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ochhuang wrote:
路平專案也正是有一個標準提供像樓主提出的疑問,既然市府有規定,我們投訴就是了,請你把路平專案爛到不行的路段的照片貼上來,看看市政府成效不彰的地方在哪?不要老是學特定的媒體,專挑沒有路平的地方,然後用路平專案成效不彰的帽子扣在人家頭上,
...(恕刪)
你有沒有感覺前1、2個月路況很糟,然後突然7月起一堆路段(包括巷子哦)開始又在重鋪馬路。
為什麼到年底才在趕進度???
那個自己跳出來說5年不開挖的是市長,又不是我們逼他講的,

媒体當然會來檢驗你的成績,不然要媒体監督市民嗎??

路平專案搞幾年了,大家心知肚明,好或不好有人說要以時間來檢驗,
那就去看看基隆路好了,重鋪過幾次了?每次剛鋪好很漂亮,時間一久或下個雨原形就跑出來了,
我每次開車從松山走到景美經過此路,就為我的避震器傷心....

我沒照片,你自己去走,自己摸著良心說....
投訴的有什麼用???我上過市政府相關的網站,基隆路被反應窟窿的一堆,還不是先補一下再撐到下次重鋪
,如果補的好會有這麼多人附和嗎?
魔神啊 wrote:
這張看起來不太平哦!...(恕刪)
這是新舊路面接合產生的吧?
這樣已經算很平了。
台灣道路最令人厭惡的就是人孔蓋高低落差以及道路開挖回填不實,而不是整條重鋪過的路面平不平。
整條打掉重鋪當然都馬很平,重點是出在人孔蓋以及開挖回填吧?!
其實道路多少都會需要挖挖補補,也許未來的重點不應該擺在路平,因為實在是太花成本。
而是包商回填的功力,要講求平整的話,只挖一小塊回填應該比整條路挖掉重鋪困難多了。
如果開挖回填之後也能維持道路平整,人孔蓋跟路面也不要有落差,不也能省掉整條挖掉重鋪的錢?
其實如果包商能夠多花點錢,依照道路標線來挖,而不是埋什麼就挖什麼形狀來省錢;要把回填厚的接縫都放在標線分界處,而不是車道內,這樣走起也一樣平整。
舉例來說,今天有一條雙向四線道的道路,要埋得管線是在其中一向的內側車道,就不要只依照管線寬度挖一條細細長長的溝。而是要依照埋設所需的道路長度把從中央雙黃線到白虛線中間的路面、路基都挖掉,埋好之後再把路基填回去接著再鋪柏油,除了新路面與旁邊的舊路面要無落差之外,接縫處也要留在畫設雙黃線或白虛線的位置。
因此樓主所拍得工程,應該要挖掉這麼大塊的路面才對。(借一下樓主圖)

my216005 wrote:
這是新舊路面接合產生...(恕刪)
原來如此啊
回填的作業才是保持路平的重點哪
我本來是高雄人, 但說實在的, 高雄的路比台北平多了
開挖回填的頻率比台北少也是有差
畢竟台北開發的人多, 挖的就多了。
若要講好的路, 仁愛算ok了, 民權路也是, 市民也還好。
現在信義因為捷運開挖, 不能評分, 要不然每天騎信義, 我其實是很怕梨田的

曾親眼看過路平後沒一個星期的公園路, 又被挖了兩個洞回填。
要挖不是也得台北政府同意吧
既然開挖的公文都早送政府審查了, 那為何還會有路平後沒一星期又挖洞埋線的烏龍咧。
雖然不知道政府這方面公文是怎麼跑的
若能整合一下, 讓路更完整。我們就不用每次去日本都羨慕日本的路很平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