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推薦一部精采的大陸連續劇: 茶館

人生如戲
這部戲曾經作為中國的那個黨,宣傳舊社會(清末—民國)黑暗的工具之一
戲如人生
沒想到,活在今天的人,依然能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恐怕,這是老舍先生始料不及的
去看1984 更有影子 。
~ 幸虧我沒看完 。不然就瘋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火の鳥 wrote:
沒想到,活在今天的人,依然能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恐怕,這是老舍先生始料不及的

事實上, 我想老舍先生正是深知人性無法改變的道理, 加上時代與社會的經歷, 在感嘆之下寫出如此著作。
君不見英國莎翁許多名著也是探討人性的黑暗面?
又如80樓雨立兄所說: "為了活著而活著,人人的求生之道不同"
孰是孰非, 我想一般人無法評斷, 因為時代造就那些人的命運.... 每個人選擇如何活下的方式都不同.....
想到這裡, 就想起莎翁那句名言: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巷口的饼干 wrote:
去看1984 更有影子 。

剛剛百度了一下1984:
小說創作背景

《一九八四》於1949年6月8日由「塞克爾和沃伯格」公司出版。雖然奧威爾從1945年即開始創作《一九八四》,但小說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蘇格蘭Jura島寫下的。這本小說有至少兩位文學上的前輩。奧威爾熟悉俄國作家扎米亞京1921年的小說《我們》,他曾閱讀此書的法文譯本並在1946年寫過評論。有報道指出奧威爾曾說他用此書作為他下一部小說的模型。批評家大多同意《我們》對《一九八四》產生過具有重要意義的影響。奧威爾亦為凱瑟琳·布德肯 (Katharine Burdekin) 1937年的《反烏托邦》(或稱」敵托邦」)和《Swastika Night》著迷,並從中借用了描寫未來世界的極權主義國家的主題,在這樣的國家中在禁書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實的」歷史都已經被抹去。

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1984年的「大洋國」。「大洋國」的統治階級是「內黨」,「內黨」的領袖是「老大哥」。 「老大哥」從不露面,他的大幅照片戶內戶外卻到處張貼。炯炯有神的眼睛,緊盯著臣民。主人公溫斯頓僅僅屬於「外黨」,跟所有同志一樣身穿清一色的藍布工人套頭衫褲。他服務的機關是「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還有三大部。「和平部」、「友愛部」、「富裕部」,四大機構各佔據一座300米高的金字塔式建築。建築外邊大書特書黨的三大原則:「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溫斯頓擔任「記錄科」的科員,工作是修改各種原始資料,從檔案到舊報紙,全都根據指示改得面目全非,以便維持「老大哥」和黨的絕對正確。溫斯頓的家與所有私人居室一樣,有一個無孔不入的現代化設備,叫做「電子屏幕」。每個房間右首牆上都裝有這樣一面長方形的金屬鏡子,可以視聽兩用,也可以發號施令,室內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受這面照妖鏡的監視和支配。平時無事,電子屏幕就沒完沒了地播送大軍進行曲、政治運動的口號、或「第九個三年計劃」超額勝利完成的消一息。這些噪音由中央樞紐控制,個人無法關掉。
後來,對所處的社會和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懷疑的溫斯頓,與另一位外圍黨員裘利亞產生感情,因而成為思想犯,在經歷了專門負責內部清洗的「友愛部」的思想改造之後成為「思想純潔者」,自願被處死。

拍成電影後, 其中一幕有名的對白與場景: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不知該算恐怖片還是科幻片....
♩ ♩ Just~ you know why~~~ ♩ ♩
T351286 wrote:
我想您誤會了, 西方...(恕刪)


如果你覺得王朔還能接受的話,建議看看在香港錄的鏘鏘三人行,嘉賓還有梁文道。
鏘鏘三人行-王朔

這幾集是三人行收視最高的幾集。不過語速太快,信息量比較大,可能聽起來累。

另外再推薦一部<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就是導演葉京根據王朔的小說<玩的就是心跳>改編的,個人覺得可以放入經典的電視劇不為過,比較貧,不太適合一本正經的人。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這戲裡的猥瑣人物,馮褲子,就是影射年經時代的馮小剛。汪若海就是海岩,方言即王朔。

有點偏題了
yamasak wrote:
如果你覺得王朔還能接...(恕刪)

yamasak兄:

實在太感謝您了! 我很喜歡看王朔! 鏗鏘三人行竟然有他的專題! 一定要好好看看!
還有感謝您分享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一定會收看的!
一個茶館能引申出來這麼多作家、戲劇, 也不算離題吧!

謝謝!

鏗鏘裡的梁文道, 我還沒看過這個人, 好像是香港人, 可是童年在台灣住過。
其實他們應該找台灣的一個年輕導演 - 鈕承澤(今年拍的艋舺那位)跟他們一起聊那個話題。
鈕承澤也是旗人, 外公曾經是國民黨的將軍, 從小在眷村長大, 跟王朔的年齡(可能比王朔小一點)、背景都蠻像的!
鈕承澤有一部電影: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蠻寫實也蠻有意思的, 表達了很多台灣人在社會的心聲!
♩ ♩ Just~ you know why~~~ ♩ ♩
茶馆原著高中时看过,只觉得朴实动人,王利发很圆滑。剧情什么的,记不清了。

王朔此人,是个典型的“顽主”,混不吝的。现在这样的北京文化人很少了,装B的倒是很多。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吧。不好意思哈,打完以后又发现不小心简体了⊙﹏⊙b汗
喜樂翻牆去 wrote:
茶馆原著高中时看过,...(恕刪)


你可以按編輯補救

不過"是个典型的“顽主”,混不吝的"....我想聽不懂的人很多吧?
冷茶 wrote:
典型的“顽主”,混不吝的

娃哈哈! 都是中文應該能從字面上了解......

我猜 頑主 是 頑固的人的意思

混不吝 應該是 不吝嗇混, 表示很混的人........

理解錯誤還請指正!!
♩ ♩ Just~ you know why~~~ ♩ ♩
從老舍的悲慘的命運結局來看,他的茶館沒有寫完,看茶館覺得中國100多年來,一點都沒變
T351286 wrote:
娃哈哈! 都是中文應...(恕刪)


呵呵,不是的,“頑主”原本是指一些京城子弟不務正業,他們能想會說,把“玩”當成正事一般。你覺得他不正經吧,他偶爾又很嚴肅;你覺得他有城府吧,他好像又不是那麼負責任。你說是“頑固”,那也沒錯,因為這些人往往有叛逆的靈魂,難以改變。

混不吝,是指什麽都不在乎,肆意狂傲,愛咋咋地。

其實我這麼解釋也不是太準確,王朔有本小說就叫《頑主》,你若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