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沒有善終要墮入惡道? 誰告訴你的? 這樣對得起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嗎?
《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發願成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成佛才能稱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才能成佛,菩薩成佛所需時間不可能比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更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5%BA%A7%E9%83%A8%E4%BD%9B%E6%95%99

轉貼
這裡最重要的地方:【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善已生令增長,未生令生之四正斷。】

所以大家隨便講禪宗,什麼宗,一分功德沒有升起,你想進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理上轉了一分,升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會跳進一步,這是很呆板的。

所以一些老年朋友,用功用了這麼多年,都不上路,你不要光想以打坐修定求進步,善根沒有起來,善功德根本沒有培養過,如何進步呢?所以善已生令增長,自己檢查出來自己真有某一點善業,已經生根發芽了,要使它增長;至於還沒有生起的,未生令生。上面所說的這些是四正斷,三十七道品中稱四正勤,也就是我們必須努力去修持的行為。

【初聚立於資糧道,次四聚立於暖等四加行位,聖道支立為見道,菩提分立為修道。】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要修行,顯教所講三十七菩提道品缺一不可。這就是行門,自己要隨時嚴格地檢查自己,反省自己,這個具備了,才是學佛的基本。

初步聚立於資糧道,你的修行本錢才算有了。如果自己的思想、行為,馬馬虎虎過去了,沒有配合自己真正的善行在做,資糧道就不夠。換句話說,你要修行,要證道,你的資本也就沒有!這與做生意一樣,沒本錢談什麼?再說,你修行離不開善行這個資糧道,立了資糧道以後,才談得到做功夫。打坐修證那是四加行,所以由打坐作四加行的修持,進一步就會悟道——聖道支立為見道,見性根本之道,所謂明心見性是見道,見道以後修道——菩提分立為修道,最後大徹大悟。這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個程序。

修行的心行基本沒有建立,一來就想走高的路子,走上上道。認為自己已悟道,何必再參禪打坐,這樣枉然浪費一輩子的人太多了。自己並不檢查自己,有沒有發起善心?資糧道有沒有充沛?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g243v6m.html
時時念佛 多多懺悔 隨喜功德 普皆回向
南無阿彌陀佛
很多人認同心淨則佛土淨。
這句話出自維摩詰經。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之一,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譯過此經。宣傳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煉成佛。唐詩人王維很受此經影響,故取字摩詰。
維摩詰經》又稱《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經》、《凈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凡3卷14品,後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14冊。

月溪禪師謂「此經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與禪宗祖師所發揮者最為吻合。六祖《壇經》所示道理,與此經共通之處甚多,歷代祖師亦多引述此經言句以接後學」

維摩詰是梵文Vimalakīrti的音譯,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無垢稱,意思是潔凈的名字、沒有染污的名稱。維摩詰是一位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據《維摩詰經》所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萬貫,奴婢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大菩薩。這位大菩薩早已成佛,號金粟如來,他才智超群,享盡人間富貴,又善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詩人王維心中的楷模。

《維摩詰經》中的故事性很強,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胡適說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學士最愛清談與《維摩經》,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維摩詰經》中佛教教義、文學手法之影響,大量反映惡報、地獄等場面。僧肇在讀《道德經》有 「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之感嘆,後來讀到《維摩詰經》,決定出家。
《高僧傳》記載支遁在山陰講《維摩經》。維摩詰的生活 方式很受那些既不願放棄世俗的欲樂享受而又渴望體味出世間的快樂幸福的文人們所歡迎。王安石雖然並不追求世俗的享樂,但他也不是那種完全脫離現實、以徹底 擺脫世間倫理為宗旨的人,他內心渴望將世間與出世間、儒家的人生哲學與佛教的出世精神結合在一起,建立一種既在世又出世、既現時又超脫的人生理論,即以出 世的精神作人世的事業。《維摩詰經》及維摩詰的生活方式正好提供了此類的樣板,因此,王安石對此經最為喜愛,在詩文中引用最多,而且晚年還為此經作了注。
王安石作過一首《讀〈維摩經〉有感》的詩:「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神通。」

維摩詰經》的「不二法門」思想,深深影響了禪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謂的「動靜不二,真妄不二,維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門。」
《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宋代以後的士子多好禪學,常講《楞嚴經》和《圓覺經》。自此《維摩詰經》的影響變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v8nbg.html
南無阿彌陀佛
南懷瑾說維摩詰經
開場白

東方世界的兩個佛國

我們今天講的《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

如果把本經只當作是在家居士所說的一本經,這個觀念就不對了!《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一般人都以為中國的禪宗是達摩祖師來了之後才傳開的,殊不知在達摩祖師以前,由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維摩詰經》和《法華經》影響最大,而成為中國文化禪宗的根本經典。 東方世界的兩個佛國
這本經的份量有如此之重,但因為文字易懂,流暢優美,人們很輕易的讀過去了,認為已經懂了,實際上非常難懂。我們這一次把《維摩詰經》和《藥師經》連起來講,因為它們是一個系統的。為什麼說是一個系統的呢?'我們一般都曉得,佛介紹給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是為了方便,讓我們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夠的眾生,能夠修往生法門。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這個成佛的大業與大道,卻在《藥師經》和《維摩詰經》所表征的東方世界兩個佛國。一個是阿閦佛國,就是維摩居士化身成為在家佛所依附的東方妙喜不動世界。

這個東方的阿閦佛國和另一個東方佛國,藥師琉璃光佛土相銜接。東方世界和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輝映,像是一個太陽系統的晝和夜。當太陽西斜下山的時候,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太陽出來生生不已的時候,又到了東方阿閦佛國土和東方琉璃光佛土。這是佛法中的一大秘密,是真正的密宗。

所以真正了解佛法以後就知道,一切顯教的經典中明顯告訴你的,你不懂,就成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顯教,因為它的密義,你若能深入參究,就明白了、就通了。顯教告訴你真正的佛法奧秘,你再參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會通了。

所以這次講經的因緣,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訴你,讓你好好修持參學。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學佛。

現在先翻到《維摩詰經》第十二品,「見阿閦佛品」,阿閦佛是東方妙喜如來不動國土的佛,也就是我們講《藥師經》時,所引到《法華經》當中的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佛子之一,連阿彌陀佛也是大通智勝佛的兒子。《維摩詰經》經文再下一品是「法供養品」,就提到藥王如來,我們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須深切親證到藥王如來所開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滅。千古以來,都無人把佛法中的《藥師經》《維摩結經》《法華經》當作秘密法門,只把它們作為顯教的經文來誦讀參學,自然不會明白修法的意義與關鍵所在,因此毫無成就。
https://wechatinchina.com/thread-163061-1-1.html
今生不證初果入輪迴
今生不證自性入輪迴
大哉漢教
偉哉漢教
佛法宏傳於中華
諸佛囑咐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南無阿彌陀佛
小乘容易落入這些毛病,那大乘怎麼講緣起呢?問題很嚴重了!近代絕大多數都落入了斷見!都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都知道這是佛法的中觀正見,實際上一點修證修持功夫都沒有,所以始終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說是因為學了佛,生老病死變得更嚴重。何以如此?因為自己的著作、言論、說法犯了更錯的因果,斷了人家慧命;認為一切法緣起性空,空就是沒有。假如空就是沒有的話,我們也不用學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學派哲學好了。

佛學的中心是修證,但是現代全世界都把它當成一種思想學問,幾乎與唯物論不分,嚴重曲解了緣起性空,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沒有可不是空噢!沒有是斷見!佛說一切法皆從因緣所生,這當然沒有錯,但要注意,因緣所生講體相起用,現象界的東西、應用的東西都是緣起,是因緣所生。但是自性功能並非緣起的,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過,我們說自性功能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可不要又執著一個自性、執著一個功能,因為凡有所執著就不對了。

佛說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指本體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緣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講本體而言,是非因緣,非自然性;講起用而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並非自然生,也無主宰,因為它是性空緣起。所以講緣起之理,這還沒講修證,要能深入緣起,才能斷諸邪見。換言之,如果你沒有證悟到緣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學佛,許多的知見仍然還是邪見,因為沒有證道。

現在流行參禪,從古以來許多禪宗的祖師都是從緣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丟一塊石子開悟的,有看到花開悟了,就是由緣起而悟入。如香嚴禪師,因為擊竹開悟。這類的例子很多,不是全體。溈山祖師說:「從緣悟達,永無退失」,從因緣上悟道才不會退掉,光是從定力上參出來還不對。這是一種說法,可是我反對這個說法,從緣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爾瞎貓碰著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進入空性,雖然定在空性,若這個色身、業力、習氣一切都還沒有轉,還是要退轉的。所以趙州和尚八十仍行腳天下參善知識,因為此心不穩。大乘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果沒有真修實證,盡管理論上講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中觀正見,那只是口頭佛法,甚至
是邪見。所以經文說一切菩薩要「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https://wechatinchina.com/thread-163061-1-1.html
原來丟石頭的和尚開悟是這位。
明天是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日
念佛 懺悔 隨喜 回向
南無阿彌陀佛
轉貼 釋迦世尊講地藏本願經時,一共放了三次光!

【地藏法門正應合現在人的根基】

釋迦世尊講地藏本願經時,一共放了三次光!第一次含笑放光是表示他已經找到了繼承人,心生歡喜。第二次是舉身放光,表示把救渡衆生的責任全部交給地藏菩薩。第三次是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這頭頂肉髻頂相,是佛陀三十二相之第一種相,也叫無見頂相!無論你神通有多大,騰空飛起來,想看佛頭頂上紅紅的肉髻,你永遠都看不見,所以叫“無見頂相”。從這無見頂門放光,表示這地藏經的法門最高最上,這並非說,佛說法四十九年,只有這地藏經的法門最高最好!而是說在這末法時代的衆生,如果離開地藏經,簡直沒法得以救度。為什麼呢?末法衆生業障深重,善根淺薄,想開悟都難!更何談證果!這地藏經一再說: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如果連人天的福報都修不來,更何談證佛果涅盤呢?所以:“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為救末法衆生,只有這地藏經才是至高無上的妙法,一定要升起殷重之心,至心皈依地藏菩薩,所以佛才從頂門上放光!普照十方無量世界的衆生,使令皈依地藏王菩薩,皈依地藏經,並依經中所列事相去修行。

在末法時代,地藏法門對娑婆世界的衆生攝受力最大,因緣最深。衆生都怕墮入地獄,懼怕三塗的苦難。當我們聞到地藏菩薩名字,念地藏菩薩聖號,聞到《地藏三經》當中的任何一部經的經名,就可以免除地獄的痛苦,使衆生不再流轉三塗。地藏經裏講因果報應,因地怎麼做,就獲得什麼果報,是圓頓的法門,是以事相來闡揚果報;“超聖因事”,‘聖’即指佛,說成佛就成佛,是頓超法門,菩薩們依之修行即可頓超成佛。“證十地事”是漸次的法門,從初地證到十地,一步步的前進!你學地藏經,地藏菩薩有這不可思議的功德,令你畢竟不退于無上正等正覺,從最淺的菩薩十信位,圓滿了登住位,一步步到初地到十地位菩薩,終至成就佛道。普令衆生先成佛道,然後方成正覺,就是畢竟不退菩提之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5149&page=1
時時念佛 多多懺悔 隨喜功德 普皆回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佛陀的地獄觀與這本漢傳經典是不同的,可以去參考阿含經裏阿舎䦙王問佛陀他殺生無數,還把老子幹掉,這筆帳要怎算? 觀念並不相同。
要說孝道是華人的優良傳統,論語是部不錯的經典。
cman4434 wrote:
佛陀的地獄觀與這本漢(恕刪)
要做反派... 真的要 加強一下 本質學能!!

《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阿闍世王,受了提婆達多的挑唆。提婆達多對於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成就非常嫉妒,他也很聰明,總是想方設法,希望破壞佛法,把釋迦牟尼佛除掉,他就取而代之,這是他的企圖。阿闍世王那個時候是太子,提婆達多教他陰謀,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搞政變。提婆達多告訴阿闍世王:你作新國王,我作新佛,我們兩個合作,來統治這個國家。所以阿闍世王就奪取他父親的王位。阿闍世王也是一時糊塗,殺父親、害母親,把他母親囚禁起來,他做了國王。所以他造的是五逆十惡罪,殺父、害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統統都做了。這樣的罪業,佛所有經論裡頭的懺悔法,都沒有辦法能懺除他的罪。

  阿闍世王到臨終的時候才後悔,才懺悔,念阿彌陀佛,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真的往生了。所以淨宗法門了不起,造五逆十惡的罪業,要墮阿鼻地獄都有救,只要是真懺悔、真回頭。所以,《大藏經》裡頭有一部《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介紹阿闍世王生平這些事蹟。他往生品位還挺高的,我們聽佛在經上講的,的確是感到非常意外,他是上品中生這麼高的品位。這個事實使我們深深感到,世間造作一些罪業的惡人,我們決定不敢輕視他,為什麼?也許他到臨命終時懺悔往生,品位還高過我們,我們還比不上他。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九品往生的;另外一種人,是臨終懺罪往生的。懺悔往生,是什麼樣的品位,完全看懺悔的心,看懺悔的力量。所以一個人,造作極重的罪業,到臨終真正懺悔,還是能往生,還是能得度。要問這是什麼道理?實在講,道理是一個,沒有兩個,「萬法唯心」,正是《華嚴》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看我們那個心念怎麼轉法,要轉得快,要真的轉過來,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闍世王的往生,這一個例子造五逆罪,上品中生。因此懺悔往生的這一些人,往生的品位往往不可思議
剛剛在日月潭環湖時看了一下,又有人說謊,從什麼阿含經不說神通,阿含經不說因果,阿含經不說他方佛,沒有一次不說慌。
今天是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日
時時念佛 多多懺悔 隨喜功德 普皆回向
南無阿彌陀佛
就秀給大家看看什麼叫因果及神通不就好了, 省得一直講就一直無法證明!! 講幾千幾萬次還是佛經講的, 都沒有實際展現的, 就如同七俠五義裏說, 「翻江鼠」蔣平擅長游泳,能在水中潛伏數個時辰,並且開目視物,在水中來去自由!! 你怎麼說??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