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hud wrote:
告訴你孫中山的畫像從來沒有掛上過天安門城樓,不但在共和國時期沒有,在民國時間也沒有。(恕刪)
民國有掛過啊
1928年蔣介石北伐勝利后,孫中山像就被掛到天安門城樓上了。當時在畫像兩旁,還有孫中山的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直到1949年,才改掛毛澤東像
至於為什麼孫中山在共產黨的地位也這麼高
毛澤東說過「現代中國人,我們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這句話確定了孫中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或者說共產黨的創建是因為追隨孫先生的遺志才出現的
只是用的方式方法不同
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振興中華
hittaku0413 wrote:
我唸書的時候,教科書...(恕刪)
hittaku0413兄
中國局部戰事不斷的打敗戰是事實,但「以空間換取時間」也是事實,不是藉口。
因為中方知道自己在軍備上與訓練上的劣勢,如果在平原上與日軍硬幹是毫無勝算的。
但同時中方也知道日方在資源與人力的劣勢,打消耗戰、持久戰對日方極度不利。
而中方在國家結構上的落後,諷刺的恰好成為持久戰的優勢。
中國當時類中古世紀的社會環境,在極度缺乏物資、管理的環境下也能運作、存活,此反而讓中國比較能撐過持久戰、消耗戰時物資極度缺乏的環境。
所以中方的軍事家早就擬定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大戰略。
死撐活撐,就是要賭日方會資源不足,從而讓日方與西方人利益衝突,國際干涉,改變形勢。
(這也是當時中方唯一的方法了)
戰前中方大軍事家蔣百里即已規劃出此戰略:
蔣百里在《國防論》和其他著作中闡述的規劃有三:
一、中國對日不懼鯨吞,乃怕蠶食,故要主動地實施全面抗戰,讓日方無暇消化佔領區,無法利用佔領的地區提高戰力;
二,主動出擊上海日軍,迫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南北路線」改為沿長江而上的「東西路線」,從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與湖沼地利,抵消日軍兵器訓練方面的優勢;
三,以空間換時間,行持久戰,通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具體做法為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棱線,即湖南、四川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
蔣百里雖然在1938年早逝,但中日的戰爭發展,恰恰按照他的預料進行。
他在逝世前不久發表的文章中,更擲地有聲地提出了中國對日戰略的指導方針—— “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此段節錄自華夏經緯網)
蔣介石雖然與蔣百里不甚對盤,但對日作戰的大戰略,卻也的確完全依照蔣百里的規劃進行。
且「以空間換取時間」與「外力干涉、打世界大戰」之觀點,在戰前1935年8月21日蔣介石的日記中、與蔣介石文章「敵乎?友乎?」中均有記載。
事實上,中方也的確依此大戰略獲得最後的勝利。
所以,當時中國軍事弱,是事實。但中國利用堅持與正確的戰略贏得最後的勝利,也是事實。
cisco966266 wrote:
你這個說的有些胡扯
啥時候拿槍逼著沒拿武器老百姓人海戰術?
當時哪裡有報道了,即使敵對的美國也沒有如此宣傳
我家就是東北的,小時候有不少老人都當過志願軍(其中也有國軍投降的)
如果說叛亂團體,北洋政府可是當時的合法政府,五色旗是正統
聯合國席位,不是哪個政權的,而是中國的,是生活在這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人民的
舉個例子,蘇聯也是創始國,但俄羅斯現在就是5大常任理事國。...(恕刪)
你是只讀你們的教科書,以下你google網上都查得到資料.
在1930年代中華民國國軍勦共開始,共產黨軍打輸落跑就是長征,到一個莊子是年輕人全押走,
村子糧食,值錢的全刮跑,只留下老的小的.
後來編入國軍第八路軍,抗戰勝利只過一年就開始造反,這時可是編制在國軍第八路軍,
老百姓原想打日本鬼子打了八年,國軍開始復員解散部隊,想說要開始過過好日子,
結果是共產黨起來造反,走到那搶到那,這就冠上了土八路,土就是土匪.
這一造反是不得了,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老百姓一聽土八路打到那了,還不趕快跑,
往那跑,當然往縣城有軍隊的地方跑,這一下換國軍傷腦筋又要保護縣城還要照顧百姓,
縣城軍隊人少的趕緊撤退,帶著老百姓跑速度慢,還有不挨打的.
有的縣城沒地方跑關門不打,土八路到就圍城,一律不准進出,圍到城內沒東西吃還不放,
城內餓到煮竹子根吃,這能飽可沒營養還刮胃,忘記是那縣城一死就30萬.
一直到佔領全大陸,接著韓戰就開始,民兵太多都沒武器,就調去打韓戰,
一句衝鋒就往美軍衝,美國人那打過這種仗,黑鴉鴉一大片往自己這頭跑,
機槍就全部掃射打到槍管都紅了,一仗一死就十來萬,那年代又沒身分證,
文盲的比讀書的多,誰是誰那搞得清楚,遺書也沒有.
北洋政府是當時的合法政府,袁大頭當總統不過癮還想當皇帝,下台.
聯合國席位是中國的,中華民國是創始會員國,194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沒誕生.
RICE 1502 wrote:
你是只讀你們的教科書...(恕刪)
版本差異是很大的
已經說不清楚了
不過應該總體來說
是國民黨當時代表了商界資本界的利益多一些
而共產黨當時代表了農民工人的利益多一些
那麼經過常年戰亂,中國一片蕭條
從事商業和資本運作的人占的比例相對小很多
而農民和工人,包括很多難民的比例太大
而共產的理念,卻是人人均富平等
正好契合了當時大部分已經一窮二白的低層民眾的訴求
才導致了最終的結果,國民政府兵敗如山倒
為什麼老毛打內戰的戰略是農村包圍城市
就是看準了這一時機
而老蔣顯然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威脅是致命的,沒有相應的應對措施
而且通貨膨脹還加速加劇,有權有勢的各自斂財,貪腐嚴重
為了打擊共產黨向城市滲透,推行戒嚴白色恐怖
一個人前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就消失了都不敢出聲
搞的人心惶惶
經濟一塌糊塗等等
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
而老毛農村就沒那麼複雜,實行的是共產制的平均分配,加上本來就都是一窮二白,又都沒什麼文化,沒什麼心機的樸實農民工人,肯吃苦,肯拚命
最終結果就是這樣了
事實上當時超過70%的國軍都是投降的
因為當時國軍的軍餉,真的貶值太快了,法幣不值錢啊
到最後,十幾捆鈔票,連一盒火柴都買不到,這還怎麼打啊
換了誰都不會拚命了
---------------------
在內戰前
大家都應該學過《雙十協定》
《雙十協定》即《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國民黨政府代表在重慶舉行談判,經過43天的談判,于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該會談紀要列入關於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人民自由、黨派合法化、特務機關、釋放政治犯、地方自治、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奸偽、受降等12個問題。這12個問題中僅少數幾條達成協議,在軍隊、解放區政權兩個根本問題上沒有達成協議。
後來不管撕毀的責任方在誰
從利益上來說,應該是共產黨佔了這份協議的便宜
而根據最新的解秘資料表明,實際上當時主要是迫於蘇聯的壓力。當時共黨領導集體包括毛本人都認為去重慶不妥,但是蘇聯當時事實上和蔣介石政府關係更密切(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解放戰爭後期),為了能得到在東北的特權,維護雅爾塔體系所得到的利益,蘇聯政府一直希望中國的局勢能以蔣為主導,而且斯大林一直對毛領導下的中共存有偏見,認為他們只是一群農民起義者,不是真正的無產階級領導的共產黨,所以斯大林一直害怕毛破壞了中國當時的政治格局,數次發電要求毛從大局出發,赴重慶參加談判,不要充當和平破壞者。當然這裡面也有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門對蘇聯施加的影響。最後再蘇共的一再壓力下,再通過的形勢的分析,毛才決定去重慶
那麼自從1945年10月10日之後
大家就好像又形同陌路
各干各的
似乎都在備戰布局
做著消滅對方的準備
最終就是在1946年6月下旬,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兩省)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從實力來說
當時的國民政府應該是處於劣勢的
而老蔣當時太自信了
想著前第一,第二次國共內戰,都佔了上風
第三次國共內戰,應該也不是問題
但第三次的時局已經完全不同了
歸根到底,整體的局勢戰略面,不夠毛澤東看的清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