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拿板上某篇與李明博及清溪川整建工程來說好了:
清溪川工程所帶來的效應並不單純,這當中還包含政治跟宗教因素,
也並非是所有的人都贊同並支持他的作法,當然時間會是變因。
當時的整個進程其實可以說是波折且具衝突性的,
南韓其實不如我們國人所想的那般猥瑣又團結,先講後者好了...
他們的地域分別其實很強,不同地區的望族派系,恩怨情仇的複雜度不輸給藍色蜘蛛網,
這部份真的得把南韓的歷史給翻開來研究,才能略知個大概。
至少可以確定某李為了推動這一工程,所得罪的除了地方上的商業團體外,亦包含不少佛教徒,
這部份可以查閱他們在工程期間,拆掉了多少老佛寺,又引發多少次抗爭。
而他本身信奉基督新教的背景更容易被拿來"加強聯想",
附帶一提的是,佛教徒在南韓裡面,預估佔了有兩成四以上,去年以來還有所成長。
另外的兩大宗教則是天主跟基督。
單是宗教上的衝突,舊給他在整建首爾市時,帶來很多阻礙。
要注意到的是,相較於台灣,南韓是個半數以上人口都具備宗教信仰的國家。
而由此所產生的凝聚力或衝突點有不少種,相較於台灣,這是第一點差異。
在民生政策方面,我記得他在上任初期就硬性管制了至少50種商品的物價,
很大一部分是在沒經過協商作業的情況下做的。
(好比台灣若要調整物價,得先在立法院進行物價督導會報,及後續的投票即行政程序。)
兼之他還提議國內中小學的教職人員,應該使用英語來授課。
並認為這一標準,應當於2012年達成,似乎也是硬性下令。
後來此案有沒有被推翻修正,我已不清楚,沒持續研究。
但這種企業CEO式的動刀作法,套用在政治環境上,鐵定得罪一堆人是可以預估的,
不管政策的用意是否良善,很多事一套上政治就會變得麻煩。
李本身在大國黨內的支持率不高,而大國黨本身在韓國內的支持率也不高,算算看?
加上南韓本身小黨林立,各有影響力,與台灣在本質上僅有兩黨具備影響力不同。
嗯,這要算是第二點體質上的差異了。
他的很多施政作為頗急促,這部份跟南韓的總統不得連任有關,因為沒有下一次機會。
其實連他的上一任,那位已故的老兄也差不多,只不過前任搞到後期幾乎都在裝死,
而輪到某李這任,是否會比照上一任的情況,這還需要時間觀察。
總之,這樣就造成很多政策在實施上的時間點有所錯誤,
搞出來的負面作用可是很大的,一一敘述起來會很累。
當然他也是有自己的優勢存在,好比他本身是三星集團背景出身的,
在可運用的資源資金上,會比非該體系出身的人要充裕。
但這也是有相對代價,這部份不必多說,很多人應該都能自行補完,
至少我看到的是,南韓的內閣群當中,被他任命上台的三星派還真不少。
與財團派系牽扯越深入,相對的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是常理。
如果是依照這樣的模式,那財團的財務狀況好壞就同等於是直接影響著南韓一樣,
這種體質型態是好是壞,沒辦法去論定,反而得看全球的經濟局勢而定。
廢話了不少,個人其實只想建議,評論南韓,順便把他們拿來跟台灣相比較以前,
先把他們的地理跟政治環境,及產業甚至是宗教的生態,稍做個了解先。
他們在很多方面跟台灣有所不同,背景成份有差,所以同樣的行為發生在兩國間,
產生的後果跟效應也絕對不同。
就好像你不該拿男人跟女人來比誰的老二大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