緒商數,是指「一個人節制自己的情緒,以使生活更加美好的能力」,包括了解自我、理解別人感受、面對挫折越戰越勇的能力等。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例如:給孩子一顆他喜愛的朱古力,告訴他若想吃,可以馬上把它吃掉,不過若可以等到你回來再吃,那麼你再給他一顆朱古力。EQ比較高的孩子,為了要多得到一顆,可以忍住馬上將手中朱古力塞入口中的衝動。
中國人常說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指的是小時候表現得天賦智力心別人高的人,日後並不一定能成大器。高爾曼的理論則進一步點出「將來要成功,EQ可能比IQ重要。小時候能培養出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未來成功的機會大得多」。
現在,大部分父母雖然仍然很看重孩子聰明不聰明,IQ高不高。但是,在EQ的風潮下,許多父母也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怎樣培養孩子的EQ?」
(建立溫暖的親子關係是第一步)
心理學家的研究都一再強調,幼兒若從小能與主要照顧者(大都是父母)建立溫暖、安全的依附關係,他就會擁有安全感,對人、事、物充滿信任,因而願意主動向外探索與學習,更以父母為模仿、學習的對象,樂於接受父母的教導。反之,當親子關係非常疏離、緊張、充滿壓力,無助的幼兒在小小心靈裡就會埋下不安全、疑懼的種子,影響到情緒的發展。因此,與孩子建立溫暖親子關係是讓孩子有高EQ的第一步。
(怎樣做?)
首先,要接納自己已為人父母的事實,停止緬懷過去的自由自在,對隋著孩子而來的體力透支、睡眠不足、時間負荷等,歡喜承受。畢竟自己也曾是父母日夜不休拉拔長大的。唯有如此,才不會在疲累的情況下,讓自己陷入緊張、壓力的情緒當中,更因此在親子間造成不好的互動關係。
其次,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優先考量,尤其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回應。當孩子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即時獲得滿足時,他慢慢就發展出對人、對環境的放心與信任。於是,當父母視孩子為甜蜜的負荷,而孩子也發展出對父母的放心與依賴感之後,親子關係就充滿溫暖與良好互動。
(父母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數)
當孩子與父母間發展出溫暖的關係之後,孩子就會視父母為非常重要的人,會隨時觀察著父母,模仿父母。
只要仔細觀察兩、三歲孩子的扮演遊戲,就會驚訝的發現孩子講的話、做的事、發脾氣的樣子,全都是父母的翻版!比如:爸爸平時生氣時會摔東西,媽媽生氣時會大聲嚎哭,孩子在遊戲中扮演生氣的爸爸或媽媽時,自然就會有摔東西或大聲嚎哭的遊戲行為出現。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除了因為父母身負教育孩子的重責大任,從怎麼吃飯、穿衣、上廁所,到這是爸爸,這是紅色,這是車子等,父母隨時都在教孩子之外,許多父母沒有教的,例如:生氣時摔東西、吃飯時端碗飯到電視前去吃電視餐、看到人很熱絡的打招呼等,孩子都隨時看在眼裡、聽在耳裡,也就記在腦海裡,學會了。
對情緒的處理也是一樣。父母在還沒教會幼小的孩子什麼是情緒,如何處理之前,孩子已天天見到、感受到父母情緒與處方式。例如:爸爸開著車在路上,遇見塞車,沒五分鐘就不耐煩起來,開始咒罵,猛按喇巴,同車的孩子看在眼裡,日後還上不順利的事,恐怕也是沒耐煩的猛發脾氣了。相反的,如果爸爸一發現塞車,懊惱一會,能馬上念頭一轉:「糟糕,又塞車了。好吧!既然要塞在車陣裡,小寶,我們來唱歌好嗎?」孩子學會的處理情緒方式可就截然不同了。
又例如:當媽媽找不到東西時,是心平氣和的慢慢回想自己曾把東西放哪兒了,再循線去找,還是一下子就氣急敗壞的到處開開關關、乒乒乓乓的翻找,還大呼小叫,怪別人把東西亂丟?媽媽給孩子不同的示範,孩子學到的自然不同啦。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想要培養孩子的高EQ,請先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而如果有人誇你的孩子好棒,EQ好高時,你也要對自己刮目相看,因為孩子的高EQ肯定是從你那兒學來的呢。
(教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
除了身教之外,父母當然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情緒管理的能力。而當孩子的情緒產生時,正是父母協助孩子的大好時機,其作法可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許多父母的眼中,孩子應該快快樂樂的,沒有必要,甚至不應該為「芝麻綠豆」般的事就不高興。例如:姊姊的玩具被弟弟搶走,弄壞了,媽媽對生氣的姊姊說:「你是姊姊,弟弟還小,不小必弄壞了,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小氣鬼!」或者,孩子被爸爸責備後,嚶嚶的哭起來,爸爸生氣的說:「才說你兩句,你就哭!不許哭!我數到三,就給我停止。」試想,爸爸媽媽的東西若被人弄壞,或者被老闆臭罵一頓,心裡不會難過嗎?老闆若下令:「我數到三,不許你再哭!」爸爸媽媽做得到嗎?還不如接納姊姊的情緒,摟著她說:「弟弟把你的玩具弄壞了,你很生氣,是不是?」或者等挨罵的孩子哭完,情緒平穩後,再跟他溝通:「剛才爸爸罵你,你很難過,對不對?下次......」
2.幫助孩子辨識是哪一種情緒
接納、不否定孩子的情緒同時,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辨識各種情緒。玩具被搶、被弄壞,是「生氣」;被爸爸罵,是「難過」;覺得爸爸媽媽比較疼妹妹,因而說「不喜歡妹妹」,是「嫉妒」;收到阿姨送的禮物,是「高興」;看到別人吃冰淇淋,自己因為感冒不能吃,是「羨慕」......
3.對孩子解釋引發情緒的情境
當孩子知道自己當下那種感覺是所謂的生氣、難過、高興等,也知道自己是被接納的同時,再透過父母的指引:因為玩具被弄壞、因為被罵、因為收到禮物等,孩子會把他引發情緒的事件與身體的感覺或情緒的波動連結起來,清楚的看到自己情緒的來龍去脈,對情緒做覺察。
4.協助孩子處理情緒
情緒是一種「能量」,必須要找管道抒解,不能壓抑。可以教孩子:你生氣的時候,不要打人,要大聲說:「我很生氣,你把我的玩具弄壞了。」;你難過,可以哭,但是不可以摔東西;你羨慕別人吃冰淇淋,可以跟媽媽說:「等我感冒好了,我也想吃冰淇淋,好不好?」其實,孩子還小、能力有限時,教他如何處理情緒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教他直接來找爸爸媽媽,勇敢說出「爸爸(媽媽)抱抱」。在父母溫暖的懷裡,孩子的情緒會得到抒解。
5.增加孩子的問題解決策略
姊姊下次踫到弟弟又要搶你的玩具時,你可以把玩具拿到較高的地方讓弟弟拿不到,或告訴媽媽,或陪在弟弟旁邊,教弟弟怎麼玩才不會弄壞;羨慕別人吃冰淇淋,那麼離開他,不要看他吃,或跟媽媽打勾勾,等你感冒好時一定買給你吃,或乾脆改吃布丁好了......
(高EQ加高IQ,成功在望)
除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之外,中國人也說「勤能補拙」,意思是說,IQ不高的人仍能靠「勤」而成功。而「勤」的背後,意味著「耐煩,一試再試,不怕難,不畏挫折,不輕這放棄,越戰越勇」的特質。也就是說,「勤」的人,EQ一定高。當然,高IQ與高EQ兼具的孩子,將來成功的機會一定大得多。
當父母雖然很辛苦,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可以獲得成長。在培養子高EQ的這件事情上,獲得了最佳的印證。
【常見情況】
A.害羞,不肯跟人打招呼
X硬把他推到客人面前,要他跟人打招呼,或罵他:「真沒用!羞家!」
O先示範,主動跟客人打招呼,或給孩子作個介紹,等他準備好,他又會慢慢把頭探出來的。
B.恐懼,要媽媽陪才肯睡
X罵他膽小鬼,「這麼膽小!無用!」「自己回去睡!不許哭!」
O摟摟他,陪他一會兒開盞燈,放一點輕柔的音樂,讓心愛玩偶陪他睡,不關房門...找出一個方法後,照著做就是了。
C.發脾氣,孩子沒法順利做到想做的事情而發脾氣和哭
X堅持幫他或罵他:「是你自己不好,有什麼好生氣!總愛發脾氣!」
O在一旁陪著,接納他的情緒:「真的是,好難做喔!」再指引他怎漾做,然後讚美:「就是這樣了,好叻呀!」
D.生氣,姊姊在堆積木時給弟弟推垮了。姊姊氣得一巴掌打向弟弟,弄得弟弟應聲大哭。
X開口就罵姊姊:「你這麼兇!怎麼可以打弟弟!他未懂事又不是故意的。走!收起積木,不准你玩了!」
O把哭的弟弟抱著,也一手摟著姊姊,安撫她和接納她的生氣,然後代弟弟向她道歉。接著一起重新把積木搭起來,及要求姊姊跟弟弟說『對不起』,因為她也打痛了弟弟。
E.不高興,當孩子很有規矩排隊玩滑梯時給人插隊,孩子便出手推人
X開口罵孩子:「不可以推人家!不然我們回家,不要玩了。」或罵對方:「小朋友,不可以插隊喔,老師沒有教你嗎?」
O即時靠近,蹲下跟孩子說:「他插隊令你很不高興,對嗎?但是我們是講道理的人,來!我們一起跟那小朋友講,請他不要插隊,請他到後面排隊,好嗎?」
F.分離焦慮,媽媽早上趕著要去上班,但孩子卻不願分離而哭鬧
X硬把孩子塞家人或褓母,說:「不要這樣了,媽媽趕時間上班呀!如果遲到被老闆罵/炒魷魚怎麼辦?!」或說:「你在這裡等一下,媽媽去買糖果來給你吃。」
O抱著孩子一下,輕聲說:「媽媽知道你不想讓媽媽離開,會掛著媽媽,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我再陪你一分鐘,然後要去上班了。媽媽上班時也會掛著你的。不過媽媽會忍耐,一下班就馬上回來與你玩耍吧。」
※ ※ ※ ※ ※ ※ ※
早上在信箱裡頭收到這封信時,讓我想到現在滿三個月的女兒。
以前我都一直深刻的認為,小孩未來的成長的模式都是由父母及環境造成的,所以我常常會嘮叨大熊這不能做那不能弄,這不要拿那不要搬,東西不能亂丟食物不要過量等等,就連平時在小孩前的對話我也總是有些戰戰兢兢,深怕小孩學壞了,以後長大了改不回來。直到這三個月,一路帶下來,總納了婆婆嬸嬸小姑丫媽的話,我發覺女兒的學習能力很快,但是相對的擔心,她會不會模仿的能力也跟著變快?
讀過其它媽媽的網誌,己經變成上網會去讀閱的文章,像森媽的神啊!請多給我一點耐心愛我的孩子吧~讓我想了很多。「小孩子真的很精, 你可以訓練她, 但是她其實也在訓練我們」的話讓我想起昨天回到辦公室時無法安撫哭鬧的女兒,是直到發覺她需要把媽媽當成安撫工具時,我看著女兒想了很多。然後我也"數120下",輕輕拍著女兒的背,輕輕的跟她說說話,輕輕的哼著小曲哄著她…
一個小小的生命正在努力成長學習,而當上新手父母親的我們也必須跟著學習。
未來的路,還有好大一段呢…。
大頭小胖 wrote:
看完只有一個感覺...
如果考試有考的話
如果有補習班的話
那..每個父母都會注意孩子的EQ
呵呵,有高EQ,IQ也會跟著高嗎?:P
任逍遙 wrote:
看完了這篇文章,真的覺得言教不如身教~
的確,小朋友時時刻刻都在觀察著周遭的一舉一動,也無時無刻的在模仿、學習~
家裡8個多月大的兒子已經開始慢慢的在學習摸索這個世界~
看來當爸爸的我,也要好好的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了~
有時候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孩子學習,
言教不如身教,真的是非常重要,
試想,為什麼一樣都是在吃飯的公共場合,
別人家的小孩吃飽會乖乖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而自己家的小孩卻像管不住的野馬一樣到處跑呢?
這些都可以在父母身上看到些許.....:)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分擔計畫中的變化,分享變化中的計畫!」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