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殷謙:韓國為何頻頻爭奪中國文化遺產?

http://blog.udn.com/ifengblog/3667076
今天逛聯合報網站看到的評論
殷謙:韓國為何頻頻爭奪中國文化遺產?
很有趣啊~~~

殷謙:韓國為何頻頻爭奪中國文化遺產?
2010/01/08 13:59:37 瀏覽2447|回應5|推薦6

安陽“曹操墓”的發掘在國內掀起一陣爭議熱潮,學者、專家、收藏家紛紛站出來爭論,質疑聲不斷。我們的“曹操”還沒有驗明正身,異邦之韓國也躋進來湊熱鬧,人家速度倒很快,三言兩語就給“曹操”蓋棺定論了:曹操乃是韓國人,曹操墓在韓國。據網上消息,現于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供職的教授鄭在書反駁曹操墓在中國安陽,並說得言之鑿鑿:“……據鄭教授幾十年對中國以及韓國歷史的研究中發現,東漢末期著名梟雄曹操居然是韓國人。”該教授的依據我無從考究,但也說的頭頭是道,說曹操祖上乃是“夏侯”一族,原本是“高麗貴族”,西元117年,烏桓入侵高麗,同年因宮廷政變,曹操先祖流落至中原,改為複姓“夏侯”氏,後來過繼給宦官曹嵩為繼子。看來,對曹操的履歷鄭教授背得倒很熟,穿鑿偽撰之事蹟的時間誤差也很小。據說,曹操雖身在漢朝,但心在高麗,從不忘記自己是高麗後裔,為報此國恨家仇,曹操在勢孤力薄的情況下遠征烏桓。西元220年,曹操病逝,本著為國家穩定和自己落葉歸根的願望,借“七十二疑塚”之計將自己妙葬在今天的韓國光州,據說至今光州市仍建有魏武廟。


聞之,真令人啼笑皆非,歎為觀止。韓國一些學者信口開河,也不怕貽笑大方。要說中國的河南河北互爭“曹操”還有情可原,畢竟是自己家的事情,可是一個異邦小國也來爭曹操,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對韓國學術界這種滑稽的“強取豪奪”的事情並不鮮見,可謂是舉世震驚的,韓國學術研究成果是“碩果累累”,皆是驚天之作:也許覺得西施這樣的美女不應該是中國人,於是就說西施是韓國人;覺得韓醫“超過中國”,就說韓醫為國際標準,也許對世界普遍認可中醫而感到不安,覺得韓醫應該有一個大牌來坐鎮才能信服世界,於是乾脆把李時珍也加入了韓籍;研究的成果越來越驚人,毛澤東也成了韓國人的後裔,孫中山有韓國血統,看到中國乃至全亞洲好不容易出了姚明這麼一個人物,於是又把姚明也搞成了韓國後裔;中國的國寶也被“搶”了去,居然說熊貓之故鄉發源地在韓國;中國的端午節不知道什麼時候也起源于韓國;更讓人笑不可仰的是,大概韓國覺得自己應該有個大的宗教或宗教人物來支撐韓國人的精神,於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也定成了韓國人……


在卑鄙和神聖、崇高和渺小之間,韓國一些學者似乎對前者更缺乏敬意,卻賦予無畏和無恥以學術上的優越性和學術研究上的革命性。中國很多東西都被韓國人“豪奪”過,這裏暫不贅述。韓國人之野心昭昭,世人皆知,恨不能將北京掠為韓國的郊區,納入韓國的版圖,這簡直等於癡人說夢,妄人讝語罷了,安邦強國豈在唇齒之間,我泱泱大國不予計較也罷。


也許這個“蕞爾小國”對我中國的蔑視從來就不曾消釋,長期以來,他們除了發過幾句不著邊際的學術昏話,除了強詞奪理地奉行“利己主義 ”、“機會主義”,似乎從來就不曾老老實實地虛心向學。韓國小邦希望讓外界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接受自己,這本亦屬正常,然而為此而奉行“奪來主義”的哲學,就是一種毫無自知之明的流氓行為,韓國一些學者在這方面不是愚蠢就是裝傻,就文化、文明這一方面,把中國和韓國放在一起,他們都分不清楚哪個是魚目,哪個是珍珠,哪個是稗草,哪個是大樹,更別說他們來跟我們談文化談文明了。


從韓國學術界爭曹操來說說學術界。大概韓國的學術界也無事可做,只能時不時將手伸到中國來分一杯羹。他們大概也和河南方面一樣,拿不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證據,就想立即獲得好處和外界的認可。把嚴肅的學術研究成果僅僅歸咎於一些雜七雜八的正史或偽史記載,很顯然是一種缺乏理性精神的表現,顯然是學術研究上典型的“懶漢主義”做派。韓國學者也是亂點古書,自以為得意,依據一些野史傳聞和一座惑世盜名的“魏武廟”來確定曹操墓的,他們甚至都沒打算在“魏武廟”發掘出來一兩件證物來證明自己的學術成果,純粹是一種戲劇性的草率。同樣,河南考古專家將幾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的石碑拿出來就向世界宣佈發現了曹操墓,就像在豬鼻子裏插幾棵蔥就說是大象一樣可笑,似乎也是一種言過其實的不可靠的結論。坦率地說,學術界這種“冒失”的確有點熱烈,現在看來,學術界存在病態之主觀性傾向和病態之客觀性傾這兩種消極的傾向,前者否定人對歷史進行價值判斷和意義開掘的必要性,而後者否定歷史與人的主體性關聯,切斷對歷史考古的學術研究與現實生活及外部世界的關聯,把抽象的觀念和任意的想像當做學術研究的基源,最終把學術這麼嚴肅的事情變成了草率的商業行為,當今之學術,真假混雜,莫辨楮葉,因為缺乏充分的真實性和鮮活感,使嚴肅的學術變為心造之幻影。


莊嚴地為歷史人物定論,往往顯示著學者和考古專家對歷史人物的尊重態度,而像韓國這樣隨意地為歷史人物定論,則是一種嬉皮士式的任性胡鬧的態度;像河南方面那樣草率地為歷史人物蓋棺,則顯示出學術、考古界以及學者、專家之可怕的冷漠態度和病態的主觀傾向。這是一種極端形態的病態化之學術,那些缺乏真材實料的、已陷入套板模式之中的學術研究或考古,常常給人一種虛假、蒼白、功利、敷衍的消極印象。


現在的學術研究夠不夠嚴肅一直是個的問題。從教授剽竊學術論文到學術成果造假,每一次事件的發生在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焦點的同時,也捧紅了一個個學術名人。從而有一個嚴重的傾向是,人們似乎已經習慣於用熱媒介的尺度來評價學術,甚至有人索性將學術也歸入熱媒介,這些人強調用學術來獲得只有熱媒介才能產生的轟動效應,博取人們的極度關注,然後再一次成功地與商業、市場合謀,於是就有了如易中天、於丹這樣的“學術超女”,就有了爭奪歷史人物而使某個地方成為旅遊景點的一場場學術鬧劇。他們無視學術固有的嚴肅的本質,無視學術自己的學術品質,戲劇性地把學術變成市場文化的操盤手,成為市場經濟的追隨者,這表徵著熱媒介奴役學術界所達到的可悲程度,表徵著學術研究喪失學術品質的嚴重情形。


做學術不是寫小說,不能依靠天馬行空的想像。小說創作固然需要想像,需要作者顯示自己的道德立場、趣味傾向以及情感態度,但是學術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韓國,需要我們的學者、專家和教授通過嚴謹地鑽研和考究,冷靜的觀察和思考,需要一種老老實實的客觀態度。如果沒有這種客觀態度,就無法更真實、更細緻地把握物件世界,就無法更深入、更全面地認識和瞭解歷史人文,這樣就會更容易把自己所研究的歷史人物僅僅當做一個符號,甚至一個進行遊戲或玩弄的物件,任意地描述他,武斷地評價他。


做學術倘若投機取巧、心浮氣躁,談何學術,實乃扯淡。“淡”而時“扯”之,於人可聊博一笑,或有情趣,於己亦可消愁釋憒,也非壞事。然不過扯淡而已,于人於己又有何益?久之則墮落矣。

2010年1月8日於北京

2010-01-09 11:12 發佈
shiuhuai wrote:
http://blo...(恕刪)

所以?
台灣也是韓國人喔?
我是蓮霧王 ~路過蓮霧園
我有一件事也很疑惑

為什麼 在韓國都沒發佈的消息 大陸第一手知道

< 曹操乃是韓國人 > 假的 大陸 掰的 我忽然覺得 有 Google 是一件 幸福的事
shiuhuai wrote:
http://blo...(恕刪)

之前不是說孔子也是韓國人嗎? 還是豆漿是韓國發明的
Mobile01系統服務員:請參考,請勿有蓄意攻訐、挑起戰火等挑釁行為的內容 謝謝。   人稱:雷豪
依他們搶奪歷史的標準,台灣人確實有可能是韓國人。

我上次看于美人的國民大會,裡頭探討端午節是否為韓國人的,就有一個特別來賓拿出北韓的歷史課本,裡頭從遠古時代到元朝都有,北京幾乎都劃韓國的範圍之內。

其中在宋朝時,韓國的領土範圍更是往南劃了一大半,並且把台灣納入版圖。所以,北韓人若跳出來,說台灣曾是他們的領土也不用太吃驚。



逆系低臉肖委 wrote:
之前不是說孔子也是韓...(恕刪)


那是因為孔子的後代80%都在韓國,

韓國人就認為孔子是他們的祖先,所以孔子也就是韓國人
那些韓國人說XXX是韓國人的新聞究竟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雖然各種媒體都不能盡信,但我認為Wikipedia比新聞媒體可靠度高上許多,以維基百科內容為參考:韓國起源論

其中的確有許多韓國人自己穿鑿附會的學說,但網路及媒體誤傳的內容也不算少。
如:
「西施是韓國人?」、「李時珍是韓國人?」、「耶穌是韓國人?」、「姚明是韓國人後裔?」、「王建民是韓國人?」、「毛澤東是韓國人後裔?」、「熊貓的故鄉發源地在韓國?」、「佛教創始人一直被認為是印度人的釋迦牟尼是韓國人?」、「溫家寶是韓國人?」、「南韓聲稱秦兵馬俑也是他們製造的?」和「菲爾普斯有韓國血統?」等其他類似的流言蜚語。

媒體這樣的程度讓人汗顏。
排斥韓國人當然不是不行,但也要拿正確的理由出來,否則無理取鬧的反而是自己。
網路新聞點一點就可以變成國際局勢的分析大師,厲害厲害~
zzxxccvvbb112001 wrote:
我有一件事也很疑惑為...(恕刪)

就是說啊,為什麼這類消息有八九成以上都是從中國那邊傳出來的?
結果台灣的鄉民居然都這麼買帳........放這樣的消息出來,到底是對誰有好處??
一言以蔽之: [不遭人嫉是庸才]. 韓國這種做法其實是在肯定中國的文明成就, 為什麼呢 ? 不信可以猜一猜曹操墓碑上刻的是中文還是韓文.
原來 炎黃子孫 5000的年歷史
都是韓國人的...

算了 看看就好 笑一笑
用情(攝)的角度去窺視光(影)的世界http://album.blog.yam.com/realsky28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