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2000 wrote:
純小的認知,無意抬槓
佛學大師們把一些簡單的道理複雜化,甚至抽象化,虛擬化,再加上文言文,讓看者或習者摸索不透,以為佛學高深不可測,或人言言殊,有時說我執,有時說冷暖自知,要去探究犯了我執,不去探究哪能自知?
(恕刪)
因為佛經有正式文字記載距離佛滅有數百年歷史
在這數百年歷史中,很可能加入了許多法師個人的見解,然後套上"如是我聞"
一個正確的理論與思維
他會是簡潔的,會是自洽的(所有的論述不會自相衝突),不必做太多的解釋
這個思維中心會是一個點,然後依據不同的情況,延展出不同的樣貌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相生八卦,八卦衍萬物)
後代,一般人只能從看到的樣貌(萬物)去推回原來那個點
但是,不一定能正確(所以會扞格衝突)
所以數百年後出現各種不同的論述,去詮釋佛陀的原始思想(還有人會加上"如是"我聞)
要看一個論述,是不是正確,第一件事情,就是他要能自己滿足自己(自洽,不自相矛盾),我想身為一個大智慧者的佛陀,他一定深知這一點
我認為,心經是一部很好的經書,他與金剛經能互相應證
我沒說他絕對是佛說喔,只是這是一部相對完備的哲學思維
佛說或許可能是阿彌陀佛經吧,佛陀的原始思想也可能是淨土宗,而不是達摩六祖那一套
沒人可以證明
你高興甚麼,他就是甚麼吧!
(你看,我絕不執著,能當下喜樂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