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成佛之道》印順導師著 頁300云:

六、(p.306)「難行道」與「易行道」

※《十住毘婆沙論》卷5〈易行品第九〉,大正26,40c29-41b17

「問曰: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說:

  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則失一切利

  若墮於地獄  不生如是畏  若墮二乘地  則為大怖畏

  墮於地獄中  畢竟得至佛  若墮二乘地  畢竟遮佛道

  佛自於經中  解說如是事  如人貪壽者  斬首則大畏

  菩薩亦如是  若於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應生大怖畏

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如《助道》中說:

菩薩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應常勤精進         猶如救頭燃

荷負於重擔  為求菩提故         常應勤精進         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  辟支佛乘者         但為成己利         常應勤精進

何況於菩薩  自度亦度彼         於此二乘人         億倍應精進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七、(p.307)易行道的真正意義

(一)不只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



(二)除稱名外,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



(三)A、修 七 支:1憶念(心)、2稱名(口)、3禮敬(身)、4懺悔、5勸請、6隨喜、

                   7迴向。

B、普賢十願: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

9恒順眾生、10普皆迴向。



(一)攝護心性怯弱之初學者信心。



(五)A、以信願,修念佛等行往生淨土後,再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        

           提。

B、以易行道為方便,堅定信心,引入菩薩的難行正常道。



八、(p.309)阿彌陀佛所表顯之特色

「佛佛道同,功德願力是不能說有優劣的,那到底彌陀淨土,有什麼殊勝呢?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確也不礙差別而顯出諸佛的特勝。阿彌陀佛所表顯的特色是:

1、因中立二十四大願(或作四十八願),以無邊的悲智功德,現起極樂世界。肯定的宣說:不論什麼人,只要信賴彌陀願力,願生極樂世界,稱念阿彌陀佛,不問一日,二日,以及十念,做到了專誠虔敬,一心不亂,就能為彌陀的佛力所加持,死後往生極樂世界。

2、在極樂世界中,物資非常豐富,所以沒有所求不得苦。與諸上善人在一處,精勤佛道,所以沒有怨憎聚會,恩愛別離的苦惱。蓮花化生,在這生中,一定會悟得無生法忍,所以沒有老病死苦。

3、往生極樂淨土的上品上生,當下就華開見佛,悟無生忍。其餘中品下品根機,雖還沒有了生死,而可說生死已了,也就是必了無疑。雖還沒有得不退轉,但可說已得不退。

總之,在極樂淨土修學的,不論時間多長,一定要了生死,不退於無上菩提的。所以,如覺得自己心性怯弱,菩薩道難行,恐怕會墮落二乘,或者隨業力而漂流,不能趣向佛道,那末稱念阿彌陀佛,是最穩當的了!也就是最能攝護初心眾生,不致退失信心的妙方便了。」





九、(p.310)五門漸次成就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往生論》,大正26,231b8-24)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cman4434 wrote:
我有兩個感想:1. ...(恕刪)

有些人看了高僧大德的行誼,便深受感動、歡喜信受,
有些人看了高僧大德的故事,內心更加疑惑、不信與訕笑,
其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靠自己親證,但偏偏又不願以戒為師
最後只流為空口說白話、胡說詭辯……..
vu84vu wrote:
有些人看了高僧大德的...(恕刪)


眾多高僧大德說法不一, 要信何人??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各有哪些高僧
https://kknews.cc/zh-tw/fo/r94zzyn.html

這還只是漢傳喔!! 印度還有不少大小乘的大師, 主張各一!!
cman4434 wrote:
眾多高僧大德說法不一...(恕刪)

那就信自己就好了!

不用去管別人信誰,各人信各人的。
vu84vu wrote:
那就信自己就好了!

不用去管別人信誰,各人信各人的。

蕅益智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確實,第一是信自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vu84vu wrote:
那就信自己就好了!

不用去管別人信誰,各人信各人的。

蕅益智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確實,第一是信自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不要又被他抹黑誣
他引的文章,世界少漢教各宗派的文章喔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各有哪些高僧
★律宗

律宗,中國大乘佛教宗派之一,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高僧道宣。近代名僧弘一法師也是律宗高僧。

☆弘一法師,天津人,近代才子,在音樂、書法、戲劇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詣。後剃度出家,主要研究與宣揚律宗,成為受人尊敬的律宗大師。法師生前,每次坐藤椅前都要搖一搖,以免壓死藏在裡面的小蟲,其善心可見一斑。


三論宗,中國大乘佛教宗派之一,因依《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立宗,故名為三論宗。由隋唐時僧人吉藏創立。

☆吉藏,自小聰慧,七歲從法朗出家,十九歲便替師傅講經論。後住長安日嚴寺時完成三論註疏,創立了三論宗。
★天台宗

天台宗,中國大乘佛教宗派之一,由智顗創立,因為智顗常住天台山而得名。

☆智顗,即智者大師,七歲時就喜歡待在寺院裡,十八歲出家。智者大師發明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思想體系。智者大師為釋迦牟尼佛化身。
★法相宗

法相宗,中國大乘佛教宗派之一,又稱唯識宗。由唐代高僧玄奘創立,由於玄奘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玄奘,唐代高僧,四大譯經家之一,被尊為「三藏法師」。為探究佛教各學派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獨自一人,歷經艱辛去印度取回真經。玄奘及其弟子共翻譯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華嚴宗

華嚴宗,中國大乘佛教宗派之一,依《華嚴經》立名,故名華嚴宗。由唐代法藏法師實際創立。

☆法藏,唐代高僧,華嚴宗第三代祖師。十七歲入太白山求法,武則天建立太原寺後,法藏被人推薦在太原寺剃度出家。後武則天賜以賢首之名,人稱「賢首國師」。

★密宗

密宗,中國大乘佛教宗派之一。八世紀時,印度密教由善無畏上師、金鋼智上師、不空法師等傳入中國,並傳於僧一行。僧一行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

☆一行,唐代高僧,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禪宗,中國大乘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傳入中國,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菩提達摩,天竺人,南北朝時來中國傳法,中國禪宗傳創始人。關於達摩祖師,流傳有「一葦渡江」、「只履西歸」傳奇事件。

★凈土宗

凈土宗,中國大乘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而得名。由善導大師實際創立。

☆善導大師,隋代高僧,中國佛教凈土宗第二代祖師,阿彌陀佛化身。

「專念彌陀名號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善導大師。

https://kknews.cc/zh-tw/fo/r94zzyn.html
不要又被他抹黑汙陷了。
引了文章,文章裡面又沒有說高僧大德有不同意見。
真是殺人不見血,這樣就又要抹黑漢傳大乘佛教。
文章裡面沒有任何一句漢傳大乘佛教祖師大德說法不一。
沒有喔,不要引一篇文,自己無中生有喔。

負責任的作法,是要看到某幾位祖師大德言論有不一樣,
才po上來問要聽誰的。
不是po了介紹祖師大德的文章,就說有意見不合要聽誰的,
是抹黑誣陷喔。
所以我說某網友是故意誣陷大小乘佛教喔。
跟我說阿含不說神通。阿含不說他方佛,阿含不說因果。
罵了我一個月,
結果我都沒回喔,自己上網找了一個月阿含經,
結果阿含說神通喔,阿含說他方佛喔,阿含說因果喔。
佛還親口宣說,看得到實相,就能看到因果,不信因果是愚痴喔。
還被人說我禁不起罵。

現在po了一篇介紹漢傳佛教各宗派的文章,
就說各宗派那麼多人,意見不同要聽誰的。
整篇文章沒有說到有意見不同喔。
又來老招數了喔。
所有的話都是他自己腦袋裡自己想的喔。
意見相同還分派幹嘛? 想通了沒?
所以是沒證據喔,
找不到有祖師大德意見不同喔,是他自己腦袋想的喔!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