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2、青蛙現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裏,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裏,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補充:青蛙比起人類想像中的聰明,國外有人證實,青蛙在水還沒變熱前就會跳出來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3、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紮,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只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4、鮎魚效應: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鮎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鮎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5、羊群效應:頭羊往哪裏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裏走。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則:兩只困倦的刺猬,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紮。
刺猬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8、破窗理論: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幹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9、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 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裏,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占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10、木桶理論: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麽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11、馬太效應:《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我補充一個旅鼠效應Lemmings Effect 旅鼠效應(Arctic Hamster Effect 或 Lemmings Effect):
泛指在團體中盲目跟隨的行為,借用來描述無理性的社會集體行為
但我還是不了解木桶理論,手表定律?
----------------------------補充留言
blithe wrote:
10.木桶理論很簡單...(恕刪)
good morning
謝謝大家回應

木桶理論
說白話一點
就是劣幣逐良幣嘍
gump1971 wrote:
@補充手錶效應: 應該有點像我們說的"雙頭馬車" 當你有兩支手表 你要遵循哪一支的時間(除非兩支的時間剛好一樣)?? 如果公司有兩個人都要主導 意見又剛好不一樣 要聽誰的
(恕刪)
手錶效應有點像西瓜偎大邊的意思嘍


@補充生魚片理論....
現年60歲的尹鍾龍在三星電子任職已有31年,他對於消費電子的成功秘訣自創一套「生魚片理論」。
他說,剛捕獲的魚在在頂級日本料理店可以賣到高價,一些賣不掉的魚在隔天就在次級料理店以半價出售,等到第3天,價格只剩4分之1。「在這之後,它就變成魚乾了。」尹鍾龍說。
所以,消費電子想要暢銷就得搶先對手把最先進的產品上架。如此一來便可以設定高價,直到對手趕上來而產品已不再新鮮為止。他說:「在我們這一行,如果能夠縮短交貨的前置時間就有錢賺。假使你晚了兩個月才上市,那就沒戲唱了。」
-摘自「拆散重組團隊VS.生魚片理論」 蕭美惠 文 工商時報 2004/10/08
非常貼切的理論




真的有蛋撻效應一詞
一九九七年底,澳門一對開蛋撻店的英國夫妻離異,老公安德魯不得不棄守本店,帶著手藝到香港另立門戶,沒想到他改良的「葡式蛋撻」在港九一炮而紅,而且半年後還紅到台灣來,九八年中,不僅全台人人排隊買蛋撻,而且由藝人彭偉華、董至成帶頭的「開蛋撻店」熱潮更是瘋狂,巔峰時全台一個月要吃掉兩百萬只蛋撻,然而也就在暑假結束之時,熱況戛然而止,緊接著跟進的就是賣不掉的蛋撻以及蛋撻店倒閉風波。
從那個時間點起,無辜的「蛋撻」,就開始成為台灣人挖苦自身社會裡各種「一窩蜂浪潮」的自嘲用語,每當社會一開始流行什麼,我們總是冷冷笑道:「這不過又是另一場『蛋撻效應』罷了!」譬如說:去年的「豪宅熱」、「超級星光大道熱」乃至於今年的「單車熱」、「海角七號熱」,都分別被各路人士視為「新版葡式蛋撻」,他們普遍認為:社會一窩蜂的擁抱過後,很快就會回到一種「船過水無痕」的平靜狀態。
-摘自「重思『蛋撻效應』」 苗方 文 人間福報2009/05/19
--------------------------
@補充巴納姆陳述法(Barnum Statement)
巴納姆陳述法(Barnum Statement)是指陳述者提出某條適用於任何人身上的論述,但宣稱此論述為聽著之獨特個性,而使聽者深信不疑。最常見的例子便是報章雜誌上的星座命相透析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爲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于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爲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