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火影兜 wrote:
神通不存在r
顶多是一种集体催眠术

...(恕刪)


能請火哥轉貼一下 雜阿含經 302 嗎?
88young77 wrote:
修習淨土法門諸位,哪位可以告訴我如何才可以決定往生淨土?

依什麼經?

依《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所譯

最後一段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歎阿彌多如來十種發心。於中各隨念發。若念當欲生彼當即得生彼。
世尊。何者是十種發心於彼處生。

佛告彌勒言。彼等發心非少智者。有彼發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阿彌陀剎中者。
當為一切眾生發慈悲心不生瞋恨。當生阿彌陀如來佛剎。

為一切眾生生慈悲心故當生彼處。
離於殺害受持正法。發此心故當生彼處。
捨於身命發心。不著一切諸法故當生於彼處。
發甚深忍行清淨信。發此心故當生彼處。
不染名聞利養一切智寶。發此心故當生彼處。
為一切眾生生貴敬。發心不忘失故當生彼處。
不驚不怖不愛凡言語。發此心故當生彼處。
入菩提分種種善根。發此心故當生彼處。
然不離念佛。發此心故當生彼處。
遠離諸相故。

彌勒。此十種發心。若菩薩各發念一具足者。當往生彼阿彌陀佛剎中。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爾時長老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說此法本為諸菩薩發覺。
爾時世尊。讚長老阿難言。善哉善哉。阿難。是故菩薩於此法本發覺當如是持。
佛說此經時。彌勒菩薩及長老阿難。歡喜踊躍。彼六十菩薩乘行諸善男子等。皆悉滅彼業障。
歡喜奉行作禮而去

- - -

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 不生的話沒地方去?

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 不生? 沒這回事

十種選一,各發念一具足

然真菩薩,各發念一,實十具足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依《发觉净心经》,隋...(恕刪)

早。。。水云大

先上小菜。(手机安裝到簡體版app,我顯示的是簡體字。)

如果還在被洗腦,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唯一法門該清醒好好自己看看經書了。不要只看某大德某法師講解說法。

-----------------

无量寿经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學佛就學佛,不要引用附佛邪說的論點。

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遭女學員控告性侵,最後庭外和解。
前面推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網兄們該看看同一個人另一個著作「密宗道次第廣論」

最終「樂空雙運」



—————————

大藏經補編 第10冊
No.68 密宗道次第廣論 (22卷)
【宗喀巴著 法尊譯】
第 13 卷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十三

宗喀巴大師著

法尊法師譯

明瓶灌頂儀軌次第品第九

(申二)入後灌頂分四:(酉一)瓶灌頂,(酉二)密灌頂,(酉三)慧智灌頂,(酉四)第四灌頂。初中又二:(戌一)金剛弟子共灌頂,(戌二)金剛阿闍黎不共灌頂。初中分二:(亥一)五種灌頂共同建立,(亥二)各別建立。今初

此中能灌頂人、所灌頂業,及灌頂之作用方便,三種所緣當修何尊瑜伽。如答日迦跋云:「不動三靜慮。」義謂師長弟子及灌頂物三者,皆修為不動佛而行灌頂(此是第一水灌頂),除名灌頂,餘三各修為寶生等三種所緣。名灌頂則修為毘盧二種所緣。此論師等唯說弟子與灌頂物改易所緣,於阿闍黎未明顯說,意為可住主尊瑜伽。弟子為受灌頂故須請白師長,師長則須請白灌頂諸尊以為灌頂,是故有二能灌頂者。灌頂諸尊又二,有彩繪曼陀羅所住諸尊,及諸大成就者儀軌所說,師長別更新請諸尊安住虛空以彼灌頂。前者謂阿闍黎入所修曼陀羅,於彼主尊具受灌頂,得其聽許,以三三昧耶歌稱讚為先,為令弟子入內請求悉地,請於弟子灌頂作證,加持相續。彼曼陀羅諸尊,乃至弟子灌頂事未圓滿而住,非灌頂時入弟子身。新請灌頂諸尊,則於每一灌頂之後入弟子身。此是毳衣大師等說,故應攝入。於彩繪曼陀羅得瓶灌頂,其義極難安立。若謂由先入彼曼陀羅者,則上三種灌頂亦同。又非住彼曼陀羅內作瓶灌頂,亦非由彼曼陀羅內諸尊而為灌頂。若以彩繪主尊與師無二傳瓶灌頂,即立為於彼曼陀羅獲得瓶灌頂者。灌頂之時雖多宣說師長主尊無異,然有眾多堪據教典,亦說師長主尊各異而傳瓶灌頂者。又但以彼二者無異,亦不能立於彩繪曼陀羅得瓶灌頂。若不爾者,則彼繼續傳餘三灌頂時,理由相同,亦應許彼上三灌頂,可於彩繪曼陀羅得。

故所修曼陀羅諸尊,雖不如彼所請灌頂諸尊,親手執瓶灌頂唱吉祥等,然須信解於阿闍黎傳瓶灌頂作意聽許為灌頂事。如龍智云:「知自性行者,為弟子灌頂,恭敬請諸佛,勸其仍降臨。」此說當修曼陀羅時,為傳弟子灌頂請智慧尊。傳咒隨許亦須請白彼曼陀羅主尊而傳,最後復說師長將諸弟子供献曼陀羅主尊等。如是諸瓶灌頂,有彩繪曼陀羅諸尊作意聽許,故說諸瓶灌頂於彩繪曼陀羅中得,無相違過。修曼陀羅,為令弟子入內,阿闍黎耶亦須入受灌頂,故不可執修曼陀羅唯為弟子灌頂而作。

所請灌頂諸尊,或如毳衣大師說請勝樂分為五部之曼陀羅,餘尊亦可准彼理趣而請。或如《鬘論》所說,請通常之如來佛母菩薩及天女等。龍智意趣如《明顯雙運論》說,唯水灌頂時修弟子為毘盧,名灌頂時修弟子為不動,餘者皆同餘曼陀羅儀軌。《時輪》所說與諸餘經諸曼陀羅儀軌極不相同。以彼經乃特殊意趣,此處是說餘經之規。又弟子與灌頂物生為諸尊者,毳衣大師說五種勝樂以三段法生,或准彼理隨時別配。若自教中說有五佛即如是修,若無有者,則於主尊開為五部。雖此僅說生三昧耶鈎入智尊,未說餘事,然諸師長亦修灌頂以及部主印定《金剛幕》第四云:「想弟子馬勝,具多羅天女,手振金剛鈴,金剛主灌頂。」於鈴灌頂說弟子為不空成就父母,此是一例,餘時弟子及灌頂物之生起法亦應知。五種明灌頂時,(明灌頂、瓶灌頂皆弟子五種灌頂之異名。)弟子須白師長,正灌頂時須誦《灌頂大金剛》等,諸師皆同。唯此論師說內灌頂,寶鎧與毘布底亦隨此行。《鬘論》除於第一灌頂說內灌頂,餘未明說。然毘布底則說餘亦同前,是《鬘論》意趣,故餘亦准知。收攝灌頂諸尊及傳弟子水灌頂後部主印定并供養彼,《鬘論》唯阿闍黎灌頂時說。然毳衣大師跋嚩跋陀羅、答日迦跋處處皆說收攝灌頂諸尊。其收攝法,前二論師(毳衣、跋嚩)說入毛孔。由何方便攝者,毳衣大師說由師長心間種子放光召入。莊嚴頂者(部主印定),毳衣大師說第一想頂上為不動,第二右耳上為寶生,第三腦後為彌陀佛,第四左耳上為不空,第五額上為毘盧佛,皆由水成。若如此說,五灌頂後乃有五佛嚴頂,冠灌頂時則未有五佛嚴頂也。供養弟子如毳衣大師與答日迦跋所說,亦供花等。又答日迦跋云:「供養授清淨。」授清淨者,如毳衣大師說五種灌頂,以自性淨法性、染污末那、第六意識、前五根識、及阿賴耶,轉依所成之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而為自性。《鬘論》亦云:「由五灌頂而能增長諸智種子,故應勝解為彼體性。」《律生經》云:「五灌頂佛體。」慧鎧亦說五蘊與五煩惱清淨為五灌頂。勝賢師於五明灌頂後云:「若如是灌頂,得悉地無疑,即當證彼尊,能作彼事業。」當令弟子了知彼義《金剛幕》第四亦於五灌頂後云:「彼所現一切,及主黑茹迦,諸法性清淨,應觀為佛智。」餘曼陀羅儀軌亦多宣說。天種慧師釋彼義云:「從鬘灌頂至名灌頂,凡有所現,即應觀彼為佛五智與淨法界,觀鬘灌頂即為第六。為何灌頂?曰為法性清淨無垢。謂自性清淨諸佛法及大圓鏡智等六法之垢,以彼諸灌頂而洗除。由與彼等自性無異,故應勝解為彼等也。曼陀羅主尊是彼一切之自性,黑茹迦者唯是一例。」此即釋觀五灌頂為五智之義。

其洒水等,頭上戴冠,鈴杵授手,與立名等,是五灌頂之因非是自體。其自體者,如水灌頂,所灌頂處生為不動,灌頂之物即以不動所化之水,灌頂之法由洒於頂上等作用,所修曼陀羅內諸尊作意傳水灌頂,祈白新請不動為主灌頂諸尊,正由師長作灌頂事,令於弟子身中熏成能淨治識蘊與瞋恚,及能現證法界體性智,並由不動門修行念誦,於修悉地獲得自在,此勝功能,即水灌頂。餘四以及花鬘灌頂,亦准彼理應知。故五灌頂中第一水灌頂,與他灌頂之後用水灌頂,義不相同。彼等皆名明灌頂者,如《鬘論》云:「花鬘與水等六灌頂,能令對治無明有大功能,故名明灌頂。」毳衣大師則云:「由五無明體性,轉成明了五智體故,一切皆以佛眼等明妃灌頂故。」此中二釋,前者謂修成明了之灌頂,後者謂由明所灌頂,故非灌頂自體為明。毳衣大師總說得此五種,修持真言,聞說經教,皆得自在。《鬘論》破云:「聞說事行二部經教,修彼真言可得自在,於聞說瑜伽與瑜伽母教,修彼真言猶未自在。」此如前引,意指未能自在聞修圓滿次第及說二教,非破彼於聞修生起次第而得自在。如是事行部中,唯增說法隨許,不須別傳阿闍黎灌頂也。

(亥二)各別建立分二:(乾一)水灌頂儀軌,(乾二)餘灌頂儀軌。初中又二:(坎一)祈請清淨,(坎二)傳水灌頂。今初

開示曼陀羅後,為受水灌頂,故隨所有物供養師長,雙膝著地,合掌請云:「如菩提金剛,大供養佛等,今為度我故,空金剛授我。」菩提金剛謂金剛持,如彼於不動等傳大灌頂以為供養。如是為於生死大海救度我故,我今歸依虛空金剛,即是等同金剛持之師長,唯願傳我灌頂。此是《明炬論》十六品所說。毳衣大師等多說爾時應頂禮。

師長次於根本曼陀羅外之東,浴水不致沾及根本曼陀羅處,繪方浴壇,一墻圍繞,其門西向對入壇門,內作雜色蓮華,若彩土繪或研米汁等繪。或作無牌樓之方壇,西向對入壇門。或造量等內曼陀羅半量之壇,四方四門兩重,不作牌樓。東方等處繪輪寶華釰,四隅繪四佛母標幟,中繪八葉雜色蓮華。前之兩種同是一門,初有牌樓,後者無之。言兩重者,謂諸尊處與蓮華處。上安繪有八葉蓮華木質之座,或繪有月輪之布等獅座,勝解安於彼曼陀羅蓮華之上,安彼上時勿觸蓮華。若無浴壇,唯作彼想,於木座等上修弟子為金剛持,向曼陀羅而住。黑行師與薩惹哈說修為主尊。

《鬘論》於此灌頂浴壇,指如曼陀羅開光時所說。如是《勝樂灌頂品》中亦指如前所說,然彼不應道理。以彼論前未曾說浴壇故,蓋是未能决定了解而錄《鬘論》,故知非是無畏所作。是一善巧《鬘論》者之所造(此辨〈灌頂品〉非無畏作)。

次誦甘露瓶咒:「嗡阿毘迦南達枳吽。」及誦吽字七遍加持芥子,兩拳握持,左繞二匝。口誦「嗡薩嚩跋榜答哈那班[嗈-邑+夕]耶,班[嗈-邑+夕]薩埵茜,薩嚩跋榜答哈娑哈」,投芥子入火中,右繞二匝。次以兩拳持水,亦如是修。次以四白瓦碗,四連茅草之牛糞團,四握食,四黃布,亦如前修作左右繞。然瓦碗等非投火中。

次應洗淨,念誦主尊真言,心間塗香,頭繫花鬘,前供閼伽,燈明,旋繞熏,以誦甘露瓶及七遍吽字之酥合芸香。《金剛幕經》所說驅除真言,依文應是淨罪之義。毳衣大師說除不淨。毘布底說除遣鬼魅。

(坎二)傳水灌頂

師長次於自心種子放光,迎請無邊處所諸佛明妃於前虛空中住,奉供養後,請為弟子灌頂白云:「金剛持於佛,為救眾生故,傳德生灌頂,亦如是傳此。」此義准前請白應知。《鬘論》僅說不動本性菩提心之甘露為體。未明顯說灌頂物之生法。二隨行者則說水生為不動佛,召入智尊。寶鎧更說彼化為水,故諸瓶水先,為洒淨,變成吽字,次後由彼變成金剛吽字莊嚴,再從彼生不動。次以自心種子放光召入智慧薩埵,奉供養後仍變為水。次《鬘論》說如來溶化為先,次將弟子召入口中而為灌頂。寶鎧所說次第雖異,然於實行為易,當如彼說而作。先召弟子入自口中,從金剛路出住明妃蓮華之中,次想弟子剎那空後,先生為吽,次為金剛,吽字莊嚴生為不動尊及明妃。由與智薩埵無別故,召入智尊。次諸如來明妃等至,大貪溶化,從毘盧門灌入頂中,隨金剛路出菩提心,而為蓮華之上,生為天身弟子灌頂,次想面臂圓滿天身由蓮華出安置座上。此處《幕經》所說之義。難勝月謂:「八瓶一切水,為明妃士夫,善修意金剛,金剛持灌頂。」此說兼水灌頂與內灌頂。天種性慧則未說內灌頂。水灌頂前觀想次第,謂想諸如來佛眼等明妃,充滿虛空。彼等於弟子上執持傘蓋幢幡衣服,歌舞作樂,雨眾妙花,手略傾斜執持充滿菩提心甘露之白瓶,為從佛母蓮華初出弟子灌頂。時色金剛母等唱吉祥云:「諸吉祥住眾生心,一切體性勝部主,生諸有情大安樂,今灌汝頂最吉祥。圓滿眾德若金山,三世依怙淨三垢,佛眼廣長如蓮華,汝今寂滅最吉祥。彼說妙法不動搖,徧揚三世人天供,勝法恆令眾生寂,汝今寂滅最吉祥。多聞正法多吉祥,人天修羅供養處,僧伽眾尊慚德本,汝今寂滅最吉祥。」《金剛藏莊嚴》第四云:「充滿如蔴壳,諸佛執持瓶。」故執瓶者非定由佛眼等明妃。作如是勝解後,自亦應先唱吉祥讚。爾時師長應手舉瓶,於弟子讚吉祥。《明顯雙運論》云:「執瓶應先誦,諸吉祥偈頌。」

次水灌頂略有三法,謂從尊勝等瓶各取少水,注於顱盃或螺盃內,作水灌頂。或先以尊勝瓶,次以四如來瓶,次以四天女瓶,隨所有曼陀羅諸瓶而為灌頂。若唯一灌頂瓶,則於尊勝瓶中不動體性之菩提心甘露,以右手執杵取瓶上華枝略取瓶水,隨金剛端流注灌頂。誦云:「灌頂大金剛,三界皆敬禮,金剛三密生,諸佛前授與。嗡啊班[嗈-邑+夕]鄔答迦,阿毘懇[嗈-邑+夕]吽,蘇惹達當阿吭。」若樂略者,如是即可。廣則更誦:「嗡摩訶蘇喀,斑[嗈-邑+夕]薩埵阿毘克格那當,阿毘懇[嗈-邑+夕]彌,薩嚩達塔伽達,阿底跋底得那枳朵跋嚩」龍智及《明顯雙運論》亦宣說此二咒。應釋授與於何人前,謂諸佛前。授與何事謂與灌頂,大謂此之殊勝,成三界王,故為三界之所敬禮。我今將此授汝,汝應於此善修,此是安慰弟子。金剛者謂不可棄捨。金剛三密不可分離即金剛持,從彼生者即是從此種性所生。此《明炬論》〈十六品〉說:如是灌頂之時,應想出生圓滿安樂,曼陀羅儀軌等雖未明說置瓶於頂。然諸師長皆如是行。《歡喜金剛羯摩次第儀軌》及瑜伽部說令飲水。如第十二《穗》云:「灌頂,謂以智水洗除一切習氣障垢。故以瓶水灌頂,能於頂上印定分別種性。」於現觀中(修法也)水灌頂時作如是說,此中亦同。

(乾二)餘灌頂儀軌

次明餘四灌頂。冠灌頂者,祈請師長之後,想弟子由盎字及寶,什字及蓮,康字及劒,嗡字及輪,依三段法生為寶生乃至毘盧,皆如前修,灌頂之物亦爾。冠灌頂物,謂用金及布等所作之五佛冠弟子之部主居中。在首中央(額)兩側、頂心、腦後,如其次第,念誦:「嗡斑[嗈-邑+夕]達底穴曰阿毘懇[嗈-邑+夕]吽。」「嗡薩嚩達塔伽達薩埵班即阿毘懇[嗈-邑+夕]種。」「嗡惹那班即阿毘懇[嗈-邑+夕]阿」「嗡達摩班即阿毘懇[嗈-邑+夕]什」「嗡迦摩班即阿毘懇[嗈-邑+夕]掌」誦此五真言而戴於頭上。龍智與《鬘論》同。并結手印置彼諸處,誦諸真言。次誦「灌頂大金剛」等,及誦「嗡阿班[嗈-邑+夕]穆姑札阿毘懇[嗈-邑+夕]吽蘇惹達當阿吭」「班[嗈-邑+夕]都喀耶賀」令生歡喜。龍智亦說於此處修五佛嚴首。次誦「嗡吽[口*掌]什阿」真言,擊飄帶於額上。《明顯雙運》說於頂冠懸掛飄帶,而誦「班[嗈-邑+夕]都喀耶賀」,以平合掌令生歡喜。此是龍智意趣。

次金剛灌頂者,先誦「灌頂大金剛」頌。並誦:「諸佛杵灌頂,今為汝灌頂,此即一切佛,為修取金剛。」以金剛杵觸弟子心間喉處頭上,授右手中。《幕經》於此處云:「弟子世自在,九股大金剛。」《釋論》解此頌義,謂修為蓮華舞自在。杵雖五股,以上下八股及中股,故說九股。後二句文《金剛幕》作:「善修諸佛故,應受此金剛。」《真實光明論》釋此頌義,謂一切諸佛今為汝傳金剛灌頂,故汝應取受此金剛。以菩提心為杵,智慧為鈴,金剛灌頂即是金剛智灌頂故。以此金剛灌頂,即與空性不離之菩提心自性,故是一切佛之灌頂。應受之理,謂此金剛是一切佛之體,為得彼而修彼,故汝應受。

鈴灌頂者,將鈴授弟子左手中,令手持鈴杵作抱持印狀,先誦「灌頂大金剛」等,次誦《幕經》第四所說:「嗡班[嗈-邑+夕]阿底跋底當,阿毘懇[嗈-邑+夕]彌,底义班[嗈-邑+夕]三昧耶當。」次令誦云:「嗡班[嗈-邑+夕]根枳痾痾,世尊攝授我,願正親近我。」此出《幕經》〈第十四品〉。誦後真言及二句頌是龍智意趣。《攝真實經》、《勝吉祥經》許以「諸佛」等頌,而作金剛灌頂,「班[嗈-邑+夕]阿底跋底」等咒,作主灌頂。然燈賢與難勝月等亦如是說。答日迦跋改誦金剛杵頌為鈴,授鈴灌頂。其咒即主灌頂之堅固法。黑行師等文句稍略,以咒與頌傳金剛灌頂後,另以餘頌傳鈴灌頂。彼真言义,可通作金剛灌頂與鈴灌頂解,是故堪為量者有作金剛灌頂,有作鈴灌頂者。毳衣大師說以「嗡善具鈴金剛,極勇士灌頂,汝住金剛誓,受勝主灌頂。」傳鈴灌頂。其第三句,即「底義班[嗈-邑+夕]三昧耶」之義。主灌頂即「阿底跋底阿毘懇[嗈-邑+夕]」之義。毳衣大師之意總謂:「為汝住金剛三昧耶傳金剛主灌頂,汝應受取。」慶喜藏釋此咒與彼不同,於此金剛及鈴灌頂,諸大論師亦多同時傳金剛三昧耶,金剛禁行,鈴三昧耶之文。「跋嚩跋陀羅」於鈴灌頂後,名灌頂前,並傳印三昧耶。亦復以彼傳阿闍黎灌頂。然毳衣大師與答日迦跋並此論師,鈴杵與印三昧耶等,要於弟子灌頂以後阿闍黎灌頂時,方乃傳授。餘師意趣亦以作如是解為善。鈴灌頂亦名主灌頂,義如下釋。

名灌頂者,手執鈴杵置弟子頂,先誦「灌頂大金剛」等,及《幕經》第四品所說:「嗡班[嗈-邑+夕]薩埵當,阿毘懇[嗈-邑+夕]彌,班[嗈-邑+夕]那摩阿毘克迦達。」次隨投花所中本尊種性之名,喚瞋恚金剛或痴金剛等,傳毘盧遮那本性之灌頂。依於六部立男女名,廣如《鬘論》應知。如《攝真實經》云:「傑金剛,隨是何名即喚為彼。」傑是呼召其名。然燈賢等又說於彼用吉祥名,如云:「吉祥不動金剛。」此是稱德立名,非於名灌頂時,問先所得灌頂密名而云傑吉祥也。如答日迦跋云:「具吉祥金剛,師長三度呼。」此說以所立名呼召三遍。

此論師於餘四灌頂未明顯說傳水灌頂,可據之曼陀羅儀軌亦多未說。然毳衣大師於餘四灌頂後各傳一水灌頂,應如是行,此等皆有瓶事隨行而名瓶灌頂故。《鬘論》亦說一切皆有如來與明妃持瓶灌頂故,從水至阿闍黎六種同名瓶灌頂故。觀想如來父母持瓶灌頂,及色金剛母等唱吉祥等,餘四灌頂亦須爾故。以是彼時召請灌頂諸尊等之觀想,應如水灌頂修。餘四灌頂未說與妃俱生,准前應有。「灌頂大金剛」等,通五灌頂,毳衣大師亦然。餘諸水灌頂時,應以阿闍黎灌頂時所說真言而灌。如是傳與五灌頂時,須為說明各灌頂體,令其决定明解彼義而傳灌頂。

水灌頂嗢柁南曰:「供養敬祈請,安浴台清淨,奉請灌頂天,並生為天形,請白內灌頂,讚吉水灌頂,入身献供養,解釋灌頂義。」

餘灌頂嗢柁南曰:「白請灌頂天,二俱生為天,請白灌頂天,內外二灌頂,水後諸尊入,供釋灌頂義。」

(戌二)金剛阿闍黎不供灌頂分二:(亥一)阿闍黎灌頂建立,(亥二)阿闍黎灌頂者儀軌。今初

金剛阿闍黎灌頂與不退灌頂,正詮第六灌頂,假名亦通水灌頂等。瓶灌頂名,通六灌頂,故與前二義有寬狹。金剛阿闍黎灌頂之正行。如持祥云:「又不退轉灌頂,於金剛與鈴三昧耶,增身加持。」又云:「由此加持令成欲天體性大印,即是印三昧耶。」謂授印三昧耶時即授阿闍黎灌頂之正行。羅睺羅、吉祥友、常住金剛亦說授印三昧耶,作欲天父母抱持狀時為阿闍黎灌頂。為証如是印三昧耶,故引「智慧滿十六」等。毳衣大師亦云:「此中自欲天身金剛持性,以結合次第加持令作抱持狀,即大印三昧耶。」此說以印三昧耶頌令如是行。雖未明了分別何者為阿闍黎灌頂,然其意趣同前。《鬘論》意趣亦同《明顯雙運》及常住金剛說。若爾,《鬘論》為証餘經所說三三昧耶是阿闍黎灌頂支分,云何亦引「智慧滿十六」等?雖受印三昧耶時即得阿闍黎灌頂,然說彼三昧耶是彼灌頂支分,亦不相違。以修身為欲天父母,是阿闍黎灌頂之因支故。由證印三昧耶須修欲天父母,故引「智慧滿十六」等。意謂應修智印作如斯狀。「金剛鈴結合」者,謂持鈴杵修抱持狀。寂靜論師亦云:「金剛鈴結合者,謂由雙手。」「為上師灌頂」者,謂由抱持生妙樂三摩地。此中若是父母等至所生樂者,則與依止智印傳授第三灌頂全無差別。若是唯修與妃抱持所生樂者,則於五明灌頂修父母抱持相所生妙樂復有何別。初非所許。雖是第二,亦有差別。前者(弟子灌頂)僅是五佛父母一分種性。此中徧五部主第六金剛持與金剛慢母抱持,身境差別如是。又前者雖修父母抱持相,然非專於抱持攝心,不生彼樂俱三摩地,此中則生故。引生之法,亦由金剛意三昧耶及鈴語三昧耶,身為欲天父母之身印三昧耶,由依表示如來身語意業三殊勝三昧耶所生樂俱之三摩地,為阿闍黎灌頂。日生以授三三昧耶,示曼陀羅及天真實,並傳阿闍黎事業次第等,名為阿闍黎共灌頂。「智慧滿十六」等,目為阿闍黎別灌頂。唯授三三昧耶,瑜伽部中亦有,故立前者為共。其後灌頂非彼所有,故名不共。然無上部中授印三昧耶,即可有《智慧滿十六》等義,前諸論師意趣在此。

時輪本釋所許,水灌頂等七,不名瓶灌頂。七種俱有水隨行故,名水灌頂。隨許灌頂之後,《大疏》(《時輪大疏》)中云:「次將鈴杵授於弟子手中,而授某甲金剛之阿闍黎。」謂於瓶灌頂前,由三三昧耶門中傳一阿闍黎灌頂。如《略續》(《時輪略經》)云:「善授隨許攝。」此言攝者,謂即攝入隨許之中,非彼七灌頂所不攝之阿闍黎灌頂。又瑜伽部以下之阿闍黎灌頂,非能說無上續之阿闍黎。故於瓶等上四灌頂,為聽聞了知無上續道故,傳授上四灌頂,為能講說無上續故,傳上上四灌頂,分為二種傳法。如《大疏》云:「此上灌頂有二,一為令有情入壇為了知道及聽聞教得自在故。二為授大阿闍黎位及為講說故。」如是第一瓶灌頂者,如《略續》云:「初觸祥慧乳,即是瓶灌頂。」《歡喜金剛經》於「智慧滿十六」等,釋為瓶灌頂及以阿闍黎灌頂,是依真實明妃而說。第二瓶灌頂者,謂由抱持觸九明妃所生妙樂。唯多寡異,餘與前同。隨順餘經諸大論師說圓滿傳授瓶灌頂即成演說無上續之阿闍黎者,意指續之一分,以未獲得上三灌頂,其於聞說圓滿次第未得自在,彼諸論師亦共許故。圓滿聽聞及講說無上續之阿闍黎,須俱得四種灌頂故。然於得可圓滿聞教之第四灌頂中,餘經與《時輪》教有所不同。為講說故須否更傳第四灌頂亦有異同,至後當說。傳授水至隨許七灌頂法,與餘經不同者,謂由此七灌頂,成修生起次第法器,復以生起次第各尊,修治各事。在灌頂時亦順彼修。義謂由五佛母修治五界,故將瓶水與弟子五界生為五佛母傳水灌頂,洗諸器垢,乃有修五佛母悉地之分。由五如來修治五蘊,故將冠與弟子五蘊生為五佛傳冠灌頂,洗五蘊垢,有修五佛悉地之分。此上所淨二事皆是身法,故隨主尊能淨身面所向,即將弟子安置北方,生身金剛而為灌頂。由十能力母與主尊父母,修治十風以及左右二脈,由彼二門,傳冠帶與鈴杵灌頂,此是語法,故隨能淨語面所向,即將弟子安置南方,生語金剛。由菩薩菩薩母,修治六根六境,及明王明王妃修治五業根及作用,由此二門傳授禁戒與名灌頂。此由二種根轉二境之垢是為心法,故隨能淨意面所向,即將弟子安置東方,生意金剛。由金剛薩埵父母修治智蘊與識界,故由彼門授隨許轉法輪灌頂。由二所淨是為智垢,故隨能淨智面所向,即將弟子安置西方,生智金剛而為灌頂。其能灌頂之曼陀羅諸尊,亦皆各住所修曼陀羅中,故是能淨所淨,各細分別灌頂之法。

隨餘經者,所淨之事攝為六聚,謂五取蘊若別若總,或五蘊與真如,以六部佛修治彼等,故由彼門傳授灌頂,於修六部一切生起次第皆得自在。依此密意,故於水等灌頂安立不動等名。冠帶即是冠灌頂之眷屬,隨許即是餘灌頂之後依。除所淨事能淨灌頂微有廣略,其餘淨除能障修習一切生起次第法器之垢,則義無不同也。

(亥二)阿闍黎灌頂儀軌分二:(乾一)阿闍黎灌頂正儀軌,(乾二)彼後依儀軌。初又分二:(坎一)授三三昧耶,(坎二)受三三昧耶開示真實。今初

其次,弟子供養合掌,請白師言:「我從師長恩,何能利自他?金剛師灌頂,悲藏願授我。」稱師長曰悲藏,我從師長恩由得何種灌頂能利自他,即阿闍黎灌頂,願授與我。答日迦跋說當三請。毳衣師說若欲傳阿闍黎灌頂,應於預備時受阿闍黎戒,或此時受五部律儀,意謂欲傳五明灌頂,必須先具阿闍黎戒。又說若欲唯受五明灌頂,不受阿闍黎戒,可於五灌頂後,傳授隨許、禁戒、授記、安慰四法。如是弟子若欲更請阿闍黎灌頂者,則可唯於此處受律儀後而為請白。如答日迦跋云:「得弟子灌頂,為聞經教授,知道若能說,作金剛師故,以此語請白。」此是弟子灌頂與阿闍黎灌頂不一時傳之規,謂得弟子灌頂,若能為他作金剛阿闍黎者,乃可請白也。

次想弟子由吽字與金剛,以三段法生為第六金剛薩埵,想金剛杵是從吽字所生金剛,誦云:「無始終薩埵,金剛心大喜。普賢一切性,金剛慢主體,世尊第一士。」令以真實性持金剛,授金剛三昧耶。《鬘論》雖未說金剛杵生法,以說鈴之生法,故亦應修。毳衣大師與答日迦跋等亦說從吽生為金剛,並誦「嗡摩訶班[嗈-邑+夕]吽」令其受持。所說真實性持,《勝吉祥經大疏》釋云:「不離空性之菩提心如來心性,是為秘密金剛,持金剛時,即表彼義而持。」主謂一切眾生之主。餘無始終等文,如前請白天時所釋。由緣法界為生本尊大印之因,故立果位金剛持名,謂為世尊最勝第一士夫。此是慶喜藏師所釋。

次想鈴從痾字所生,誦云:「說此一切佛,鈴隨音而轉,佛許勝菩提,汝應恒受持。」令以真實性而受持。真實性受持者,謂搖鈴時念誦「一切虛空相」等。《勝吉祥經大疏》謂想鈴聲宣說諸法皆無自性而搖。前頌出《幕經》與《勝吉祥經》,後頌出《幕經》第四品。如諸佛大菩提體性之慧緣於空性,任運以種種音為他說法。此鈴亦爾,表示隨音而行之慧。以是諸佛許彼為勝菩提,汝亦應常受持。此是寂靜論師等釋。有譯「慧隨音而轉」者,較妥。如「勝吉祥經」說,爾時弟子搖鈴誦云:「三有自性淨,自性違三有,自性淨第一,薩埵受勝有。」毳衣與答日迦跋等說教弟子亦誦:「嗡班[嗈-邑+夕]根札痾」真言。論師多說前頌授鈴,後頌令搖。言三有者生死相續,彼自性清淨者,即彼自性遍淨。增益為我之性,即是違害三有,無損害中而為損害。寂靜無畏俱作「違三有」解。《勝吉祥經大疏》則作「離三有」解。第一薩埵,即是菩薩,彼受第一或最勝之三有。由何而受,謂由自性清淨,於彼無實,斷盡執著,通達無住涅槃自性。慶喜藏與寂靜論師所說如是。此上是授鈴三昧耶。

次告彼云:「意身堅固性,名印三昧耶,由堅一切身,是故名為印。」又告知云:「加持智印已,受用諸欲塵,修一切悉地。」令以金剛薩埵身與智印結合次第加持,作抱持狀。此未明說金剛薩埵與彼佛母身色面臂,餘曼陀羅儀軌亦未明說。若有經中說有金剛薩埵或金剛持父母相者,即可如彼而修。若未說者,可修藍或白色,一面二臂,執持鈴杵。佛母亦爾。《明顯雙運論》說彼佛母是金剛界自在母,亦說是金剛慢主體。

(坎二)受三三昧耶開示真實

次若能辦,當如上說造沐浴壇。若不能造,修如是壇,安置弟子,修為金剛薩埵之相。《鬘論》說此是受三三昧耶,其上是授三三昧耶。分別授受三三昧耶為二時者,謂前開示受三三昧耶法,令弟子生定解。此時明想為天父母,以真實性持鈴杵手作抱持狀。從如是修生三摩地,應告知為瓶灌頂故,許於受三三昧耶時得阿闍黎灌頂。

次如水灌頂時所說,從自心間種子放光,迎請灌頂諸尊,乃至以金剛端注水,誦「灌頂大金剛」等頌。及誦「嗡啊薩嚩達塔迦達,阿毘克迦三昧耶室利耶吽娑訶」而為灌頂。說於彼時傳內灌頂與水灌頂,故此論師亦許此處傳內灌頂。水灌頂時,說持瓶上華枝以杵端注水者,謂右手執杵及瓶口莊嚴,由華葉端洒水頂上,作水灌頂。

次想水於頂上成不動佛而為印定,作成寶冠。智體灌頂諸尊入弟子身。念誦:「嗡蘇波羅底叉班則娑訶」而為加持,供花香等。《鬘論》引《第二觀察經》「智慧滿十六,二手正抱持,金剛鈴結合,許為師灌頂」之文,證於印三昧耶作天父母狀時,得金剛阿闍黎灌頂。若未了知如上所引經文,即證於印三昧耶時得阿闍黎灌頂,則不善知阿闍黎灌頂之正行。以隨許說法等,僅傳弟子灌頂,亦可作後依故。又以開示二種真實,告知本尊之後亦可傳故。

次應告云:「總此宮殿即毘盧自性」等,此是說曼陀羅真實清淨。又云:「五蘊應略說,即五佛體性」頌等,說天真實清淨。亦應示阿闍黎事業次第,謂於曼陀羅及眷屬,繪修供養以及入內受灌頂等,是阿闍黎事業。次第又應告云:「如是了知曼陀羅真實等,於修三昧耶及律儀,成就功能。不可違越之性,是三昧耶,防止應作不作,作不應作,故名律儀。」能依所依清淨,瑜伽部於信等功德之法宣說清淨。無上部中俱說道清淨與蘊等清淨。為遮妄執能依所依,如未淨之情器,體各異者,故說宮殿清淨。為遮妄執諸尊體各異故說天清淨。如是唯依主尊智慧相分,現起種種能依所依曼陀羅相,離彼更非有體。故彼一切皆以智慧為體。廣說清淨如《穗論》第十八應當了知。此不退轉灌頂儀軌,又名為阿闍黎灌頂。

(乾二)彼後依儀軌

傳咒儀軌,次誦主尊心咒等一百八遍或誦三遍,次云:「世尊我傳授,願近此弟子」三遍而授。弟子亦誦:「世尊我今受,維願哀近我」三遍而受。爾時作何觀想,此論未明,應如毘布底說,想從自心出自口中,經弟子右耳而入彼心中。《佛頂》等經與鈴論師說此名咒灌頂。鈴論師許於五明灌頂後傳授。《金剛鬘經》亦說名咒灌頂,如云:「弟子欲故傳咒法,真言灌頂第一智。」彼四句出《蘇悉地經》。

眼藥儀軌,次於金銀器中,安置酥蜜眼藥。想弟子眼上有[卄/掌]字,誦云:「嗡班[嗈-邑+夕]內達羅阿跋哈惹跋札朗什。」次以金針塗藥,誦云:「如醫王神鍼,除世間障翳,諸佛今為子,除無明眩翳。」此文出《大日經》。除者,謂修有除去之功能,餘師多說針從[卄/掌]字所生,加持令成般若波羅蜜羅多自性,想眼[卄/掌]字總攝一切無知眩翳,用針除去或塗眼藥而得消滅。誦咒以後塗眼藥時,當念咒為除金剛眼障覆之義。「什」是般若波羅蜜多蓮華部之種子。

示鏡灌頂儀軌,次取明鏡,阿字加持示弟子云:「諸法如影像,明淨無濁穢,無取亦無說,正從因業生,金剛心如鏡,彼明淨無穢,是諸佛體性,入於子心中。無自性無住,知諸法如是,無等利有情,生為諸佛子。」除第二頌餘是《大日經》說。第一頌明自性清淨,第二頌明離垢清淨。彼謂諸法,明謂無煩惱障,淨謂離所知障,無濁穢者謂離彼二習氣。入者謂得加持,及緣彼為所證,並成就彼功能。由眼藥針除無明翳,慧眼能見諸法猶如影像。故於彼後說鏡灌頂。如《鬘論》云:「示鏡儀軌說二次者,是未見龍智曼陀羅儀軌。有許為釋灌頂法者,示二次之儀軌。」藏師謂此是破慶喜藏師示鏡二次。然後句許有示二次儀軌,故非破彼。故破二次示鏡唯令了知法相如影像者。此唯示一次如龍智所說,然龍智曼陀羅儀軌無第二頌。慶喜藏與答日迦跋、寂靜師等許示二次,謂於前示鏡後,作鈴以及弓箭儀軌,次誦第二頌示第二次鏡。頌文非一,詮義亦異,前者唯令了知諸法猶如影像,後者令知入自心中金剛薩埵之體性故。答日迦跋亦云:「金剛薩埵尊,自由彼文知。」非破以此理趣示鏡二次,故說許為灌頂法者示鏡二次。此師所許,將彼頌文雜於前頌之間,二事同作,然亦不須定爾。

射箭儀軌,次從賀字生弓,誦賀字而授與。誦云:「薩嚩達塔伽達那阿奴惹伽耶娑。」或云:「願一切如來皆歡喜。」弟子射時,師長亦如是說。此論未明顯說箭從賀生。然答日迦跋云:「賀字淨弓箭,授弟子手中。」故知俱從賀字生也。弟子應誦:「薩嚩達塔伽達那阿奴耶彌」以射魔碍意樂,作射四方四箭,上下各一,共射六箭之狀。

此瓶灌頂是於繪畫或於身曼陀羅中得,如《結合》第七云:「繪畫與身業,壇中而得此。」能於初加行等三三摩地及護摩等支分,而得自在。即前經云:「三加行及支,正為彼宣說,色等諸境界,達現有遠離。」此能清淨先造及防未來身垢。即前經云:「殺生等前後,清淨不生罪。」《明顯雙運》說修治身金剛。《結合》第七亦云:「彼之自體性,謂身金剛性。」日生亦如是說。日生謂瓶灌頂為化身體,安立化身殊勝種子。為立彼功能故,應勝解為化身。瓶灌頂之三昧耶者,藏地智者,謂護十四根本及八粗罪。釋名如《結合》第七云:「成器瓶灌頂,注洒淨自在。此是續次第,以教所訓釋。」此謂成就法器,及如灌注、洒淨、洗淨之狀,故名灌頂。是於「阿毘克迦」之聲而加以訓釋也。

阿闍黎灌頂及彼後依之嗢柁南曰:

 請白生為天  授與三昧耶  安浴台受誓  水灌頂攝入
 灌頂天供養  說真實業次  咒眼藥鏡箭  釋瓶總清淨

 六如來性六灌頂  善淨弟子心相續  以屬六佛生次第
 修勝化身之所依  無垢以瓶灌頂體  及彼微細諸支分
 如諸咒師之所許  以易解音無雜顯

明上三灌頂後依及結行儀軌品第十之一

(酉二)密灌頂

先供物請白者,以幔帳等隔成屏處,弟子勝解師為金剛薩埵,以具足三昧耶之智慧母,生處無壞,年滿十二等之童女,奉獻師長。如《大印空點》第二云:「賢首纖長目,容貌妙莊嚴,十二或十六,難得可二十,廿上為餘印,令悉地遠離,姊妹或自女,或妻奉師長。」論說:「彼若無者,餘者亦可。」是說年華容貌等德,非說具三昧耶或可例外,以說「喜依不具足三昧耶明妃」犯粗罪故,次當合掌請云:「由師足下恩,我得無上事,是故密灌頂,願依怙攝受。」修密灌頂物者,次由師長具主尊慢,將俗女身觀空之後,生天女身,先應加持金剛蓮華,而入等至。念誦:「嗡薩嚩達塔伽達阿奴惹迦那,班[嗈-邑+夕]娑跋嚩,阿摩郭吭。」此出《幕經》與《集密經》。想以心間種子放光,召請毘盧佛與佛眼等入定,從毘盧門入自身中,大貪溶化,經阿嚩都底至金剛摩尼,堅固俱生。如《集密後續》云:「金剛蓮華合,集諸有金剛,身語意加行,彼悉攝心中,由金剛路出,降於弟子口。」傳密灌頂法者,次從蓮華取其金剛,以大指無名指取摩尼寶。勝解如來化汁與自菩提心無二,恐彼持語金剛彌陀慢之弟子,見而不信,故遮其面,非彼手眼所及,誦:「《金剛鬘經》所說之過去金剛持,為佛子灌頂,以妙菩提心,今為子灌頂。」又誦「嗡啊班[嗈-邑+夕]枳吽」等主尊咒,置彼口中。弟子亦應想是毘盧佛等一切如來總集體性,念誦「阿賀摩訶蘇喀」而咽。咒義為希有大安樂。次明妃從定起,不著衣服,於蓮華中取甘露滴,如是置彼口中,彼亦如上而飲。言如是者,謂非眼手之境,亦以大指無名指取,如前誦咒及頌。言如上者,謂以總集一切佛心而飲,亦如前誦「阿賀摩訶蘇喀」。月稱論師、答日迦跋《持祥》等說,雖一弟子亦須父母俱傳秘密灌頂,缺一不成。從父邊得密灌頂理,如《明炬論》〈第八品〉云:「師長將菩提心安置螺盃等中,和以香水,唱吉祥頌為先,而為弟子灌頂。」如世尊於《月密點》云:「由出寶然菩提心,一切諸佛悉憔悴,清淨金剛生智水,以無垢寶為灌頂。」如是《五次第論》及《攝行論》亦說將菩提心安置瓶內或螺盃中而為灌頂。《明顯雙運論》說師長以大指無名指授弟子口之後,仍將菩提心放螺盃等中,和以香水,唱吉祥頌為先而為灌頂。引《月密空點經》為證,拏熱巴於《集密後續》釋說。前者是第一密灌頂,後是略密灌頂。難勝月與《明顯雙運》說修弟子為毘盧而傳密灌頂。秘密灌頂之體,如《大印空點》第二云:「由大無名合,受用入內身,爾時生正智,猶如童女樂。」謂以師長父母空點安置舌上,由嘗彼而生妙樂三摩地。答日迦跋師云:「或是以語業,授解脫體性,唱阿賀蘇喀,妙樂充滿身。」此說唯以言語灌頂,故令觀想明顯,於修得三摩地,明密灌頂。此灌頂於世俗菩提心曼陀羅中得,是語金剛自性。於修金剛念誦等風瑜伽而得自在。《結合經》第七云:「增上菩提心,曼陀羅中得。」又云:「彼之自體性,即語金剛性,妄語等前後,清淨罪不生。」又云:「金剛念誦體,明如幻三昧,眼等諸內法,達現有遠離。」拏熱巴於《後續釋》中說得密灌頂後,開示幻身教授。《明顯雙運》雖說:「為表自加持故表示慧者,謂即智慧灌頂,是為第三。」然《五次第》說於密灌頂後,讚歎幻身教授開示幻身。《口授》(智足造)亦云:「由彼淨剎土,當通達諸法,幻等十二義。」故若得密灌頂即成幻身法器。羅睺羅、吉祥友許此灌頂俱淨語意。日生說為報身自性,義如前說。此之三昧耶者,《結合經》說依五甘露,不害眾生,不捨女寶,不毀師長。名義,是以父母菩提心密物灌頂故,名密灌頂。

秘密灌頂嗢柁南曰:

 供明妃請白  生彌陀弟子  師長及佛母  二密物灌頂  授灌頂清淨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十三終

——————————




大藏經補編 第10冊
No.68 密宗道次第廣論 (22卷)
【宗喀巴著 法尊譯】
第 14 卷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十四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明上三灌頂後依及結行儀軌品第十之二

(酉三)慧智灌頂分二:(戌一)明慧智灌頂,(戌二)明第三灌頂之智。今初

秘密灌頂之後,弟子先以《菩提金剛》等文,請白師長。師長次以前所供養,具三昧耶與律儀之明妃,或其餘有妙色像者。告云:「此悅意色像,佛觀汝應依,輪次第結合,當受勝妙樂,由金剛跏趺,心入摩尼中。」令其了知而與弟子。前所供養雖是師長明妃,然可還與,如《集密後續》云:「淨信慧廣大,色妙恆樂修,一加行修習,具三昧耶者,弟子將供事,供養於師長,師長加持彼,應授與行者。」毳衣、持祥、日生等說明妃須住三昧耶及律儀,善巧四種瑜伽三三摩地。故若不具律儀即不堪為明妃。輪謂毘盧等與明妃之輪,次第「結合」謂鈎召攝入及從金剛路出等。此六句義出《口授論》。「由金剛」等二句,顯示由受安樂而明第三灌頂。明妃以紅花等妙香塗飾,裸體水生示弟子曰:「希有妙蓮花,具一切安樂,若如法依止,我常住彼前,親近諸佛等,如作蓮華事,自在大樂王,恆於此中住,奔[嗈-邑+夕]木义賀。」此頌及咒出《口授論》。彼中問答此處未用,儀軌中謂自與明妃生為本尊,加持金剛及蓮花等。毳衣師云:「承事佛等事,謂在蓮華行。」文顯易解。木义義謂解脫,即離一切戲論本尊色身。《鬘論》言由師長說者,謂彼明妃所說諸義,師長為之解說。或由師長說此咒語。奔[嗈-邑+夕]謂應依止,即應依止解脫。

次修弟子生為天身,慧母生為天女,《鬘論》未明生為何尊父母。難勝月說生為彌陀,意為是貪金剛。《明顯雙運》說為寶生,意為《集密》中說由寶生門持隨貪慢。寶鎧師說生為勝樂父母。若如此者,則可隨時生為該尊父母。除密灌頂,此及以下,《鬘論》與隨行者皆未說須繫縛遮面。次修吽字所生金剛,嗡字所生摩尼。金剛口邊有黃泮字,啊字所生蓮華,蓮華鬚有啊字莊嚴。釋云應正策發。策發何事,謂於左之左脈。左謂此中明妃,彼身左分之脈,名金剛界自在母脈。如《大印空點》第二云:「蓮華藏中央,金界自在母,乃至未獲此,餘事無菩提,彼性歡喜色,細中細最勝。」《口授論》云:「當求三那利,金界自在脈,離取婆伽中,由師教授力,須以指了知。」尋求之法,謂食指端及於舌端,想有紅色什字,先誦「希達」,而正策發。至有所說相時,念誦「嗡希希希哈哈哈娑訶」及「嗡薩嚩達塔伽達阿奴惹伽拏班[嗈-邑+夕]娑跋嚩阿摩郭吭」真言。由師長教授力了知四喜差別。由自心間種子光明,請如來等加持自身,入於身中。師長亦令毘盧及佛眼等無量諸尊入內等同一味,發起歡喜。

(戌二)明第三灌頂之智分二:(亥一)正義,(亥二)斷諍。今初

若謂此處須以師長教授了知四喜差別,四喜云何?如《穗論》第五云:「此從波拉根本,從密蓮華、金剛摩尼,生前歡喜等三。於摩尼中生俱生喜,此是一種建立。」又引時輪宗云:「液始從髻處,至毫蓮為喜,勝喜與妙喜,從喉心處生。臍處起離喜,乃至密蓮華,至密金剛寶,俱生喜不出。」前者從金剛根本起,未至摩尼中央,隨處所別,生三種喜。由斷上上品及上品中品三粗分別,安立歡喜勝喜妙喜。雖有微細下品,由無粗者立俱生喜。(分五品分別)教誨了達諸教授者,亦是前論所說。四歡喜中安立何者為第三灌頂耶?如《鬘論》云:「由慧合吉祥,正表示真實,從金剛跏趺,心入摩尼中。」又云:「真實,謂一切法不可思議。順彼影像俱生歡喜自性慧智,說為真實。」謂四喜中立俱生智為此慧智。生起之時,謂菩提心至金剛摩尼未出之際。有許俱生喜為第三,妙喜為第四者,此為《教授穗論》所破。此所破是寂靜論師所許。毘布底師亦說菩提心至金剛根本為喜,至中央為勝喜,入摩尼時發俱生喜,於離喜前及勝喜後,中間而生。金剛跏趺,謂住摩尼,二鼻孔內停息之時。毳衣大師說生時與體性同前,四歡喜中,說於勝喜離喜中間而生。薩惹哈師亦說俱生智為第三灌頂。若傳女子灌頂,於金剛處當知為蓮。此如妙吉祥、《口授論》第三灌頂時云:「由虛空界金剛荅,具正眼者生大樂,若於正喜離欲喜,見二中間遠離堅,蓮空金剛摩尼寶,蓮藏二合金剛趺,若時見心入摩尼,知彼安樂即為智,此是圓滿次第道,最勝師長共宣說。貪離貪中皆無得,剎那妙智於彼顯,八時一日或一月,年刼千刼受此智。」正灌頂時受須臾頃,正修習時長時領受經八時等。

第三灌頂之俱生智若安立為証真實者,則與第四灌頂樂空無別之俱生智,全無差別。若未証者,則與多論所說為於弟子欲以殊勝方便表示真實義,故傳此灌頂。及說由修第三灌頂所表詮義能証真實,皆成相違。茲當解釋,例如二次第道,隨彼補特伽羅根性次第,說有勝劣多種。如是灌頂詳細分別,隨根性門亦有多種得法。然總經論要旨,第三灌頂之俱生智要能通達真實。如《口授論》開示從色乃至一切種智法性真實。法雖本來如是,然為有情障過之所覆蔽,流轉生死,故須通達真實。通達彼之方便,以多道理說是明妃。於傳密灌頂後,次云:「次為知自覺,喜法身徧空,名曰增上天,故授彼童女。」以此等傳第三灌頂。其次乃說生俱生智,如前所引。故為表詮真實義,故傳授第三灌頂最為明顯。此非但由菩提心至摩尼,以泮字等阻令不出,住須臾頃,息滅眾生粗動分別,發生安樂無分別心。以唯彼心,雖無通達實性見者亦可生起,以彼未達真實義故。《口授論》云:「法身喜徧空,死悶絕睡眠,呵欠及噴嚏,剎那能覺知。」此說死等五位亦能覺受法身。此於息滅粗動分別,假名通達真實,不則應諸有情不待功用得解脫故。故俱生智是於通達真實得正見之弟子,先由師長曉示第三灌頂之智於何時生。次於傳灌頂時,由依明妃,於摩尼中持菩提心,息滅粗動二取分別,憶其正見。說此念住正見之智,名曰俱生,非唯身心略起樂受,亦非唯由彼力令心無分別住。然於未善了解真實見者,則須於生樂無分別而明第三灌頂。以是住正見上第三灌頂之俱生智,是否現證真實,是最大妄分別生處。以想爾時通達真實須無分別,離分別智,何故不能現證自境,由此故起邪執。若無正見則於無我心未趣向,故計彼智即為現見無我義智,其執反少。如《穗論》第五云:「彼是見道耶?曰非爾。」此破印度有諸智者,串習密咒,許以第三灌頂之俱生為見道。故此應知表示實義之智,與彼現證無我與總相通達之差別。現證真實之時,是無作之俱生。未現證時,但以勝解作意悟入真實,是有作之俱生,後即第三灌頂所說。如《穗論》第五云:「暫受樂時未見真實,但由增上勝解,修習一切勝事相應不離大悲之空體性。証真實時,是出世間無諸功用,由無造作,故名俱生。未證真實所領受者,有漏非堅,未能增廣不徧諸支,猶如電閃剎那即滅,是世俗性有諸功用,雖是造作亦名俱生。」第三灌頂之智內有二分,謂證空分與安樂分。前者又名為金剛持安慰,後者又名不動安慰。即前論云:「真實安慰說有二種,以大樂智與真空體互相印持,是不動性與金剛持性故,決定出生如來與金剛持。」由得彼道,故能出生如來安慰與金剛持安慰。如云:「方便彼生別,第四義二種,一如來悉地,餘為金剛持。」第四謂第四俱生喜。總謂自與師長所授具德相之明妃,生為本尊父母。預備金剛蓮花為先,了知發生慧智之界,及明爾時安住正見有樂之智,即為第三灌頂。若唯依智印灌頂者,亦須明了觀想自與明妃成為欲天父母,持天慢等,勝解父母等,至生菩提心至摩尼中,從此生樂。次應令憶正見安住其上,曉示灌頂。由修如是灌頂時所曉示之俱生智,能生果位俱生,故灌頂時必須悟入真實義之俱生。如《穗論》第五云:「此俱生所起真實菩提心,空性大悲無別。離於慧智為別有餘法耶?答曰非餘,即唯除彼慧智所有逆品說如是相,此是自性最極明顯。」此明顯說唯由修習第三灌頂身中所生俱生之力,令離垢障,即是果位俱生自性。《珍珠鬘論》亦云:「然諸如來所有自證法身俱生量等虛空,此之等流報身俱生,第一殊勝最極清淨堅固樂相,彼俱生喜,是此中所修者。彼非餘事,即於世間俱生歡喜,如其教授勝解修習,修習圓滿即得現証,唯自能知而非先有。」又云:「由彼了知俱生歡喜更是餘者,以是果性之俱生故。」由彼行相隨順菩提性轉,故說生為果性。此等於依明妃生四歡喜時說。由此中曉示弟子與業印明了觀為本尊父母入於等至,生起俱生喜時安住正見,則亦當了知行者與業印,或行者與智印,或行者與空色明妃,明了想為本尊父母入等至中起俱生智。以彼同於明想本尊父母入等至時所生空樂,獲定解故。如於白牛决定牛相,則於彼類一切皆斷疑故。如是依止明妃發俱生者,是由依於和合作用上下弓形業風,吹燃臍部猛利之力,溶化頂上之菩提心,由風下吹,安住摩尼而生。《口授論》於第三灌頂時云:「精律動弓形,三义智火熾,界化十六分,猶如拘摩陀,由風加行催,自性善寂靜,唯法身寂滅,樂住摩尼中,剎那無念動,即是大修行。」故說以脈息空點等無量瑜伽,令風吹入中脈。由彼作用猛利熾然,溶化頂上之菩提心,引生三摩地門,然彼皆由曉示灌頂宗要,於俱生現起時,憶念通達真實義之正見,將護修習。不應妄執唯滅粗分二取分別所生之三摩地,即為俱生之義。

(亥二)斷諍

《第二觀察經》說:「是大種安樂,故非真實樂,由俱生所生,說彼為俱生,名自性俱生。」此說依止大種之樂,非是真實俱生。又《智成就》亦云:「二根所生樂,惡說為真實,勝佛未曾說,彼是大安樂,凡因緣所生,皆不名真實。」若第三灌頂之俱生通達真實義者,寧不與此相違。答云無過,彼諸經文,是破道時之俱生智,為自性或自體之俱生智。非說第三灌頂等之俱生,不達真實。或說彼中無俱生智,此如《智成就經》後云:「以彼樂一切,皆非自性有,諸善逝正智,是了知自性,一切樂中尊,故名為大樂,大樂非無常,大樂恆常住。」破彼非真實樂,真實樂是佛地之所有故。故若引彼經文以破通達真實之樂,則應許一切有學道,皆無彼樂。故真實樂,及名自體俱生或名自性俱生,義謂不待功用因緣,盡未來際任運相續。《珍珠鬘論》解釋:「名自性俱生。」云:「俱生自性,謂此自體生起不待餘緣,依止前因一剎那心,生起諸餘剎那。有如是自性者,是名俱生,與心剎那展轉增上,乃至虛空未盡而生。」又云:「俱生有二,謂暫時與常住。其常住者最為第一,以是最勝真實無盡,及無壞故。」此於相續不斷及無窮盡說名為常。若謂即初剎那,於二剎那安住名常,是為外道惡見。種者,是出生義,由是因緣和合所造故是無常。大是極義,總謂極力所修之無常樂。上是《珍珠鬘論》所釋,《教授穗論》解「大種樂非實」之義,亦謂非一切時恆起俱生。

若謂第三灌頂是樂空無別之俱生,則與第四灌頂無差別者,是未了解第四灌頂之談。至下當釋。

《時輪本釋》說於出家唯以語表傳授第三灌頂,故可智印以傳灌頂。《鬘論》說若勝出家身無餘遮緣,可實灌頂。若有遮緣及非勝出家身,應以智印而傳灌頂。准此道理,以出家身作密灌頂之阿闍黎,亦當了知。如是第三灌頂之時,隨力所能持菩提心,不能持時,徐徐放捨,從水生中持味取起,由真實見飲三昧耶自性大菩提心。

於何曼陀羅中得此灌頂,《七加行》云:「於清淨婆伽曼陀羅得此。」謂於婆伽曼陀羅得。自性如前經云:「彼之自性者,意金剛自性。」日生說為法身自性,意為已得証彼之勝功能。所淨亦如《七加行》云:「貪心等前後,清淨不生罪。」三昧耶亦如前經云:「遮繪壇塲等,授最勝律儀。」答日迦跋說見女人左繞三匝作請白等,為三昧耶。於修何道得自在者,如前經云:「方便殊勝故,正住如金剛,修勝悉地故,漸依禁儀軌,達諸法遠離,能取所取體。」謂於二取空之光明,又名金剛喻三摩地。《集密後後續釋》中云:「弟子依於內外,現証菩提次第,以貪離貪及中庸貪,漸次現証光明智慧,修成大印。故應先得慧智灌頂。」說此灌頂,表示第四光明修習大印。

慧智灌頂嗢柁南曰:

 供請授明妃  生天加持密  等至發俱生  飲心釋灌頂

(酉四)第四灌頂分二:(戌一)餘經規,(戌二)時輪規。初又分二:(亥一)明第四灌頂,(亥二)第四灌頂之語云何表示。今初

《鬘論》未說請白,當如答日迦跋所說,三返白云:「由師足蓮恩,得主三灌頂,今日第四寶,願垂恩救護。」《結合經》云:「若信解深廣,語授寶灌頂。」謂觀弟子於深廣法有無信解,若信解者,可以語言傳授第四灌頂。毳衣大師引經文云:「由烟知有火,依水鳥知水,菩薩具慧種,由諸相了知,面淨若蓮華,歡喜諸毛豎,智者見彼相,攝為勝弟子。」以此方便觀察,即能了知弟子意樂。次釋應可授與第四灌頂,以何授與唯以語言。此中遮詞,意謂非如第三灌頂可領其義。以語傳授之規,如云:「即彼慧智菩提心芽,由善修習,令彼增長。成就無障真實一切諸法不思議性,具足七支大印大金剛持自性,說為第四灌頂。」義謂第三灌頂所說之俱生智,猶如勝義菩提心之苗芽,由修習彼展轉增長,成就一切障盡不思議之真實自性。總謂由依明妃,得表實義俱生之智,相續修習乃至障盡,法界明了無別之智,現起具足七支大印天身,即是第四灌頂。此中所明第四灌頂,寶鎧與毘布底亦說,亦是毳衣大師所許。如彼《曼陀羅儀軌》引教云:「第四灌頂由師口授知者,如說即彼圓滿諸義,由離分別垢濁,不異無上正知,諸能仁眾無量光明曼陀羅體,如如意珠,以自性語而為授與。」言即彼者,即《鬘論》說「即彼慧智」之義。離分別垢濁不異無上正知者,謂不異離垢真實之如所有智。諸能仁眾無量光明曼陀羅者,即是色身。持祥於《紅黑(大威德)曼陀羅儀軌》亦如是說。七支,如語自在稱云:「滿報、結合、樂無性、悲滿、不斷、及無滅,我許所修七支義,遍修正量智者讚。」圓滿報者,謂是相好莊嚴之身。亦攝法身及化身,以三身無異體故。結合者,謂與同等明妃而入等至,若唯報身波羅密多中亦宣說,以此結合即勝彼義。何為須爾,唯以徧一切身歡喜自性,即能成辦一切有情利故。佛為攝受欲界增上貪行有情,故現等至。幻師所化男女稠密不生大樂,從此則起,故云大樂。領受身樂為樂,領受心樂為喜。大謂最廣、無漏、殊妙、盡未來際。為顯彼佛是無自性非執實有,故云無性。《般若經》云:「佛亦如幻如夢,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彼如夢如幻。」《七加行》云:「行者於諸法,善遮顛倒故,當說四加行。」又云:「一切諸法中,說無性為主,以諸法王子,由修此成辦,一切佛圓滿。」其無自性是具一切種最勝之空性。空華兔角之空,是無所有不可現証。《寶頂經》說不離布施乃至佛法之空,是具一切種殊勝之空性。故報身等與布施等諸相,是為最勝,以彼等相勝出瓶等,諸餘相故。具足彼諸相者,是具一切種之空性。如無身相則不能饒益有情,如是若無大悲,亦不能利一切有情,故云悲滿。無緣大悲如如意珠,無分別中利益有情。言不斷者,謂受用身,具足如上所說功德,恆相續轉。由是不住寂滅與三有之大涅槃故,常恆無斷,非有時轉,有時不轉,間斷之法。言無滅者,謂彼報身非暫時住,即便斷絕,盡未來際,隨大悲轉,及諸有情無間斷故。具上七支,語自在稱許為咒道所修之果。非但如是,亦是遍修正量正慧清淨智者之所稱讚。若約非是轉止有間釋不間斷,則與無滅之非暫住即壞,全無差別,應成六支。然不間斷亦通化身,無滅則謂盡未來際不入涅槃,故有差別。《七加行》說無比安樂圓滿報身,大樂法身,及大悲體性之三身相續,為前不斷之義。又云:「無比樂報身,遮止捨離故,宣說七加行。」於後者說盡未來際而恆安住,義理全同。《教授穗論》破他,謂前五支不共波羅密多,自許初三不共,後四支共。

(亥二)第四灌頂之語云何表示

七支為無上道所修,雖實是汝所許,亦他智者所讚。然立彼為第四灌頂以何証?知如《七支論》中云:「具如是言故,具亦言義故,作爾言義故,我許四如是。」此義謂諸經云:「如是四亦爾。」謂於第四灌頂之時,以彼慧智為喻,表顯第四灌頂。解釋彼文「如是」、「爾」、「亦」三義,成立第四灌頂即為七支。是故我許第四灌頂如前所說,餘人所許缺二支等故不應理。言如是者,顯示第三第四相同。此如《七加行》云:「大金剛持身,觀視無厭足,現三面六臂,具勝抱明妃,如慧智灌頂,安住如是相。」謂如第三灌頂之時,自為本尊父母住等至相,第四灌頂亦如是住,此明第四灌頂具足報身結合二支。《七支論釋》解如是言,雖說是由金剛蓮華觸所生樂。然葯足師所許應是如前所說父母等至之相。以此二師於此等義意趣同故。亦者,顯示非唯第三有樂,第四亦有,復勝前者是為大樂,故說第四具大樂支。勝者,謂有廣大、無漏微妙、無斷、盡未來等殊勝。此非第三灌頂所有,以彼是由業印所生,唯剎那頃是有漏法,以有業印猛利抱持等苦故非微妙,唯住摩尼不遍諸支,故非廣大。唯住短時故非無斷,羯摩印行是無常,故亦非盡未來際。要由修行現證之時,方能成無漏等。《七加行》於說是否大樂後,又云:「然於慧智中,住大樂相似。」又云:「雖不住無欺,故亦名大樂。」說住第三灌頂能示大樂體相,雖不久住,然由具足彼支修習於得大樂果無欺誑,故亦立大樂名。大樂支者,諸支中主,餘是彼分。是故《七加行》云:「應知餘加行,皆此加行分。」爾者,謂如第三灌頂,從善巧三三摩地之業印,與方便等和合而生,如是第四亦與彼同,從於方便智慧和合而生,非餘能生。語自在稱未明顯說第四灌頂具足餘支之理,意謂已說第四灌頂具足報身結合盡未來際大樂三支,具餘支分亦易了知。《七加行》中於後三支,配於第四第三灌頂,惟未配第四支。亦多有作「第四彼亦爾」者,亦應善知彼等,第三第四灌頂法喻配合具足七支。

第三灌頂之時自身現報身相,此後不離佛母,現為父母互抱持相。於彼定中心住了達諸法真實之俱生智。取彼二者為喻,決定第四灌頂之理,謂由修方便支,最後自身成就相好莊嚴報身,及以結合二支體性,非唯勝解修為佛之色身。此心亦非暫住真實。謂是盡未來際所有大樂與無自性二支體性,明此雙運即是第四灌頂。

以是修成圓滿次第法器,須由三種灌頂之理,亦可了知。以圓滿次第之宗要,定須自身加持世俗如幻,四空次第勝義光明,以及外身如幻金剛薩埵之世俗身,內心達真實之勝義光明二無分別,和合雙運三種圓滿次第。自現本尊父母,於除庸常慢念之中,由內阿吭等至,引生歡喜及勝喜等,修俱生智,第三灌頂已盡决擇。第四若無異前决擇之法,則仍不免相符極成。若爾,不許道位有第四灌頂耶。不爾,謂傳第四灌頂之時,如前曉示,唯以語言令生了解,即為弟子傳彼灌頂。弟子亦唯由於語言立為得彼灌頂,是為成法器之第四灌頂。如是第四灌頂,須為曉示第四灌頂之要,故如上引多是曉示果德。然非道位全無,如《集密》中有學雙運,及《時輪》中三摩地支,准彼道理餘亦應知。第四灌頂順分生起次第,亦有以咒所修七支而為第四灌頂,生起次第道中,亦須修彼七種支故。云何名有順分?此如《七加行》云:「無比樂智身,吽等生天相,四成住二身,亦無二加行,加持天女身,明儀軌清淨,是大樂體性,大悲增長體,餘軌中顯示。所說勝空性,是無性加行。於最勝業時,不住上四故,是無斷無滅,如是《集密》中,分別瑜伽師,依生起次第,受行第四義。」言四成者,謂以四支修行所成。儀軌清淨,謂隨貪行。餘執,謂最勝曼陀羅。言《集密》者,唯是一例,於餘修法亦當了知。

若具七支雖是第四,以彼灌頂云何應理?譬如水灌頂等,由能淨垢立為灌頂。如是所修七支能令畢竟無垢,故為灌頂。如《集密後續》云:「灌頂分三種,瓶灌頂第一,密灌頂第二,慧智為第三,如是四亦爾,此續中善說。」彼豈非說三種灌頂,云何引為第四灌頂之據?豈謂聞說「如是四亦爾」耶?雖聞,是說慧智灌頂亦名第四。豈世尊語而有欺誑?如何即以第三說為第四?語雖無欺,以諸憍慢自謂智者,欲離師教解金剛句,為令愚蒙故於第三說第四名。佛豈不具大悲?愚蒙有情自作師慳,云何應理?總諸續中隱語雖多,是為令依師教,非令有情心生愚蒙,故破應理。若謂由修慧智現証之時立為第四,是則證與未證二事各異,非即第三立為第四。若謂佛意四異三者,云分三種與義未合。以灌頂有二時,未現證時有三,証時有一,故無過失。然成就法器之第四,雖非現證,而是以語傳授第四,非實第四,故無過失。有謂語自在稱論師許以住金剛端俱生喜,為第四灌頂。此是未解彼論師教而作是說。《七支論》自釋云:「彼離七支,我不說為第四。」謂作如是說者,不解我意。由諸續說第四灌頂猶如第三,唯說與彼相同,未明顯說相同之理。故在印度凡十七家,有說第三住摩尼樂,從彼出菩提心即為第四。有說第三灌頂無間舌嘗菩提心為第四。有說第三無間用餘明妃為第四等。觀察彼等分別臆計,故說我不許為第四,以彼離七支故。其中有說慧智無間,通達一切諸法虛妄之見為第四者,及許專修空性大印為第四灌頂者,以說慧智無間,故於樂上有空印證,意為即是樂空無別。如斯等類,現見實多。或以樂空無別,或以二諦無別,或以方便智慧雙運目為第四灌頂。彼於無別雙運之理,未能決斷,妄於量所不成增益,許為經義。破彼執已無倒顯示第四灌頂之義,造《七支論》本釋,《真實寶光明論》本釋,以及《七加行》等明了决擇。毳衣、持祥、無畏師弟,皆如上說决擇第四灌頂。此理與《時輪》合,下當解釋。

(戌二)時輪規

《時輪本釋》,如前所說瓶等四種灌頂有二傳法。二瓶灌頂前已說訖,為聞經等所傳前密灌頂,除說由覩業印婆伽獲得歡喜,餘皆同前。為講經等所傳後密灌頂,謂由師長與自十二至二十歲九明等至,俱種金剛注弟子口,依彼灌頂。如是第三灌頂前者,與一明合受妙歡喜。後者,隨與九明等至,即由彼彼所生妙喜。第四灌頂前者,由菩提心住摩尼中,不外漏注俱生歡喜,是謂世俗第四灌頂。此於其他咒曼陀羅儀軌,說是第三灌頂。若但得彼未得後者第四灌頂,聞說一切經等猶未自在。由《時輪》中得此灌頂,雖可聞一切經,然以未得上上第四灌頂,仍不能講一切經故。能俱講說一切經者,須得第二瓶灌頂、密灌頂、慧智灌頂、第四灌頂。前三餘經儀軌未曾宣說。須得後者第四灌頂,則與一切經同。餘者易知,勝義第四灌頂或名出世,難了解故今當解說。如《大疏》云:「笑視執手交會四種灌頂,非真實義。此中真實義者,無互抱持,觀從業印之所生者,非無二智。」所說真實義或勝義第四灌頂,為無二智。所無之二,多次說為樂空。經云:「從彼無轉涅槃樂,俱生不變為第四。」此說不變之樂,名為第四。故非任何安樂皆可,要是三摩地支以上安樂。與彼安樂無別之空,亦非任何空色即可,要三摩地以上空色。第四灌頂之樂,總有勝劣二種,勝者如《大疏》云:「大印般若波羅密多不變大樂最後剎那,現証大菩提相無有間斷,此是世尊菩提樹下所證,即得第一灌頂。」此說果位第四,為第四灌頂之主要最勝。如是果位樂空無二第四灌頂,無二之理又復云何?經云:「身淨無諸塵,等空相圓滿,種種徧三世,離障如夢見,語無斷非一,餘語他心轉,心樂滿無動,諸時俱生持。」此明果位身語意時,說身空色離微塵聚,清淨無礙,等同虛空,相好莊嚴,心為不變大樂。身空色自性之智身,與通達諸法真實之樂心,自性無別雙運俱轉,成為無二。以是道位烟等空色上上轉依,成一切種,相好莊嚴之身。經云:「地入水中水入火,火入風中風入空,空成十相相轉成,一切無盡勝安樂,不可摧壞智慧身,由智成就妙悉地,士夫能於此生得。」此宗樂空之空,多說空色,故多說彼名有所緣,以現顯色形色相故。不變樂者,謂達真實義慧,故多說彼名無所緣。故不應執於安樂上有見印持,便為樂空無別。此與餘經所說空樂略有不同。如《大疏》云:「雖有行相而無相,世尊慧母所抱持,具離生滅不變樂,笑等安樂永遠離,能生諸佛具三身,正等覺了三世法,遍智最勝第一佛,無二世尊我敬禮。」此說空色明妃抱持行相,固具結合大樂無性等支,不論報身有無其名,其義已具。是故果位第四灌頂具足七支與餘家同。劣者道位第四灌頂,從隨念(《時輪》中位次專名)後,現無分別空色欲天父母之相,故於三摩地(《時輪》中位次專名)位亦有。說自彼等位後,由空色大印成辦不變樂者,非謂任何空色皆可,要是現為空色雜母明妃。爾時,雖非真實成為空色天身,然於不待觀察,心中即如是現,故於如斯空色不變大樂同一智體,二無分別,名為第四灌頂。是故不應偏執安樂,或空印證等為第四灌頂。以《大疏》解俱生不變即第四云:「離羯摩印與智印因,空一切種最明顯相。」多次宣說空色合故。其身能不分別現為空色之天,與心生為不變樂體,從得三摩地支乃有。依此安立道位第四灌頂之理,如是應知。由善分別曉示彼諸關要,乃得第四灌頂,其於唯不變樂或空印持,曉示為第四灌頂者,是未能知經釋關要。如是勝義第四灌頂,不論取否第三為喻,總須身心雙運,則為此宗餘經所同。然《時輪》於第四灌頂多諸特說。

如是師長若於弟子善能如前所說曉示,由能略獲彼解,即從語門獲得第四灌頂。此於勝義菩提心曼陀羅中得,能淨三業微細障垢,堪能修成三種金剛無分別身,於修雙運圓滿次第而得自在。諸灌頂中,須說清淨,乃是答日迦跋所說。此灌頂之三昧耶者,如答日迦跋云:「汝可殺有情,受用他人女,不與汝可取,一切說妄語。

嗢柁南曰:

 於請白弟子  以慧智為喻  七支果灌頂  定解授清淨

(申三)灌頂後法分二:(酉一)禁行授記,(酉二)隨許慶慰。今初

此中授三禁行,授明妃禁行者,謂第四灌頂後,將明妃手置弟子手,以自左手執彼二手,以右手持金剛置弟子頂。教云:「諸佛為此證,我將伊授汝。」謂以諸佛作證。「非他法成佛,此能淨三趣,是故汝與伊,終不應捨離。此是一切佛。無上明禁行,若愚者違越,不得上悉地。」授與明妃禁行。除三趣句,《集密後續》亦說,唯文稍異。如《集密後續》於第三灌頂授弟子明妃時說此,諸梵論中亦多如是。唯此論師別造傳授明妃禁行儀軌。捨去具相明妃,以他方便不能速疾成佛。答日迦跋說能清淨三趣,義謂三趣由此清淨,故汝不應離此明妃。由具相明妃修行大樂三摩地,是一切佛無上明妃禁行。若有愚人違越如是欲塵修道,彼於現法無上悉地。以彼是近因(是《集密》中位次專名)故。

授金剛禁行者,次生弟子為金剛薩埵身,令持金剛,告云:「此彼一切佛,在金剛心手,金剛手禁行,堅固汝應持。」弟子應誦:「嗡薩嚩達塔伽達,悉地班[嗈-邑+夕]三昧耶底义,伊喀當,答惹耶彌,班[嗈-邑+夕]薩埵,黑黑黑黑黑吽」接而執持。此頌及咒出《攝真實經》〈第一品〉及《幕經》〈第四品〉。此者謂在自手,彼者即指金剛。如云:「彼菩提心即金剛」故。彼為何事,謂彼金剛是五佛之自性。以此一切佛自性金剛,在金剛薩埵手中,為證彼故,汝亦恆應守持。是佛禁行,是金剛手禁行,非他能壞,故名堅固。禁行之義,謂為得一切如來悉地,故決定應作。如《真實光明》云:「不棄捨金剛。」金剛灌頂,是以生為彌陀所出金剛,交與生為彌陀弟子之手,安立妙觀察智與彌陀之功能。金剛三昧耶者,是令憶念金剛真實,將從吽字所生金剛,令生為金剛薩埵之弟子執持。金剛禁行,是於生為金剛薩埵弟子,為令了解證得金剛薩埵方便,持不離五智之金剛,彼三差別如是應知。弟子持時所誦咒義,謂此一切如來所成之金剛三昧耶,入於我中,金剛薩埵應當受持。天種慧師說五黑字表鏡智等五智。吽字表示清淨法界。

行禁行者,以佛頂或勝樂或歡喜金剛等隨一心咒,加持喀敞迦、絳得鄔、蓮華器等三遍。告云:「金剛薩埵印,外內皆正住,故授杖鼓器,勇士應受持。」令其受持。器謂顱骨。如是授與,是鈴論師《灌頂儀軌》中說。此金剛薩埵印顱器等有內外二印,為憶念彼,故應守持。除彼三物,餘經說有餘行支者,亦以爾時主尊心咒,加持三遍,如前令持。此如《集密》十六品云:「色持頂髻冠,廣大同白色,如法作一切,咒律遍防護,諸莖根果實,受一切嚼噉。」此說由受明禁行而作行禁行。於彼第四第五句間,說身語意金剛行者,各與自部明妃同行,意即在此。隨是男女凡請行禁行者,女應生為金剛亥母,或無我母,或投花部之天女身,男可生為勝樂歡喜等身,從自心間種子放光,召入智尊。如《第二觀察》云:「輪色為不動,耳璫體彌陀,項鬘寶自在,手釧念毘盧,腰縧住不空。」頂輪、耳璫、項飾、釧鐲、寶縧、如其次第,剎那想成不動彌陀寶生毘盧不空佛身,於彼召入智慧薩埵。由不動等轉成輪等諸印,信解為不動等體性。三誦「嗡答惹答惹,答惹耶答惹耶,摩惹答摩惹答,班[嗈-邑+夕]枳泮娑訶」真言,加持寶輪,誦金剛薩埵頌置彼頂上。三誦「嗡班[嗈-邑+夕]達摩三昧耶當,呼嚕呼嚕,阿熱利泮娑訶」加持耳璫安雙耳上。三誦「嗡班[嗈-邑+夕]蘇耶達末毘答摩那,三昧耶當,阿杭惹那枳泮娑訶」加持項飾,帶於項上。三誦「嗡夏穴達跋惹摩夏穴達,厄訶耶黑,唧那唧吽泮娑訶」加持雙釧,帶二手上。三誦「嗡樸樸黑黑黑般若枳泮娑訶」加持寶縧,繫於腰間。授女眾時,頌中「勇士」改為「天女」。正住句後如其次第改為:「輪為不動色,雙璫語金剛,項鬘即寶生,手釧常住體,腰縧不空成。」誦金剛薩埵頌而授。五真言出《金剛幕經》第九品。即餘經所說行支,亦令受持之義。

次說男女修得顧視等力。為利他故,授受勇士行禁行時,勝樂法門可授顱鬘,虎皮等勝禁行。彼是勝樂特法,於總軌中,且置不論。

言授記者,次阿闍黎作如來相,左拳平心握袈裟角,右手結為施無畏印,誦頌咒云:「出三有惡趣,為滅三有故,金剛薩埵佛,我為汝授記,[口*桀]某甲金剛達塔伽達悉地三昧耶當,布惹布嚩娑。」此師與毳衣大師說,為修投花所中如來相之弟子授記,故於此時應生弟子為投花本尊相。答日迦跋說無畏印或勝施印。薩惹哈云:「爾時黑茹迦,空行母及師,想同聲授記。」謂二俱修《勝吉祥經疏》說應信授記,是此印咒功力。此頌與咒出《金剛幕勝吉祥經》。其明妃金剛行禁行與授記等,有經與曼陀羅儀軌,亦名灌頂。

(酉二)隨許慶慰

於此處作隨許是依《結合經》意。彼其第四亦爾後云:「菩提心灌頂,於離罪弟子,次授與隨許。」此復有二,總隨許者,[口*種]字所生法輪,授於弟子前或座上,而誦「嗡班[嗈-邑+夕]黑都芒」「班[嗈-邑+夕]黑都」是金剛因。瑜伽部說由此令轉法輪。以痾字所生螺,念誦「嗡班[嗈-邑+夕]跋喀讓」,授於右手。咒義謂金剛語,依瑜伽部說由此能說法。第一母韻所生經函,最後母韻所生鈴,誦彼二字,交與左手,令彼振鈴誦云:「一切虛空相,虛空亦無相,等虛空和合,一切勝等顯,從此略發心,法螺最無上,遍滿一切處,善轉正法輪。」猶如虛空唯遮一切障碍所顯,無實自性。如是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於勝義中本無生故。等虛空者,謂即真如。彼和合者,謂瑜伽師心及心所,等同真如一味。故由瑜伽師智,一切最勝平等真如普遍顯現。此是《勝吉祥經大疏》所說。《鬘論》則謂一切法之最勝。由離垢故悉無自性。顯謂由修現證,汝亦應如是行。鈴表由彼信解應轉法輪。彼鈴聲音表說法蘊。授經函者出《幻網經》。《大日經》於示鏡後云:「次於二足下,安放正法輪。次於右手中,授給妙法螺,法螺最無上,吹徹一切處,今後於世界,轉諸佛法輪,汝以無疑心,不應懷猶豫,行密咒最勝,善為此世說。由如是善作,方名報佛恩。一切持金剛,悉皆守護汝。」次授諸部別隨許者,弟子修為毘盧等相,誦云:「為利諸有情,遍一切世界,如種種調伏,當轉正法輪,慧方便自性,高如如意珠,無厭離疑惑,如是利有情。」於正法處改誦:「金剛、珍寶、蓮華、事業。」以此五頌,傳授繪說五部曼陀羅之隨許。此五頌出《攝真實經》。其第三句,毳衣《曼陀羅儀軌》作:「如種種所化。」所譯為善。次弟子應頂禮,白云:「如主尊所勅,我當如是行。」

《慶慰儀軌》次云:「頂上掌傘蓋,令弟子旋繞,向壇門合掌,降傘作是言,奉獻此弟子,當受持諸續。」啟白曼陀羅主尊後,傘放餘處,當說弟子心所樂語:「汝今成壇師,受持諸咒續,諸佛及菩薩,諸天悉證知,悲愍諸有情,汝應如壇軌,精勤善繪建,令行者學續,由進入及見,勝密曼陀羅,解脫一切罪,汝今安樂住,依此大樂乘,後死汝永無,汝出三有苦,到三有邊際,諸佛執金剛,今傳壽灌頂,三界法王位,汝定為其主,如離貪欲罪,三界更無餘,如是離貪欲,汝終不應為,汝受用欲事,但行無所畏,食五肉五露,亦護諸餘誓,不應害眾生,不應棄女寶,不應捨師長,三昧耶難違,由慧方便心,無少不應作,汝無罪莫畏,如如來所說,心意淨信金剛性,自誓依止無盡樂,少樂諸趣汝當到,金剛薩埵常住性,又諸如法得灌頂者,一切諸佛菩薩令增善故,以清淨心恆常憶念猶如愛子,法爾如是。」頂上掌傘蓋等六句,及「汝今成壇師」至「令行者學續」出《總續》中。彼前所作,如《總續》云:「如是灌頂已,令披新淨衣,供養花香等,供索及釧鐲。」此義如毳衣師說誦一切諸尊心咒咒弟子心,於右手上繫守護釧。其掌傘者,毳衣師說業金剛於頂上持傘。《總續》則云:「其次由師長,於頂上執傘,令其善合掌,旋繞曼陀羅。」此說師長擎傘,二說隨一皆可。答日迦跋師說,次於東門全身著地頂禮,俯首不起,以身供養師長。勝密曼陀羅者,入何曼陀羅中灌頂,隨時應加其名,於彼曼陀羅投花後為見,以前為入,由入彼中,即離一切殺生等罪。故從今後乃至未證菩提,於人天中得歡喜住。如《鬘論》云:「由定不造罪業脫惡趣故,說決定受善趣安樂。由入彼而見故,汝等以後定無有死以汝已入此大解脫自性大樂金剛乘故。」此處《勝吉祥經》說云:「不入及不沒,全無畏受用。」希求餘乘意樂不能侵據名為不入,由此不墮餘乘而不退沒。受用,謂當修得金剛薩埵悉地,於三有苦悉無畏故。理謂由見壇及入壇,欲色有等無邊眾苦汝悉斷故。如《鬘論》云:「出三有苦,謂得法身,到三有邊,謂無邊有,即受用身,恆相續故。」榜師譯為:「為修三有際。」則是為彼灌頂之意。三昧耶者,《勝吉祥經》說眾多三昧耶。曼陀羅儀軌亦多有說者,《根本罪釋》已廣解說。由一切佛,今為汝灌頂故。已得欲等三界法王之位,故名為主,即是自在欲界之主。定者由生不退種子,現成佛故。如《勝吉祥經》云:「今已勝諸魔,入最勝城邑,汝等於今者,成佛定無疑。」於此所欲名欲,即金剛薩埵位,貪謂希求彼欲。「如離貪欲罪,三界更無餘。」謂捨菩提心也。是故教云:「汝終不應於所欲境金剛薩埵,捨離貪欲。」是《攝真實經》說。此處餘曼陀羅儀軌中說「摩訶三昧耶」等。義謂大誓,即是菩提心相貪欲金剛薩埵。「訶那」者謂摧壞,以彼三昧耶摧小乘菩提意樂。「泮」謂破裂。汝受用欲事者,慶喜藏說受用所欲金剛薩埵,餘師說是善巧方便受諸欲塵。「不應害眾生」乃至「三昧耶難違」出《結合經》。彼說依五甘露是密灌頂之三昧耶。此師說彼及食五肉則是共三昧耶。於成就殊勝智慧方便之瑜伽師,有眾多開許故,說「由慧」等兩句。此餘前後諸文,並出《勝吉祥經》。意淨信者,謂對師長諸佛心善淨信。金剛謂不可壞。自誓謂自諸尊。依止能授無盡安樂諸尊,謂當修習。汝雖生於少樂多苦趣中,亦能常得無罪安樂。此是《鬘論》所說,此上所釋,多依《勝吉祥經大疏》而說。慶喜藏說由何能令所化發生歡喜,即名慶慰。毳衣大師說名讚慰。如是弟子已得灌頂慶慰歡喜,應當依教奉行。

次如《結合》誦云:「我今生有果,我生具果利,今日生佛家,我今成佛子。」若馬若寶及可愛妻子等,隨力所能供養師長。亦可施食護摩及歡會等。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十四終
再丟一題:能入大藏經的經書就沒問題嗎?
今天恰巧看到一篇與佛教小有關聯的文章,也來分享一下


《轉貼》中世紀西域胡僧之幻術及洛陽靈異事件 (四) 佞佛與滅

- 以《洛陽伽藍記》所載胡僧為例


三、諸胡列國及北朝時之佛教

西元四世紀初,匈奴族劉淵在諸部匈奴擁護下,趁晉室八王奪權內鬥之時,起而建立漢魏式政權,建國號為「漢」. 之後羯族、氐族、鮮卑族、羌族、沮渠族……等北方諸胡族,紛紛起而建立漢魏式政權.

以往史傳或一般論著,均稱此一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或五胡亂華時期,其實此兩種稱謂均不妥適. 當時不止有五種胡族,所建政權,也不止十六國,至於「五胡亂華」一詞,尤為不妥.

蓋古往今來從未有任何法律規定,東亞大地只能由華夏民族(其實自秦漢之後,華夏之名雖存,其內涵已然質變,所謂漢人,已是華夏、東夷、百越、荊吳四大系民族之混合體,越往後代,其內涵越多元)命王稱帝,如有非華夏民族建元立號,則斥之為「亂華」,是知「五胡亂華」一詞,史傳已有紀載者,自不宜加以纂政,但今人著作中,實不應再予沿用.

稱諸胡列國,應屬合適,其時建立政權之諸胡族,鑒於以往從未有胡族稱天子者,而諸胡族所建政權,幾乎都在黃河流域,此廣袤地域之主體民族以漢人為主(其時漢人中已吸納頗多其他民族),因此諸胡族在客觀心理上,對命王稱帝,有所心虛.

而佛祖釋迦牟尼(原名喬達瑪.悉達多,「得道」後被視為釋迦族之聖人,梵語「聖人」讀若「牟尼」,遂以釋迦牟尼稱之而不名)係胡族(泛指非華夏或漢人之所有各民族),又主張眾生平等及業報輪迴之說.

如西域胡僧佛圖澄曾對羯族後趙石虎說:「你前生是個大商人,曾在西方佛寺設大會,與會的有六十個羅漢,我是其中之一,當時有一個得道的人說,這個施主(指石虎的前生)後來要在晉地作帝王,現在你果然作了皇帝,這難道不是供佛的好處麼?」[14]

於是胡族命王稱帝有了理論依據,因此諸胡列國時期,胡族君王都極為崇拜佛教. 如氐族前秦苻堅於西元382年,派其氐族大將呂光率兵揚威西域,並囑呂光必需將西域「聖僧」鳩摩羅什「帶回」中土.

呂光果真揚威西域,並將鳩摩羅什帶回中土,但呂光在東返期間,已悉苻堅在西元383年南下討伐東晉時,敗於淝水,部眾離散. 尤其鮮卑族慕容垂率鮮卑之眾數十萬叛離,自行建立後燕政權,未幾前秦形同崩潰.

呂光以所統之八萬精兵,在敦煌自立,國號涼,史稱後涼. 其後羌族後秦滅後涼,得鳩摩羅什,備致禮遇,其崇信佛教,自不待言。

及至拓跋魏統一北方諸胡族政權後,其崇佛情形並未改變,不過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因任用並重用之漢人崔浩係信奉道教,極力鼓吹道教,太武帝由是也崇信道教,從其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共十二年,西元400~451年)可知其為道教信仰.

任何宗教都具有排他性,加上當時佛教寺院中暗藏刀械,由是激怒太武帝,乃有「滅佛」之舉. 中國佛教史上有所謂「三武之禍」,北魏太武帝首開其端(另二武為北周武帝宇文邕及唐武宗李炎或作李瀍).

但當時北魏太武帝薨後(西元452年),其繼位者文成帝拓跋濬(西元452~465年在位)又開始崇佛,尤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西元471~499年在位,因推行全面華化,遂改拓跋氏為元氏,因此也作元宏)遷都洛陽後,崇佛更甚. 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北魏遷都洛陽後所開鑿,其佞佛情況,可以想見.

蓋開鑿洞窟需要龐大的人力、財力,只有政府介入,始有可能. 至於北魏王公大臣乃至一般升斗小民,也都崇信佛教.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至北魏末年,洛陽一地就有佛教寺院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北魏全境有大小佛寺三萬所.

北魏全國出家僧尼總數多達近兩百萬人[15],當時北魏全國人口,據毛估不會超過一千萬[16]. 試想幾乎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出家僧尼,而出家人基本上不事生產,而是靠信徒供養,北魏之衰亡,原因固多,但過多人出家為僧、尼,也是原因之一。

繼北魏而起之東、西魏,其佞佛情況未曾稍減,其後再蛻化為北齊、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西元551~578年在位)有滅佛之舉,但其崩殂後,佛教又興。

至南方之宋、齊、梁、陳之佞佛,其情況也與北朝相似,尤以南朝梁武帝蕭衍(西元502~549年在位)其佞佛程度,可算是空前絕後.

佛教在諸胡列國南北朝時,可說是盛極一時,不過當時來華之西域佛僧,仍是多精通幻術。

《延伸閱讀:神秘薩滿
異鄉遊子
88young77 wrote:
前面推宗喀巴「菩提道...(恕刪)



修行資格

印度論師對於修行資格有不同的見解,並沒有達成共識。有人認為未證果的修行者,只要對上師有足夠的虔信心,也可以進行雙身法。但是其他論師普遍認為,必須要通過四加行或證阿羅漢果的聖人才有資格進行雙修。


在阿底峽尊者到達西藏之前,西藏密宗對於修行雙身法的規範並不嚴謹,出家僧侶也可以進行雙身法,但是阿底峽尊者對此非常不同意。他認為,出家眾應該遵行戒律、嚴守梵行,若修行雙身法,將會破壞戒律,使佛教沒落,釋迦文佛的教法斷絕,因此出家僧侶不應該接受無上瑜伽第二灌頂以及第三灌頂,不得修行雙身法。

故可知阿底峽認為,出家眾不可修行雙身法,但是阿底峽尊者的主張尚未普及全藏,但許多寺廟在借鑒阿底峽尊者的說教之後,開始對雙身法進行許多規範。

到了尊奉阿底峽尊者的宗喀巴大師,就直接禁止此般作為。

宗喀巴補充了阿底峽的想法,宗喀巴列出了修習雙身法的條件,認為一定要修完下三部密法事續、行續、瑜伽續,完成生起次第,得到無上瑜伽上師的傳承與灌頂,進入圓滿次第修行,之後才可進行雙身法(事業手印),但是比丘有清規的限制,最好只修行智慧手印,不要進行事業手印,就是連滿足這些條件的大修行者,為了清淨梵行,也不適合進行事業手印。

宗喀巴嚴禁格魯派僧徒修習此祕法,成為西藏密宗指導方針,格魯派統治全藏後,藏傳佛教各派都禁止此種作為。

在藏傳佛教中,包括噶舉派與格魯派所傳承的那洛六法、薩迦派傳承的道果、薩迦派與格魯派傳承的時輪金剛乘以及寧瑪派傳承的阿努瑜伽中,都有雙身法的傳統。

無上瑜伽部認為這是極秘密且危險的教法,只能傳授給極少數具備高度智慧與證果的人,因為只要生起了一點點欲心,就相當於犯了邪淫,一般僧侶不許修習,否則可能要墮入金剛地獄。

密續裡說,要能夠修行雙身法的前提,是擁有堅固的三摩地,最低限度是能夠以眼睛注視樹上的果子時,可以用意志力讓果子落下來;而且可以用意志力,讓掉落在地面的果子又重新長回到樹上,具備這樣的定力之外還須具備菩提心及親證空性才能修密法。

此外,根據阿底峽尊者的傳承,依戒律,出家眾不可以接受灌頂,修行雙身法,在家人很少能真正接受到並且修雙運,在台灣有多宗騙子假借密宗之名騙財騙色的事件。

自從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定戒以來,今日藏傳佛教的所有派別,認為這違反了佛教戒律離慾修行的宗旨,不允許進行這種修法。
異鄉遊子365 wrote:
今天恰巧看到一篇與佛...(恕刪)

西藏生死書 是 「蓮花生大士」 是原著

密宗 修行方法 是真實修,不離欲修煉,難度超高,很容易下地獄,非常非常少人能成

是博士班的

其他上一樓有寫了
密法在佛法裡面是高級班,不是一般人能修的,能修最低限度資格須具備堅固的三摩地,最低限度是能夠以眼睛注視樹上的果子時,可以用意志力讓果子落下來;而且可以用意志力,讓掉落在地面的果子又重新長回到樹上,具備這樣的定力之外還須具備菩提心及親證空性才能修密法。

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修習密法將墮金剛地獄。


也有認為最低須具備初住菩薩的位階才可修習,也就是說已經證得法身,超越十法界,有這樣的境界才有資格,

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放下事事無礙的境界,才有這個能力,還有煩惱習氣沒有放下,一修習就墮地獄。


密宗只有實報莊嚴土跟阿鼻地獄,上不去就墮下來了。對於密宗是非常尊重,但不敢學!

真有煩惱習氣,吃肉就真有貪心,覺得很好吃,這就墮落。
真有功夫的人,吃那個跟沒吃一樣,他能夠吃肉,你盛一大碗狗糞給他吃,他照樣吃。

他沒有分別,這才是真正的。如果肉吃得很香,擺一碗大糞給他,他就不敢吃了,這就是假的。

高僧傳裡面也有記載,有個和尚吃肉喝酒,也應酬,這個弟子們不服,也想有樣學樣,照著吃肉喝酒,
這個和尚對弟子們說:想學我可以,明天跟我一起去吃肉,隔天和尚帶弟子們到一處墓地,挖開墳墓,當場吃死人的屍體,吃的津津有味,弟子們都呆住了,和尚說:想吃肉可以,你可以像我這樣,就可以吃肉。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