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不一定都是目前需要的.但是知名的景點一定都要有獨特性.拿雪梨來說, 雪梨最知名的景點大概就是雪梨歌劇院吧?當初蓋的時候多災多難, 超出預算太多, 時程落後.差點就蓋不完, 到後期的時候連主設計師都離職了.最後還是咬著牙拼完. 後來證明的確是革命性的建築.雪梨因為有幾個大型景點, 所以才能跟墨爾本一拼高下.墨爾本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小型景點, 國際知名度反而不及雪梨.我自己是認為, 如果花博是為了節能減碳為主軸.那就要整個城市的長期規劃都要往這方向走.例如說增加綠地面積, 打掉舊的區域用自然工程取代空調.限制汽機車數量. 使用替代能源 (這點很重要, 但是台灣很落後)但因為台灣政治環境的不成熟跟缺乏遠見, 當人民無法渡過陣痛期的時候.就一定會有其他人提出相反的政見.再加上財團綁架政府進行開發...這類開發都是要跟自然爭地的.但是產出的經濟效益卻很差, 要仰賴政府福利才能撐下去.
舉辦國際性活動是有他的必要性。國際性活動可以增加觀光收入,城市能見度,城市形象宣傳,都市更新。就像奧運為什麼大家搶著要。是應該要舉辦的。但是A2/B1等級的三級花博,http://zh.wikipedia.org/zh-tw/國際園藝博覽會花那樣多的錢很不值得。這類都在較郊外的地區舉辦。花卉也不是台北的城市形象,花要在泥土才會美麗,在水泥叢林裡舉辦是個錯誤。應該在彰化這些產花大縣舉辦才對,如果在彰化舉辦不但土地取得便宜,還可以順便做都市更新,成為花園城市。而花博展覽完後,拆的拆,有留下什麼值得驕傲建設或是改變呢。水泥叢林仍是水泥叢林。
CarlTz wrote:舉辦國際性活動是有他...(恕刪) 那也要彰化縣長眼光夠長遠吧~~之前彰化也辦過「花博」,當然彰化辦的花博跟台北辦的是不一樣的性質。結果大家的反應也不怎麼好。一個城市如果能夠藉由辦國際性的活動,增加許多市民美學的素養,開始在家附近進行植栽的美化,那城市的景觀就會慢慢改變。六個月的展覽期其實很長,跟高雄世運的成果一定是不一樣的。中南部的人不會包遊覽車去看世運,但是應該會包遊覽車去看花博。就像貓纜,很多人罵歸罵,但是有機會還是會去坐貓纜!
jkl1011 wrote:沒錯~都是來看弊案的...完全沒有任什收益...反而貽笑國際.(恕刪) 應該是不會貽笑國際啦!因為國際媒體應該對台北花博沒啥興趣!許多人都說世運增加了高雄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我就很好奇國外的主要新聞媒體用多少的篇幅報導高雄世運。
chunmin88 wrote:那也要彰化縣長眼光夠...(恕刪) 那是舉例。像彰化不用什麼特意活動,講到花卉就一定想到田尾。那裡的土壤天候是得天獨厚。花是彰化特色而不是台北市。市民不會因為舉辦了活動,就變得比較愛運動或是增加美學素養。那是兩回事。主要是在城市樣貌硬體上的更新。譬如,把市容更新成自然樣貌的親善都市,把大排水溝改成綠水親水景觀。挑個重點區域,規劃成未來永久重要景點,用經費補助鼓勵鄰近居民去做民房的藝術美學,配合景點做整體的規劃。這就像台南市規劃的藝術街,花點小錢,市容就變得不同,而且也變成台南的一個景點。高雄建設的自行車友善城市,舉辦貨櫃節活動場地,西臨港線自行車道搭配駁二藝術特區到西子灣,把廢棄的倉庫改造成展場。增建跨渠的景觀橋。花的錢不多,但很有效益的整體都市更新。來高雄的遊客騎車去旗津玩都會騎這條。所以花博...未來會留下像雪梨歌劇院的地標水準建物嗎?有留下值得一觀的新景點或是全新的城市風貌。還是像煙花放完了無痕。中南部人有沒包遊覽車看世運我不知道,但我確知的是世運一票難求,票都秒殺。網路還賣貴聳聳黃牛票。
換個角度想想.台灣就這麼點大,為何老是想跟全世界拼各輸贏讓世界知道台灣這地方又如何,讓旅遊業者賺更多嗎?看看陸客來台,真的受益的人有多少,你現在還會想去日月潭跟故宮嗎?台灣主要就是靠代工加工出口為主,這些搞定搞好,收入增加這才能帶動台灣經濟沒事去用聽奧運,辦花博,請問在這之前你聽過這些活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