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1607837
據史書記載 ! 石幹過轟轟烈烈的偉業 為祖國所做出重大的貢獻 ! 為千年後人所歌頌 !
如果是,那真是風光大業了...
以下引述自yhoo知識+
當時石敬瑭是處於功高震主的情勢下,而後唐廢帝李從柯也已先下手要剷除石敬瑭的勢力。李從柯是後唐皇帝,石敬瑭只是個河東節度使,以一個河東戰區對抗整個後唐,明顯的是行不通的事。所以石敬瑭為了自保,尋求契丹的援助,這個決策當然沒錯。但問題出於要求契丹援助的方法。
石敬瑭用了四項條件使契丹出兵:
一、稱臣
二、尊耶律德光為父
三、賄賂
四、割讓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的大將劉知遠認為稱臣和賄賂是必須的,尊父與割地明顯過分。這
個評論相當中肯,但石敬瑭不肯接受。這是因為石敬瑭沒有羞恥心嗎?我並不這麼認為。石敬瑭是為了確保契丹會全力支持他才這麼做的。
之前,後唐呂琦曾提出結盟契丹以斷絕河東外援的計劃。這計劃包括了送
還俘虜、贈送賄賂。這兩項比起劉知遠所主張的稱臣與賄賂並不遑多讓,再加上後唐強而河東弱,契丹支持河東未必會有好處。偏偏這計劃被迂腐的薛文遇給否決了。如果李從柯採納呂琦的提議,而石敬瑭採納劉知遠的主張,那契丹未必會出兵支援河東,至少不會是耶律德光親自率領五萬鐵騎南下。石敬瑭為了確保契丹的全力支持,既尊耶律德光為父,又割讓燕雲十六州。石敬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換來了後晉的建立。
後晉建立前還有一段事件:後唐大將趙延壽提出了優厚條件要求契丹封他為皇帝。石敬瑭在得到消息後,立刻反應:建國後將中國的財富搜括一空,事奉契丹。暫且不論這些條件帶來的影響,但這些事證明了在當時的情況下,石敬瑭為了生存,提出這些條件是必須的。
我一直以為,評價一個皇帝,第一要看他所治理的人民。石敬瑭尊一個小他足足十歲的壯漢父親,固然是全無尊嚴的表現(也真虧他叫的出口)。但這只是他的私德問題,我們來看看他的政績:對外採取最低姿勢,言語謙卑,禮物貴重。對內則加強武裝部隊的訓練、修理武器、整頓軍事設施,鼓勵人民耕田種桑,充實倉庫,恢復自由貿易,使物資豐富。於是幾年之後,中原社會稍微安定。
五代五位開國皇帝,石敬瑭的政績排名第二。朱溫時代大亂、李存勗寵信戲子、劉知遠短命,石敬瑭僅不如郭威。然而石敬瑭的評價卻是五人中最差的,為什麼呢?
石敬瑭對契丹的低姿態,雖然毫無尊嚴,甚至摧毀了漢人的民族尊嚴(偏偏石敬瑭的血統是沙陀人),但卻也使後晉在他在位期間沒有大型戰亂發生,維持了小康的局面。
每年進貢契丹金銀綢緞三十萬,再加上其他款目,固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但後晉初年卻仍能維持小康的局面,人民並未因此而民不聊生。
事實上石敬瑭最大的錯誤是割讓燕雲十六州。割讓燕雲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屏障盡失,北方鐵騎可以毫無阻礙的往南奔馳。因此後晉初年的國防重心擺在北方,日後北方邊患也一直肆虐了數百年,成為了中國最嚴重的外患時期。割讓燕雲十六州竟帶來了數百年的影響,這只怕是石敬瑭想不到的吧。如果五代之後不是內重外輕的宋,而是注重開疆闢土的強大帝國,石敬瑭的罪過就大減了,然而,這只是如果。
石敬瑭的功在於他為後晉帶來小康;石敬瑭的過在於他間接影響了未來數百年中原的安定與戰亂。明顯的,過大於功。然而這並不表示過可以掩功,他的政績依舊值得肯定。
那是相當悲哀的事
其實石敬瑭也不是漢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后晋&variant=zh-tw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