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出家人不是要六根清靜,苦行嗎!!!為何過的比我們這些凡人還奢華…


jscola wrote:
印象中剃度的意思是捨...(恕刪)


出家(梵名波吠儞野),佛教用語,又稱從釋。指離開家庭生活,加入僧伽成為佛教僧侶,修沙門清淨,追求心靈上的解脫。這樣的人,又被稱為出家人。而所有佛教僧侶的集合名詞,稱出家眾,僧侶共同生活的團體,稱為僧團。

民間經常認為人出家是由於受到嚴重的打擊之後看破紅塵,然而此見解因人而異。有些人反而稱出家為真正的「回家」,意思是從宗教中,回到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


和尚剃髮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著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髮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髮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髮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

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jazzycat525 wrote:
宗教就像政治政治是玩...(恕刪)


推你這句話

這真的很重要

不要被宗教迷惑了

jazzycat525 wrote:
宗教就像政治政治是玩...(恕刪)


是嗎?

【宗教是對神明的信仰與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對宇宙存在的解釋,通常包括信仰與儀式的遵從。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準則,以調整人類自身行為。

宗教包括了符號意義、信仰、敘事體的故事,還有應該給予修行者生命體驗的宗教實踐。無論宗教的中心意義體現在任一神性或眾多神靈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徵是由修行者的祈禱、儀軌、冥思、音樂和藝術形式所表現,除此以外,宗教還和社會及政治常常相互交織。宗教的特徵可以集中表現為特殊的超自然現象、形上學,出自於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宗教也包括了原始的文化傳統、神聖的著作、歷史神話,還有個人的宗教信念與經驗。宗教的發展可以從不同的文化中提取許多形態,(同時)伴隨著(各個)大陸性的差異。】


【宗教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多數定義試圖在很多極端的解釋和無意義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認為應用形式和理論去定義它,也有人更強調經驗、感性、直覺、倫理的因素。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傾向於把宗教看作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含義。這種抽象的概念是基於自身文化發展而建立起來的。】

【翻譯:總的來說,每個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們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試圖完美解釋這個世界。當某些行為典範在特定的一個文化中得到確立時,它就將在這個文化中打下深深的歷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應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會中還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響。】

【而在中國看來,西方文化中的宗教(religion),只是神宗教,即是崇拜超自然的神的宗教。西方狹義的的宗教概念,和中國廣義的宗教概念,有所不同。以中國文化的觀念,宗教除了道教、佛教、印度教以及亞伯拉罕諸教等「神宗教」,還有「人宗教」。宗師被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的儒教,便是一種人宗教,或稱「聖宗教」。除少數將孔子神化了的儒教流派的教徒外,中國人相信聖人孔子並沒有超自然的力量,他也不是先知,而只是先聖先師,因而人宗教是更合乎自然的理性宗教。在以人宗教為基礎的儒家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播和發展,不僅不會得到宗教徒的抵制,反而因為人們注重文化知識和格物致知的觀念,受到大家的推崇,人們樂意開放地探討任何學問的問題,而不存在科學課題的禁忌。中國人的祖先信仰,則是一種基於人的「神靈信仰」。[來源請求]在儒家文明地區,對祖先神靈的信仰,祖先保佑等等概念,也是對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種信仰。同時,中國民間還存在其他各種類型的神靈信仰[2]。另外,儒家社會往往同時並存著道教和佛教等信仰超自然的神的宗教以及其他各種民間宗教信仰。】
seiya936 wrote:
最近看了好多出家人用...(恕刪)

說我聽到的故事

有一個會友要換車,所以把開了10幾年BMW給了牧師......
因為鄉下牧師也沒跑什麼地方,怕車壞了.
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把車開出來....開一開跑一跑

過了一段時日
有些話,傳到牧師的耳朵裡
意思大概如下
牧師開雙B耶,不知道一個月薪水多少...........

之後
牧師就把車還給,會友了




這是我聽到的故事............................認真了.
我是蓮霧王 ~路過蓮霧園

CarlTz wrote:
那是他自己賺的錢,愛怎花別人無權過問。



問題是出家眾花的是信徒捐的錢,

社經下階層的虔誠信徒一把汗一把血縮衣節食出力奉獻,

上面的憎尼吃好用好開好車,

這對那些信徒情何以堪。

當然你也可以說歡喜甘願,

但這樣跟那些歛財騙色邪教的作為有何不同?

小弟對你紅色那一句話有點疑問~
不是每個出家眾花的都是信徒捐的好嗎
有些人出家是不接受供養的...
有一部電影叫"達摩祖師傳"
我真的覺得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真的覺得佛不是用求的
也不是用唸的

真正的佛在自己心中

史蒂芬粥 wrote:
有一部電影叫"達摩祖...(恕刪)


說的真好

知道達磨大師的師父,當年在印度多有名嗎?有很大很豪華的寺,有一堆王公貴族貢養頂禮,

知道達磨後至六祖有多有名氣嗎?,有多大的寺,多少國王奢豪貢養頂禮嗎?

但是他們始終給我們後來修行佛教的很大的影響與教導,給我們人生一些看法與方向
史蒂芬粥 wrote:
有一部電影叫"達摩祖師傳"
我真的覺得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真的覺得佛不是用求的
也不是用唸的

真正的佛在自己心中

是念的,不是唸的

是『意念』、是『意志力』
不是口舌之力、不是聲波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garcia25 wrote:
小弟對你紅色那一句話...(恕刪)


如果每個出家人都是這種想法
這社會不會有那麼多人對這種宗教儉財那麼反感
你看看台中的中台禪寺,像不像迪士尼??

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但不可否認的
確實是有人在利用宗教的名義,召幕信眾
在做享受自我人生的行為...

garcia25 wrote:
小弟對你紅色那一句話...(恕刪)

自己賺的錢沒話說。
但沒接受信徒供養怎養得起雙B?
錢從哪裡來?

我也看過師父每天在市場賣素水餃維生,
錢賺不多但自食其力在家修行,這我是尊敬的。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