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以前是以河洛話為官方話。和現在我們再說的閩南話(台語)很類似。
那麼,以前在上朝和皇帝報告政務的時候,文武百官講話的內容與架構,是否和那些古書刊寫的同樣,那麼文謅謅呢?還是就和現在一般大家在對話一樣,比較接近白話呢?曾經有人說過唐詩用台語唸會比較有感覺,是否如此呢?那麼幾時變成用國語唸了?
takashi1730 wrote:
我知道以前是以河洛話為官方話。和現在我們再說的閩南話(台語)很類似。
那麼,以前在上朝和皇帝報告政務的時候,文武百官講話的內容與架構,是否和那些古書刊寫的同樣,那麼文謅謅呢?還是就和現在一般大家在對話一樣,比較接近白話呢?曾經有人說過唐詩用台語唸會比較有感覺,是否如此呢?那麼幾時變成用國語唸了?
古人平常說得還是白話吧,只有文章上才會用文言文.
的確某些詩用台語念起來會比較順
要聽古人念文章的樣子,可以去各大廟宇(有在辦所謂"科期"的)去聽聽那些乩童說得話(所謂"神語"的),
多聽聽某些神明的乩童一起乩就會吟詩.
越是親密的人 越需要你的尊重 ,尊重你的另一半 感情才能長長久久
努力變宅男 wrote:
"賊縛巡等數十人坐"10幾個綁在一起怎麼起來小便?
...(恕刪)
在大陸稱之"解手"...
古代押送犯人上手銬..押解途中要尿尿的犯人會要求官差解開手銬.稱之解手..
後來就慣用解手.當作要上廁所的用意~
至於河洛.跟台灣慣用的閩南是否相同我想這還需要考究...
畢竟閩南是來自大陸閩南沿海區域...跟中原的河洛或許還是不盡相同....
這種情況包括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
不然古代真會『之乎者也』那樣講話嗎?那樣能在日常生活中溝通嗎?
然而這些文字在各個方言都有個別的讀法,所以用河洛話、廣東話甚至於日本話都可以讀唐詩三百首、論語、孟子等。
反而各個方言中的一些俚語、俗語、腔調尾音卻沒有對應的文字。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古代文章、詩詞等都是寫得精精簡簡、方方整整的,這就是文章。不是一般人講話的語氣。
但像水滸傳、紅樓夢等章回小說,那是說書的人的備忘記錄,就幾乎都是口語化的語句。
真正語言與文字合一,應該是民國五四運動以後的年代之事。
這點與國外的文字都是由語言拼音方式產生有很大不同。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