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在前頭我不否認作研究很辛苦,需要想題目然後再親自驗證它,一個好題目是個好的開始,但遇上不認真的人也可能會浪費了這題目,遇到壞題目也不用氣餒,能做出一個道理來解釋它也很不錯,所以關鍵在於自己能不能獨立想出一個題目,因為一個題目的形成有很多可能,他需要一些巧合、敏銳、耐心、失敗、分析、歸納.....等才有可能形成一個題目,更別說把他做出一個具有科學性的初步成果了。
1.話說剛剛看到網路新聞~英特爾科展 曾依晴獲五大獎~的確是很恭賀她,因為這新聞前陣子已經有被炒過,當時還覺得她很不簡單。
2.在這則新聞裡提到作者是因為看到小學生參加科展做的「麵包蟲啃食保麗龍」題目,引發好奇心。
讀到這段實在是........想到一開始看到這新聞的佩服感噸然消失,那你自己想不出新題目了嗎!當下覺得小學生比較厲害,小學生參加科展題目做到這樣我想已經是他們所學的極限,可以在國中繼續充足他這方面的知識,然後也可以拿這題目繼續參加國中科展,到高中時再繼續深入研究。這題目被做走不知道該位得獎者有沒有照會一下這些小學生,若沒有,這件事讓我覺得高中科展的題目居然可以去找國小科展的題目,再加上高中所學的知識然後到中研院包裝一下就可以出國參展.....。
3.我很欣賞這些可愛的國小生找到這題目來研究,不曉得現在的他們還有沒有再參與這樣子的挑戰;英特爾那一萬美金應該要分他們一份才對啊!
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這英特爾科展獲獎之母之小學科展題目的學生以及學校........他們是比較具有研究科學的精神他們才值得被表揚!
曾依晴是因為看到小學生參加科展做的「麵包蟲啃食保麗龍」題目,引發好奇心。麵包蟲是因為飢不擇食啃食保麗龍?還是消化道有特殊菌種,讓牠可以消化保麗龍?於是她「掐頭、去尾,取消化道」,殺生五百多隻麵包蟲後,找到蟲內的紅菌,就是分解保麗龍的菌種,這項成果在「二○○九年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極受矚目,遠征美國再創佳績。
haha12345 wrote:
我覺得兩個很不一樣耶...(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