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曹操花三十年才統一北方, 劉邦花七年就統一中國, 劉邦比曹操厲害很多嗎?

曹操 說過 荀彧 吾之子房也

可想像如果還在打天下的時候

張良跟劉邦反目
諸葛亮跟劉備反目
劉伯溫跟朱元璋反目

天下還打得動嗎?

kantinger wrote:
曹操 說過 荀彧 吾...(恕刪)


朱元璋比較狠把小明王淹死
本來就是一場戲,咱們繼續看下去。
kantinger wrote:
為何曹操一輩子在加上曹丕也統一不了中國呢?


曹操一輩子大部份的決策都相當正確,
加上一堆豬一樣的對手(運氣好?),
才讓他統一了華北.

但是太早南征加上種種因素,
導致赤壁的敗北.

而赤壁一戰後,
曹操實力損失過大,
而劉備與孫權都趁機坐大,
他短期內再也無法輕易以兵力壓倒這兩個對手.

而曹操又老了.
來不及等到情勢有變就升天了.

而曹丕無法統一純粹是因為他是呆子罷了.
當劉備的復仇大軍出發時.
他輕易的答應了孫權的稱臣要求.
而這不過是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的策略.

如果那時曹操還活著,
此時恐怕早已點起十幾萬大軍,
跟劉備一起打孫權了.
他不會放棄這個天賜良機的.


朱元璋會成功有道理
北伐前就做
否則如果統一中國不就要篡小明王的位?

項羽跟曹操一個有楚義帝一個有漢獻帝
都處理得不怎樣
袁紹有缺點
但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跟兵多將廣
文武半邊天也厲害的很
打得贏不容易
如果不出曹操
有哪個打得過的嗎?

打仗對曹丕不有利
打得越多司馬就越大
曹跟夏侯就越不怎樣
篡位最主要的
就兵權上會出問題
天下不打來的後面如何用兵呢?
秦朝要統一天下
早不搞晚不搞
長平之戰後才把周朝王室做掉

之前張儀勸過秦王也不肯反聽司馬錯的
緩稱王的對嗎?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臣請論其故
周,天下之宗室也
齊,韓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並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
不如伐蜀完王從錯計

kantinger wrote:
袁紹有缺點
但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跟兵多將廣
文武半邊天也厲害的很
打得贏不容易
如果不出曹操
有哪個打得過的嗎?

當時袁紹的兵力, 地盤,
應該都是軍閥中的第一名.
可惜就是袁紹的智力可能真的不高,
沒聽從 田豐 及 沮授的 策略.
否則戰敗的可能八成是曹操.

kantinger wrote:
打仗對曹丕不有利
打得越多司馬就越大
曹跟夏侯就越不怎樣
篡位最主要的
就兵權上會出問題
天下不打來的後面如何用兵呢?


若曹丕興兵兩面夾攻孫權,
近而統一天下,
可能就沒後來司馬竄位的事了.

因為雖然曹丕寵信司馬懿,
但司馬懿只是個文官.

要到曹睿時他立下許多戰功後,
才樹立起威信,
與擁有可跟曹爽對立的力量.

就有如許劭對曹操的評語是:治世能臣,亂世奸雄.
天下太平時,
司馬懿大概也只是個能臣吧.

不過司馬奪權成功,
也只能說他運氣好,
遇到像袁紹一樣的政敵 曹爽.
換成是曹真,
可能就...


的確

司馬的兵權看來還要再晚一些

但赤壁之後魏蜀吳都認清吞不下對方
要改拼內政
都節制軍權

魏篡位有擁漢派的問題
很多叛變都魏公之後開始的

蜀有荊州外來跟益州本土派的問題

其中吳的矛盾最小也撐到最後
劉備胡搞打東吳曹丕就不會
去打勝算未必可能還加速放大矛盾
曹操以寡擊眾、以少勝多艱辛才滅了袁紹統一北方之後
要攻打荊州的同年,荊州牧劉表病逝
造成荊州內部分成主戰跟投降派
投降派的最後成功說服劉琮直接把荊州送給曹操
曹操想都沒想過會,沒用一兵一卒就得到荊州這塊大餅
之前還在鄴城挖湖訓練水軍,將來攻打荊州、江東時想必有一番惡戰
突然得到劉琮白白送的荊州軍、水師、文臣武將~等
但曹操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還沒站穩荊州,安撫人心、經營治理
同年就急著發動赤壁之戰打孫權,沒想到被周渝打個大敗逃回北方...
如果當時有聽賈詡的建議,先立足站穩荊州,暫停攻打江東的計畫...
把荊州水軍徹底收編、整頓、訓練,而不是全盤將由降降蔡瑁、張允二人
到時江東內部自然分為降、戰兩派,自亂陣腳,甚至選擇投降也不一定
可惜曹操頭腦發熱,風春得意...誰的話都聽不進去(郭嘉在世也沒用!)
假使站穩荊州先治理個幾年,人心歸順,就算赤壁之役大敗
也不會輸到只剩襄陽、南郡...連重整旗鼓的機會都沒有><"
讓劉備的千人老弱殘兵收整荊州軍變成數萬人
甚至之後關羽北伐,差點嚇到遷都

只能說下錯棋整盤錯步步錯啊~~


曹操掛掉的時候身分還是「漢」魏王,折騰了一輩子還沒有魏獨制憲,太失敗了。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