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nyshiny wrote:
而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是用最激烈的方法消滅方言,例如在學校講方言要罰錢,掛狗牌,逼迫你只會講國語...(恕刪)
我國小時,是屬於那種順從的乖小孩,沒被罰過錢(不覺得驕傲)。但同學就慘了,我記得當時一次是罰10元,民國70年左右。當時的十元...可以買一碗小碗陽春麵了,等於如今的四十元。現在想起來,就覺得誇張。
至於有這個字,是確定的。相對於問句,如:你有用過htc嗎?回答:我有用過了 或 我曾經用過 甚至是 我曾經有用過。有這個字的存在,剛好對應到美語的have。至於來源,若非我前言所指的教科書,就很有可能是來自台語。你咁"有"用過htc?挖有用過啊。轉成國語後,那個有字就出現了,且有畫龍點睛之效。且,有的用法,在中國也已經頗為普遍,就是受台灣腔所影響的吧。另外"給我"這個助動詞,也可能是來自台語,在近代產生的,而影響到中國(我猜的)。好比小學生常會講他給我打...而不會講他打我。他給我的鉛筆弄斷了,而不會講他把我的鉛筆弄斷了。"給"這個詞,在台語出現的頻率極高,雷同於國語的"把"。給他有點後悔、給他有點錯愕...這種說話方式,也是台灣獨有的。
我不明白為何大家頻頻提到蔡康永,他是個GAY阿...而且應該還是零號...所以講話溫柔是天經地義的。或者是中國網友只看這部戲,就順著把它當標準了,或故意拿他過橋,汙衊台男說話柔。至於林志玲,那就更不用提了,他的嗓子在台灣,也是特例中的嗲,根本就不是標準。但我也不認為胡適影響了國語發音,影響作文、語法有可能,但發音者影響甚微。台灣腔是自然演化出來的,如美國腔一般。如果要聽政府規限的標準國語,回想雙十國慶的女學生司儀,或回想我們小時候保密防諜的演講,不就是如今中國的標準正音嗎?語調高昂,字字拖屎連...
steven.yo wrote:
之前有人舉英國腔跟美國腔來解釋這現象
大量運用嘴唇發出各種不同的音調
但是這是須要經過大量時間訓練出來的
英語字字用力,除了子音用力外,母音也要強調清楚,就會有一股把聲音含在喉嚨之感,這是除了聲調外的最大差異。澳洲腔就是介於美語與英語之間,但澳洲古時是屬於盜匪流放之地...英語腔調卻比美國這種菁英階層更加保留原味,所以我認為可能與階級無關。我對於美國腔起源想法則與你所言一致,也認為應該是種族融合下的結果,德國、英國、非洲,與後期歐洲、拉美族群的大量移入,在適應各族群發音便捷下的一種演化。如今美國腔也影響了英國...其實英國也不少人可以講出道地的美國腔。至於網友所說的各州各區腔調的差異,恕我耳濁,沒有概念。或許是沒長期住過美國,我即使聽得出差異,也分不出來自何地。跟中國各地方言一樣...我只認得廣東話,廣東國語。
佩服若干網友的博聞,我與歐洲客戶講話(尤其是法國),大都是透過翻譯。其中德國客戶會主動與我講英語,所以是唯一不用透過翻譯就能順暢溝通的國家。法國客戶是連最基本的英語也會裝成聽不懂,很明顯是故意的。在這種少見、少說、少聽的情況下,還能對所謂各國家腔調南北差異做出區分的,我想只有兩種人吧,一種是語言系學生,另一種是移民。
至於最精確的說法,不太能夠統一,只能推測最合理的說法。語言這種東西在政治的影響下,即使到了研究所,以專文研究、調查之,也難以給出正確的答案。就如同客家人稱泉漳移民為河洛人,外省人以為這是來自客家語福建佬,但客家的河洛兩個字與福佬的發音完全不同,可見是一種穿鑿附會,或故意貶抑台灣族群。其實稱泉漳移民為河洛人來自與客家的文化差異而生,發音為hololan,而非指福(建)佬(fulo),兩者不同,常理即可推知,然偏偏就是有所謂專家學者會張冠李戴混淆之,或故意混淆。
不同地區不同省份都有各自腔調
做為區隔也不見得是個壞事,台灣腔就台灣腔,你也學不來!
在這討論普通話,有顧慮到香港人的感受嗎!?

教父說:不要讓人知道你在想什麼!沒錯~兒子麥口!堅強點別撒嬌!
spstool wrote:
英語字字用力,除了子音用力外,母音也要強調清楚,就會有一股把聲音含在喉嚨之感,這是除了聲調外的最大差異。澳洲腔就是介於美語與英語之間,但澳洲古時是屬於盜匪流放之地...英語腔調卻比美國這種菁英階層更加保留原味,所以我認為可能與階級無關。我對於美國腔起源想法則與你所言一致,也認為應該是種族融合下的結果,德國、英國、非洲,與後期歐洲、拉美族群的大量移入,在適應各族群發音便捷下的一種演化。如今美國腔也影響了英國...其實英國也不少人可以講出道地的美國腔...(恕刪)
根據Wikipedia的說法,美國口音(尤其中西部和北部)其實比較接近十七世紀的英語,某些鄉下地區口音類似伊麗莎白一世時的口音。是英國本土自己的口音在後來發生變化。比方美國口音的英語比較多捲舌,現在英國標準口音RP比較不捲,但其實在幾百年前全英國捲舌音都比現在明顯。
這個概念和【閩南語比現代漢語保留更多古音】類似。
spstool wrote:
相對於問句,如:你有用過htc嗎?回答:我有用過了 或 我曾經用過 甚至是 我曾經有用過。有這個字的存在,剛好對應到美語的have。至於來源,若非我前言所指的教科書,就很有可能是來自台語。你咁"有"用過htc?挖有用過啊。轉成國語後,那個有字就出現了,且有畫龍點睛之效。且,有的用法,在中國也已經頗為普遍,就是受台灣腔所影響的吧。另外"給我"這個助動詞,也可能是來自台語,在近代產生的,而影響到中國(我猜的)。好比小學生常會講他給我打...而不會講他打我。他給我的鉛筆弄斷了,而不會講他把我的鉛筆弄斷了。"給"這個詞,在台語出現的頻率極高,雷同於國語的"把"。給他有點後悔、給他有點錯愕...這種說話方式,也是台灣獨有的。
老實說"我有用過了 或 我曾經用過 甚至是 我曾經有用過"、"給我"等等在大陸也有人用
但是你都以為是源於台語
事實上在對岸有比台灣更多的人講閩南語
你可以去youtube看看對岸的閩南語教學
雖然腔調略有不同,但很多俗語、俚語都跟台灣一樣,更別說遇到人的問候語是:"呷飽沒"
走出台灣,路會更寬廣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