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戰鬥機和飛彈誰會飛的比較快?那要怎麼擺脫鎖定

喔 電影中 有一點要注意的
電影開頭時,有架直升機接近,他們的確是開F/A-18D去攔截,可是還沒彈射出去,就辨認出來是友方直升機。
但是進行偵察任務時,他們開的是新掛RCL的F/A-18F去偵查,剛好衰一點,被打下來
雙子貓 wrote:

其實你應該先看完我...(恕刪)



雙子貓 wrote:
如果飛彈是反著掛,釋放後因為只剩下慣性往後跑(以飛彈的角度來看),空氣阻力會讓它減速,慢慢遠離飛機,點燃後燃器後就會開始往前飛(這是以飛彈的角度來看,相對於飛機是往後),遲早會加速到兩馬赫)

大大所言的只剩下慣性往前跑.這個也是很大的速度耶
假設飛機飛到一馬赫速度放開飛彈
基本上飛彈本身也有一馬赫速度的慣性往前跑
大大想只靠空氣阻力讓它變慢
這時候需要飛多少距離呢!!
那時候敵機早已不見了吧


空氣阻力會讓它減速,慢慢遠離飛機

若飛機繼續以一馬赫速度前進.假設飛彈只剩下0.7馬赫的慣性速度
(這只是假設.要單純只用空氣阻力讓飛彈降低0.3馬赫的速度.距離會拉很長很長)

這時候等於飛機會以0.3馬赫的速度遠離飛彈


點燃後燃器後就會開始往前飛(這是以飛彈的角度來看,相對於飛機是往後)

那對地面來看呢??
實際上
以地面的角度看.飛彈還是往前飛
除非飛彈加速到速度超過0.7馬赫
在地面的人才會看到飛彈往後飛


剛釋放的時候確實還在往前跑(地面觀察者的觀點),可是實際上卻是遠離飛機,而且會慢慢減速。如果飛彈死不點火,地面觀察者最後還是會看到飛彈變成自由落體往下掉,不再是一兩馬赫往前衝,所以我後面才會用手帕的例子來說明。

飛彈不點火.等於只有飛機的速度
它有一個向前的力量.以及向下的地心引力
所以地面上的人看到的是飛彈呈拋物線下降

若飛機以一馬赫的速度往前飛行
再用一馬赫的速度往後射出飛彈
才會讓地面上的人看到飛彈呈現自由落體掉下來

至於您後面說若飛機釋放飛彈後才點火
因為會有對不準目標.亂亂飛的情形

若如您說無法像這樣 飛彈離開機體才點火的情形
那表示飛彈往後發射的速度一定要先大於飛機的速度(前面用一馬赫作例子)
飛彈才有辦法往後飛打敵機

不然就會像日本人實驗影片中的球一樣
射出後就掉在原地
而車上的人則是感覺球以100公里/h的速度遠離他們
(因為車子的速度是100公里/h)


kanebo998 wrote:
我看過一個真實影片
中東地區應該是伊拉克或阿富汗 上空有一架客機
回教激進份子在地上拿肩射式應該是刺針飛彈 很輕鬆就把它給擊落....
目擊這種瞬間數百條生命消失的影片 真的很震撼


可能剛好那架飛機剛起飛或是要降落了,飛的比較低
要不然應該目測看都看不到,更別說瞄準了

如果是一架大型客機在可以清楚目視的範圍
那要用刺針飛彈擊中它,you will not miss it
(只要按照說明書或是使用手冊正確操作)
你是不會錯過它的(除非你是瞄準空軍一號)
JOE wrote:
可能剛好那架飛機剛起...(恕刪)


我記得應該是打一架DHL的貨機
(後來好像迫降成功)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lds0718 wrote:
看一下這個影片大概就...(恕刪)


我想看了這影片才能了解後射是可行的吧?先撇開氣動學不說,低速情況下等速運動的相對性
明顯的成立阿...

看看那個隨車鏡頭的視角,再想像您是那位發球員,此時有另外一台車也以時速一百公里緊咬
不放...難道您覺得你的球打不中那台車嗎?對您與尾隨的車來說,那顆棒球都是貨真價實的時
速一百公里阿!!這與地面觀察者的座標系無關阿...我想氣動學才是後射飛彈發展不易的原因吧..
有些人認為飛機比導彈靈活是錯誤的。

首先,可控制面。戰鬥機的控制面包括垂直,水準尾翼和機翼的副翼。有些型號有前面的三角翼像歐洲颱風、陣風和大陸的J10。通過這些4-5個控制面,飛機可以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但相比一般空對空飛彈多達12-18個控制面來說是有限的。有些飛彈甚至有先進的360度向量噴口發動機。能完成一些如瞬間轉彎等飛機完成不了的動作。靈活性是非常高的。美國的F22的發動機尾噴口也是向量的,但只是在上下有限的角度裡動作。

其次,飛機的超載至多8-9G,再高會解體飛行員也受不了。一般空空飛彈的超載達到20G甚至跟多,高超載意味著它能瞬間急速轉彎,拉高等等。

還有就是速度,大多數3-4代戰鬥機最高速度都在2馬赫左右,還要打開加推力才行。在滿掛下是很難達到高速的(重且阻力大)。加推力又會造成燃料消耗過快,紅外信號特徵更強的問題(方便紅外飛彈的跟蹤)。 飛彈一般用火箭發動機飛行速度大多4馬赫以上,賦予了能追上飛機的能力。

所以說,講靈活性飛彈還是占優的。尤其是近距離的格鬥導彈,更加小巧更加靈活。

講到戰鬥機為什麼被鎖定後要通過拉高擺脫也是由原因的。

早期的空對空飛彈都是紅外線/熱感應制導且技術落後,飛彈只能通過追尾攻擊,迎頭攻擊的成功率很小(飛機發動機噴口在後面)。飛機被跟蹤後通過拉高迎向太陽,紅外飛彈就不能正確辨認太陽的熱源還是飛機發動機的熱源。導熱彈也是根據這原理後來發明的。還有就是再先進的紅外導彈都有攻擊角度限制,超出這個角度導彈就很難鎖定了。所以,被鎖定拉高時首選。
拋撒鋁片是對付雷達制導的飛彈的,鋁片雲會形成雜亂的雷達反射波迷惑飛彈。

目前空對空飛彈大致就是兩種:紅外制導(通常是透明的圓頭如響尾蛇系列)雷達制導(尖頭如AIM120)。 紅外飛彈通常都是近距離格鬥、射程10千米左右,有優秀的機動能力。雷達飛彈都是中遠端(60千米以上的)需要很好的高速度。攻擊方式也有很多:直接撞擊,近距離爆炸,拋撒子彈雲等等。

雷達飛彈也是有劣勢的,在發射前和遠距離上它是需要載機的雷達一直照射目標它才能跟蹤鎖定。接近後它才打開自己的雷達,或者根本不打開完全接受載機或預警機的信號。

以上就是小弟現有的知識了,錯誤的地方希望前輩指正。
hello, thanks,bye
uwuw wrote:
講到戰鬥機為什麼被鎖定後要通過拉高擺脫也是由原因的。

早期的空對空飛彈都是紅外線/熱感應制導且技術落後,飛彈只能通過追尾攻擊,迎頭攻擊的成功率很小(飛機發動機噴口在後面)。飛機被跟蹤後通過拉高迎向太陽,紅外飛彈就不能正確辨認太陽的熱源還是飛機發動機的熱源。

太多了,在此就僅這一條最大條的來講~
飛彈防禦需要速度,需要能量,沒有足夠的速度就無法有足夠的G力及移動率,沒有足夠的G力及移動率就無法避開飛彈的平衡導向圈(飛彈視野),當然時機及G力是可以算出來的,而飛機為了立即獲得所要的能量,除了產生熱源最小的軍用推力外,就是向下做 slice turn 而非向上做 loop 或是 pitch back,那樣只會減速,只會減小 G 力,只會降低移動率,只會死得更快,雖說太陽是一個很好的熱源誘餌,但是為了將本身帶向太陽的角度所花掉的能量,(而且你還只是經過,而不能一直待在那個角度),與立即向下做個標準的飛彈防禦,您說~那個來得實際~
部落格:http://novafly.idv.tw
我記得前幾年NASA做出一台9.5馬赫的飛機 ,看以後能不能改成無人戰鬥機
大家好阿
開心就好 wrote:
我記得前幾年NASA...(恕刪)

好萊塢早就已經為美國海軍造出一架可以參與實戰的無人戰機了,
還會上網去抓歌下來聽............
rexforce wrote:
我想氣動學才是後射飛彈發展不易的原因吧..


主要是現在講的是視距外作戰等被別人咬到後面。要發射飛彈都太慢了。
還不如用紅外線光電鏡頭幫忙做自動機槍瞄準或改用aim-9X 的目視瞄準就可以。

飛彈除了彈體與控制系統。
幾個關鍵零件尋標器可能是最重要的關鍵還有軟體。
雷達或控制員可選擇不同的目標使用不同的攻擊模式。讓引爆器產生不同的破壞效果。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