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驚訝一堆人還在崇尚填鴨教育,功課越多越好,從小不可以輸在起跑點這類的想法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裡著重的,很多是以後會被淘汰跟取代的東西
往後人類成功的關鍵,應該是靈活的想法,嶄新的概念,確實的執行力,整合資訊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電腦,計算機,或網路就能找到的"知識"
就我遇到的經驗,現在一些重視教育的父母,也注意到要培養小孩的"創造力"
但有些還是搞不清楚狀況,趕快把小孩送去學藝術,看到創造力就只能聯想到美術
其實所謂的創造力,在各個學科,或者生活中各種層面都能被體現
不管學科成績或先天智力怎麽樣,會動腦筋的人,辦事有效率的人,就是比較容易成功
我沒有認為外國的教育就很完美,事實上美國很多公立學校因為學區素質的關係,程度很差
問題是差的方面我們就不用去研究了,本來就應該看人家好的地方來學習
我覺得美國人很重視培養小孩的表達能力,跟獨立辦事的能力,這方面很好
我小孩國小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就出題,要他們自己研發產品,在班上發表,推銷,跟販賣
我女兒做了幾個手縫娃娃,推銷說還會推出系列產品可以讓人收集(收集型的產品是很棒的商業概念)
我很喜歡這種課程,小小實業家的概念,很實用
微弱 wrote:
看了"小一功課太多可以檢舉老師嗎"那一版,感觸很深
很驚訝一堆人還在崇尚填鴨教育,功課越多越好,從小不可以輸在起跑點這類的想法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裡著重的,很多是以後會被淘汰跟取代的東西
往後人類成功的關鍵,應該是靈活的想法,嶄新的概念,確實的執行力,整合資訊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電腦,計算機,或網路就能找到的"知識"
就我遇到的經驗,現在一些重視教育的父母,也注意到要培養小孩的"創造力"
但有些還是搞不清楚狀況,趕快把小孩送去學藝術,看到創造力就只能聯想到美術
其實所謂的創造力,在各個學科,或者生活中各種層面都能被體現
不管學科成績或先天智力怎麽樣,會動腦筋的人,辦事有效率的人,就是比較容易成功
我沒有認為外國的教育就很完美,事實上美國很多公立學校因為學區素質的關係,程度很差
問題是差的方面我們就不用去研究了,本來就應該看人家好的地方來學習
我覺得美國人很重視培養小孩的表達能力,跟獨立辦事的能力,這方面很好
我小孩國小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就出題,要他們自己研發產品,在班上發表,推銷,跟販賣
我女兒做了幾個手縫娃娃,推銷說還會推出系列產品可以讓人收集(收集型的產品是很棒的商業概念)
我很喜歡這種課程,小小實業家的概念,很實用
謝謝您的回覆,在下認同您的看法。
要學好的,而不是去比爛,來自我感覺良好。
美國教育界競爭之激烈,真的不是台灣家長可以想像的。當年還住在加州的時候,附近的好高中每年約有3個學生會自殺,大多是因為成績因素而選擇自殺。 重點在於,附近居民曾經建議要自殺請不要臥軌,會造成別人通勤的困擾。

我以前唸博班的時候,同實驗室的一位學生就讀到瘋掉,他當年面臨的壓力,不是台灣博班學生可以想像的。 他早上瘋掉,被警衛架出去之後,下午實驗計畫就被其他博後分光了,而之後發表在Nature的文章,也沒他的名字。


我不贅述台灣博班的問題,因為差異性太大,而對於未來的準備也有所落差。
===
至於美國教育體制...我先前常常提到的,太多台灣人一直誤解美國的教育體制。很多台灣家長與學生,認為美國是學習的天堂,認為學生在美國可以學習的很快樂。 當年教改的人,自己對於美國的教育也是一知半解,而回來台灣之後,更是掩飾了一半的真相,只說出好的另一面。一如前一陣子,某位校長提出「美國的教授可以開公司」一樣,都只說出一半的事實,而掩飾了另外更重要的一半。
首先,美國所謂的「快樂」教育,在台灣也是存在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家長,絕對不敢讓孩子參加。因為在八年級,也就是台灣國二之前,美國教育採取的就是「放牛吃草」... 正所謂的「放牛班」,試問,多少家長敢讓孩子去上放牛班?

此外,台灣家長對於「快樂學習」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沒有壓力的自由快樂學習」。 但是對於「要為你的選擇負責」這方面,卻並沒有太深入的認知。 因為台灣本身對於「責任」的認知,一直都處於很模糊的狀態。
在美國要不要唸書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上學也是你自己的事情,學校老師沒有義務與責任要求學生來上學唸書。
但是在台灣,老師除了要而提面命之外,居然連上課的時間與內容,還要盡力配合學生的「活動」。 小至「學校啦啦隊要練習」「等等土風舞社團要練舞」「等一下要合唱」,大至「我要去參加學運」,都可以要求老師提早下課/調課/補課,甚至移動「期中考或期末考」的時間。 這才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這是學生自己的選擇,所以要對這些選擇負起責任,而不是任意的要求學校一定要配合...
也因如此,台灣學生就算在大學時代,也無法親身體驗「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所以一旦大學畢業出社會,直接面臨各式各樣的社會現實壓力,才會很容易地出現不適應症狀,所謂產生「草莓族」一詞的原因。
台灣的成長環境也非常有趣。
小朋友在2~5歲的時候,拼命要求小孩要獨立自主。 有空有機會可以到台灣的幼稚園看看,可以觀察到許多家長對於學齡前小孩的要求。 除了要自己刷牙洗臉穿衣服穿鞋子穿襪子,還要獨立自己走路上學,要自己獨立進教室,要自己獨立寫功課...等等。 在家裡面,要自己收玩具,收書包,收書本,還要吃飯不准掉渣在碗外,不准挑食,吃完還要自己收拾,自己洗碗...等等。 但是說真的,這些都是小事,3歲之後的小孩,除了刷牙與單獨上學之外,其餘的事情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但是要做到這些事情,大多數台灣的家長不見得知道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他們只會要求2-5歲小孩要如此獨立,但是鮮少給予足夠的「時間」與「耐性」與「安定」的環境讓小孩培養這些能力。
穿個鞋子超過30秒,就會蹲下去碎碎唸,甚至破口大罵,不然就是拿別人的小孩來比較。 掉個飯粒在地上,媽媽馬上給臉色看。 玩具沒完全收好,可以看到媽媽立刻發火。 有空可以去台灣的公園看看,有些家長可以對一個不到五歲的小孩,在公共場合上發火超過30分鐘,而且還蠻常見的,不算是少見的狀況。 這些家長們可以任由小孩持續「嚎哭」,也要擺臉色給他們看,但是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個正在「嚎哭」的小孩,是學不到任何家長想要教他們的東西,只會讓小孩很有印象的學會「原來不高興就可以這樣發火」而已。
我也常常很好奇,難道這些家長在工作崗位上,通通都是教一次就會? 通通都是講一次,說一次,教一次,做一次,然後就非常熟練,非常上手? 大笑
在幼稚園的小朋友,當他們上學情緒不穩定,做家長的難道就不能提早五分鐘到學校,跟孩子有個良性的道別? 就一定要趕時間,然後把小孩往幼稚園的人行道上一丟,就揚長而去? 每次都用「孩子這樣才會獨立」為藉口,來掩飾自己無法有效的支配時間? 而這樣長大的孩子,其情緒管控的能力,會成什麼樣子? 如同上面那種家長,這種環境長大的小孩,長大後其情緒控管將會成為什麼模樣?
在孩子最需要「耐心」與「愛」的時間,台灣很多家長偏偏要求他們要快快獨立自主。 而最諷刺的是,當孩子最需要學習獨立與自主的時間,也就是高中之後的階段,台灣家長反而拼命的要求孩子「什麼都不要管,讀書就好」「不要住外面,住家裡省錢」「聽爸爸媽媽的,不要想太多」...等等,拼命的讓孩子與外界隔絕,包圍在一個溫室之中,巴不得小孩一輩子就住在家裡,永遠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這真是我完全無法了解的一個狀況...
相對於台灣,美國從幼稚園(k1)到八年級,是「家長」要培育小孩面對各種挑戰的能力。學校只是讓孩子去體會環境,並學習一些基本技能的地方。家長要是在這幾年中不做事,不爭取時間培育小孩,沒有教育小孩如何面對挑戰,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從失敗的情緒中站起來,那等到九年級(台灣國三)開始,當「所有成績」都列入大學入學資格考量的時候,你將會發現很多「同年齡」的小孩,會在不知不覺中,跟你想像的模樣大不相同。 這些曾經是「同學」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把你遠遠甩開了...
更刺激的還在後面,高中四年(9-12年級)的總成績平均,算是申請大學的「叩門磚」。 換言之,高中四年總平均不夠高,沒接近滿分,那一流大學就不用妄想了。
那些喜歡拿「微軟 蓋茲」,「臉書 札克伯格」來當「大學教育不重要」的人,請至少了解一件事,這兩位都是美國哈佛大學的肄業生。若是要拿這兩位來說嘴,請至少自己親自考進哈佛大學再來廢話還不遲。美國哈佛大學要求的四年高中總平均,高達97分以上。 你在高中四年的各類型考試,功課,Project,與體能成績,都要保持在97以上。 這只是「申請資格」而已,還不包含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經歷。這是如影隨行的四年壓力,「任何考試都不能失誤」的學習過程。只要一個考試失常,你跟哈佛的距離就會增加一大段。然後在這段期間,學生還要找時間出來參與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菁英高中的學生,最後會走上絕路的原因。這在台灣應該會造成各式各樣的轟動,校長也要出來叩頭道歉... 但是在美國,當年那位出來抗議的家長,連校長都見不到面,只收到一句話:「Your child shouldn't even be here」。 翻譯成中文,就是「你的小孩根本不應該來這裡的」。 言下之意,你連自己小孩都不了解,怎麼可以怪學校? 此外,學校還有好幾百個學生活得好好的,你的孩子選擇走上絕路,跟學校的大方針並沒有任何關係。
試想台灣的高中的課業要是壓死一個學生,多少人要失去工作?



我以前一個學生考進哈佛大學,其他的成績與資格就不贅述,光是她的睡眠時間,一天只有4個小時左右,持續四年。 雖然如此,她是很快樂,也很樂觀... 她的母親為了兩個孩子,辭掉「一刀流」的高收入婦產科醫生工作,在家裡親自帶兩個小孩成長,開車帶她們到處學習。 所謂「一刀流」,就是剖腹生產,而這一刀,會讓產婦多付一萬美金。 有機會可以自己去問問看,「一刀流」的婦產科醫師有多賺。這些都是孩子與家長一起面對的挑戰與犧牲,才能讓孩子一路衝到哈佛大學。 這跟台灣家長認知的「快樂學習進名校」,中間有一段有非常大的差距。
話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現下多少家長願意放棄一刀流的高收入,願意洗手作羹湯,培育自己的小孩?
美國開放競爭,而且鼓舞競爭,並在期間培養該有的風度。而一個人能不能爬上去,端看能不能在無數的殘酷淘汰戰中生存。這不見得是台灣家長能夠面對的事實。
===
在美國要進入名校,在某些程度上來說,除了學生自己四年都要相當用功努力之外,很多時候是需要全家總動員的。
從最基本的「Soccer Mom」,就是足球媽媽,意指媽媽必須在孩子國高中下課後,載著孩子到處跑,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 從球類運動,例如足球棒球籃球橄欖球,到各式各樣的課業相關課程,例如數學與外國語言,到後期的「辯論校隊比賽」「學生政府開會」「州級或是國家級的科學展覽比賽」...等等。
進階版就要靠父母本身工作與朋友圈的關係,讓孩子在國高中就能進入一般人比較不容易進入的地方做事情。 很多醫生的孩子就能進入醫院跟從醫師做義工,教授與科技業的孩子就進入實驗室裡做實驗...等等。 然而,這種做法與台灣目前的風氣是非常不同的,在台灣這會被當負面新聞大肆報導與攻擊。
無論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很多科技單位也會在暑假的時候,開放各式各樣的「義工」缺額,給予高中生機會參與高階科技的研發。 讓他們在第一時間有機會參與各種高階科技的應用與發展,進而埋下他們大學選系的種子。 雖然名為「義工」,也是有很高的要求,數理成績不能太差,而且不能遲到早退,而且這些名額是當作「工作」來進行,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從高中開始要了解「在工作場合的責任」,並慢慢去體會與瞭解如何應對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 在這段時間內,這些高科技單位會花時間與精神來教育這些年輕學子,也會藉由這個機會,篩選他們認同有未來性的學生,甚至到後期還可以出現「給予部分或全額大學獎學金」的狀況。 這不是當作夏令營一樣,來混一下,晃一下,就可以交差的,不認真的學生,也是有可能會被趕出去的...
我在高中時代,就參加過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 Project。 雖然大學之後並不是走這一行的,但是當年第一眼看到的印象,仍然深深的刻畫在心中。 但是當年跟我一起去的同學,他終其一生就是物理學家/工程師。 而我們當時跟了整個暑假的工程師,後來也成為一生的朋友與導師。 我們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知道要「計畫自己的履歷表」,要如何「經營我們的履歷表」,這也是台灣高中生以上的學生最缺乏的技能之一。 每個寒暑假,我們會自己找事情計劃,讓自己在申請大學的時候,能夠得到更多的優勢來擠入自己想去的大學。 學生會從中學到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包裝自己,如何計畫自己的未來,進而執行自己的想法。
話說,當年經歷最誇張的一位同學,他家人把他送到非洲當醫療團的義工... 回來之後,整個人變得穩重許多,正所謂的脫胎換骨,令人訝異不已。
而大家可以自省,多少家長願意在孩子身上如此投資? 在台灣,母乳哺育都可以受到阻饒,因為很多新手媽媽居然會認為「產後恢復身材」這件事,遠比孩子的健康與教育更重要...

所以台灣的教育與道德崩落,要怪誰? 當一個家庭對於自己的孩子的養育都可以找出各種方式來逃避與偷懶,價值的崩落只是剛好而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