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請教專家們,該怎麼做才能減少下一個莫拉克造成的損失?

雖然眼前最重要的是救災的工作,但小弟深怕這個問題在救災完後再也得不到重視!

人都是健忘的!

一定很多人會去追究責任,然後吵吵鬧鬧好一陣子,最後又不了了之,請恕小弟不願加入。

真正的反省是在學得教訓,不再犯相同的錯!

只想請教真正的專家們,到底從政府到我們一般平民老百姓該怎麼做?

才能減少下一個如同莫拉克規模的颱風的損失呢?

希望能多得到理性可行的建議!

感謝~
2009-08-14 3:49 發佈
這次的原因是大量的水及本身的重量相互影響, 所造成的大量死傷。

因為沒有樹木的土壤, 吸水後變重, 會立即滑落, 造成山崩或走山。

沒有樹木的土壤, 被大量雨水沖刷後, 會造成土石流及增加河川之泛濫程度。

而大量泥水的沖刷力是很驚人, 所經之處樹林都會被摧毀, 造成加倍傷害, 使威力倍增累積。

所以水土保持很重要。

若做好水土保持, 一旦下雨後, 雨水會被表層土吸收, 吸收後的水會由三個去向, 被植物吸收, 被流入河川, 被滲入地底。

所以河川的水等於雨水減去植物吸收和滲透, 還有被留在土壤中。

1. 做好水土保持, 不要在山上砍伐原生樹林, 己砍伐的想辨法植林。

2. 山區的居民居住地點建議由地質專家堪察後再遷居。

3. 山區的居民輔導轉業, 不要再種植蔬果或砍伐森林。

4. 行水區擴大認定, 行水區內的居民遷走。


平地的超抽地下水, 也會使得地層下陷, 讓雨水降落到地面後, 因與海平面的位差降低, 使的流入大海之速度變慢, 增加滞洪的時間。

5. 減少抽取地下水。


平時民眾就需要有防災觀念, 有時候傷亡是固執造成的。

6. 增加民眾防知識。

7. 山區增設雨量報警系統。


最後, 過多的雨量跟過強的風勢及強烈地震一樣, 都是無法避免的, 人只能順應而為, 大自然的力量太大了。

下在土地上的雨, 還是要等它自己慢慢流入大海, 人力是無法排除的。

這次的雨量是2000mm, 傷亡就很重了, 如果下次是來個4000mm, 可能就會淹到二樓了, 防災沒有一定方式, 唯有事先設想及預防, 才是保命方式。


要政府或軍隊, 都是事後的補救了。

大量的山坡土石滑落, 會引發震動, 促使下面山坡的含水表土產生共振而一起下落, 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 應妥善利用通訊系統, 對危險地區之居民或民眾之手機或市話, 發送危險簡訊或市話罐頭廣播, 使其能在接獲後立即走避。
zola wrote:
這次的原因是大量的水...(恕刪)


感謝您的回復!

小弟也不禁有個問題想請教,

不知道是不是有可能建立起一個全台各地可承受雨量的地圖?

一旦某個地區的雨量接近該區的極限時,就立即發送警報!

不知是否可行呢?

因為曾在報導中見到,若是 2000mm 的雨量下在北部,恐怕災情更糟!

不知道北部能承受的雨量上限是否有相關的資訊呢?
Rintarou wrote:
一旦某個地區的雨量接近該區的極限時,就立即發送警報!
不知是否可行呢?
因為曾在報導中見到,若是 2000mm 的雨量下在北部,恐怕災情更糟!
不知道北部能承受的雨量上限是否有相關的資訊呢?


當雨量會下到極限程度才發送警報
要撤離或是進行其他措施應該會有實行上的困難(天候)

下在北部會不會更糟?不知道~
不過兩天2000mm的雨量下在哪裡都會出事的
世界各國皆然,程度差異
把傷害減到最輕及事後補救效率很重要

=======================================
以首善之都台北而言
納莉風災之時市區降雨量約單日425mm,山區約1000mm
比這次少,但損害相當大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1540000/newsid_1549600/1549625.stm

只能希望類似的災害少發生,能有更多時間準備
我是Hiroyuki
Rintarou wrote:
小弟也不禁有個問題想請教,

不知道是不是有可能建立起一個全台各地可承受雨量的地圖?

一旦某個地區的雨量接近該區的極限時,就立即發送警報!

不知是否可行呢?
...(恕刪)


是有這種東西, xx年降雨推測(模型), 但是沒有跟上述的通信系統結合, 是無效的。

因為靠電視及收音機的傳播太慢了, 也不是大家都在看電視。

唯有靠手機跟市話才能有效果。


而且地球的變化速度太快, 造成舊降雨模型失效, 需重新計算。


中央氣象局在全省各地都有雨量計, 但是沒有整合。
zola wrote:
是有這種東西, xx...(恕刪)


萬分感謝您清楚說明現況!

小弟妄自小結一下:


〔預警系統問題〕雨量偵測與警告發布系統無整合

也許氣象局應該與中華電信,遠傳等電信廠商合作。雨量超過警戒時,應當對該地區所有基地台來發送警告訊息!



〔問題的根源〕水土保持的問題

小弟剛剛查了一下,很不可思議地發現,如果說造林才是治水的根本,為何治水預算是造林
預算的 30 倍左右。似乎真正造成問題的病源不除,卻花了很多錢在治併發症!

小弟不是專家,不知道造林與治水正確的比例應為多少才對,
或許有相關領域的專家可以跟我們大家說明一下!
zola wrote:
1. 做好水土保持, 不要在山上砍伐原生樹林, 己砍伐的想辨法植林。
2. 山區的居民居住地點建議由地質專家堪察後再遷居。
3. 山區的居民輔導轉業, 不要再種植蔬果或砍伐森林。
4. 行水區擴大認定, 行水區內的居民遷走
5. 減少抽取地下水。...(恕刪)


These have been know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 think. The problem is no one dared to actually reclaim the land from those relatively poor people.
Rintarou wrote:
萬分感謝您清楚說明現...(恕刪)


呵呵,管理單位不同喔
通常都是推來推去

很簡單,山崩,地滑,土石流之類的,這是改變地貌的自然現象
至於為何稱為"災",就是因為本來不該住人的地方,卻住人了

唯一辦法"那種地方不要有人就對了",但有可能嗎?!所以算無解吧!

我們錢還是領,該做的工程還是做,但心知肚明,會發生還是會發生
只要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bettavivi wrote:
呵呵,管理單位不同喔...(恕刪)

說的沒錯
大禹治水靠疏導
可是台灣根本沒地可疏
因為連行水區都佔滿了

地球生成幾億年
這種災難可說家常便飯
河道流了幾億年
小小人類就妄想改變
不尊敬自然只能自食惡果

再說建築物蓋在河岸邊本來就有一定風險存在
只知道享受好山好水賺盡利益
到災難發生卻只知道怨天尤人
不檢討自己還要申請國賠

台灣人真的很自私...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