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中國秦朝兵力PK羅馬軍團=雞蛋碰石頭,找死??

堅果餅乾 wrote:
不可能!!! 我們有...(恕刪)


嗯,除了小倩,我們還有虎姑婆會咬他們的耳朵!!

嚇到他們不敢來犯!
分開旅行,獨自拍照。

holysimon wrote:
不見的
一千年後
歐洲還是被騎馬沒穿盔甲的蒙古兵橫掃

而且
歐洲人都不是被刀砍死的
大都是被箭射死的

看過蒙古人射箭的影片
站著、坐著、躺著、騎著馬追人、騎著馬被人追....通通能放箭
而且一抓數箭,可連放



內行的喔

冷兵器時代 弓箭是決定勝負非常重要的關鍵
秦帝國一統中國靠的是強弓強弩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靠的還是強弓 (而且是在馬背上還能精準騎射的好功夫)
中國如此 西方何嘗不是如此

君不見古代人打仗是多麼守規矩 講信義
兩軍列陣完畢 主將出列寒喧幾句先
談不攏 各自回陣 弓箭手出列 放~~~ (跟搶灘登陸時艦炮先轟轟轟一樣的道理)
弓箭射程遠的打活靶 射程近的唉父叫母
然後趁對方還在滿地躲 戰車/騎兵出列衝陣
然後步兵跟上剁菜瓜
VOLTES wrote:
根本就沒有,中國到秦朝連冶銅的技術都沒掌握,那來的冶鐵技術??那也是西域傳來的
因為技術沒有掌握好根本沒有實用價值,煉出來的鐵器都是裝飾用的, 根本不能上戰場的


沒知識也要多看電視哦。
最近電視剛好有越王勾踐銅配劍的示範影片。
以前大家常聽到二千多年前的銅劍保存至今,依然相當銳利(你應該不會連這都沒聽過吧?)。
節目就直接用那把銅劍割東西給你看。
對了,勾踐的年代比秦朝早相當多。


秦軍論功行賞是用砍下的首級來計算的
再加上父死兒子繼承官爵俸祿
所以秦軍打戰特別勇猛
往往都是腰間綁著幾顆人頭在繼續往前廝殺
但是幾乎所有的秦軍在戰鬥時都不穿盔甲的
因為會影響追殺敵軍的速度
秦軍特愛烈酒
在出征前刻會小飲一下
導致上陣時鬥志激昂毫不畏死(喝過酒的人往往血氣方剛)
秦軍在坑殺40萬趙軍之役
趙軍要突圍時都被箭如雨下的連努給打退
我不知道以方陣為主的羅馬步兵要如何對抗秦軍連努兵?
羅馬步兵被漢尼拔的騎兵打成白癡就是因為步兵方陣戰術食古不化

再談談秦軍的後勤
王翦的50萬大軍伐楚時在長江流域一天所需的糧草有多少可以想像嗎?
這都是遠在數千里外的咸陽不到400萬人的老百姓提供的
翻開地圖就可以知道當時的後勤能力有多強
羅馬軍團在高盧的供需幾乎都是靠掠奪當地的經濟來維持後勤

總結: 樓主應該要多唸書
黃師傅,洋人有槍砲 我們有功夫!!!
如果自己都不能重視跟尊重自己的帳號跟發言,那又怎麼期待別人尊重你?
大部分的人真是亂掰一通
連伏龍鳳雛都能扯上


mmnnoo wrote:
VOLTES wro...(恕刪)


沒錯.....開版的多讀書別嘴炮

 ———一把古劍———

  今年60歲的許光國出生於工藝世家,從小喜歡繪畫和書法,對工藝品更是喜愛有加。越王勾踐劍出土后,作為荊州市民間工藝師的他是仰慕者之一。

  “說仿制劍,不得不說仿制劍的真品———現存於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說起真的越王勾踐劍,許光國的語氣中充滿了文學色彩。

  “2400多年前,杰出的鑄劍能手歐冶子望著手中的青銅寶劍,就像是捧著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嘴角帶著一絲微笑,眼中卻有閃閃淚光,這把劍就是越王勾踐劍。你想啊,一個古人制造出如此精美的東西,真是太不可思議了。”許光國對這把劍的歷史熟記於心。

  許光國說,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就是提著這把劍起兵滅吳,迫使夫差自刎。一代霸主越王勾踐一雪前恥。1965年冬,湖北省荊州地區荊門市漳河水庫渠。挖掘出一柄寒光閃閃的青銅劍,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20余層紙一劃而破。這把劍還是越王勾踐劍。

  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鬆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埋藏2000多年,依然鋒利無比,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劍一經出土,就引起眾多工藝品廠家的注意力,他們都想仿制出高質量的越王勾踐劍,滿足文物愛好者的收藏需要,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認識這把千年古劍。但是仿制越王勾踐劍需攻克許多難題。

  ———五項難解———

  2004年,一雙布滿傷痕的手,顫巍巍地將一顆“作舊”的琉璃安於劍柄,高仿越王勾踐劍問世。對於在文物界尚未定論的極大謎題,許光國用自己的方法將它們一一破解。

  此時的許光國對越王勾踐劍的研究、仿制已經經歷了14年的時間,及上千次的失敗。他收集了古代青銅器殘片、斷件和相關資料,數次跑到幾百公裡之外的湖北省博物館看越王勾踐劍實物,對其外形、色澤、花紋爛熟於心。在此基礎上,他悉心研讀青銅器專著,特別是對《周禮·考工記》等古人有關青銅器制作的典籍進行深入學習。曾做過工藝廠工人和修表匠的許光國,攻克了越王劍“精密鑄造、防鏽、防腐、錯金”等四大工藝難關。仿制出了一把“越王勾踐劍”。

  難題一: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劍上是怎樣鑄制?

  這把利器上的銅錫配比,特別是劍鋒與劍身上的配比不同,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精確的量化數據,這直接關系到寶劍的色澤、氣味等。許光國事后告訴記者,難度其實並不算太大,但需要反復實驗,與真劍對比,“很費時間,沒人願意干”。

  難題二:劍柄上間隔隻有0.2毫米的11個同心圓如何鑄造?

  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內空,有極其規整的11個同心圓刻紋,間隔隻有0.2毫米,圓圈中間還有細繩紋,這是現代的車床技術都無法實現的,春秋時代先人是如何能掌握此技術的?

  在過去的很多年中,這項技術一直被仿制者們用車床工藝代替著,許光國說“現代氣息太濃了”,他的同心圓間隔最小的隻有0.1毫米,這都是憑雙手制造出來的,幾十次、上百次地改變方法和模具,終於修成正果。精修鐘表時打下的功底幫了他很大的忙。

  難題三:劍身蛇鱗一樣精美的菱形暗格如何制作?

  越王劍上的菱形花紋,是多年以來人們在想方設法攻破的謎,有專家懷疑是化學外鍍技術,而化學外鍍技術是近代西方才出現的,難道當時的古人就已掌握?菱形花紋除了裝飾外,還有別的意義嗎?

  許光國在一次研討會上得知這門工藝是一種化學反應時,獨創出了“硫化工藝”,攻下這一難關。

  難題四:如何讓仿制劍耐腐及外觀上更神似?

  雖然已經在用科學的方法檢測出了劍的合金比例,如何讓仿劍在外表色彩上與真劍相同?許光國用了最近5年的時間,制造出了一種“包漿”為高仿越王劍穿上了一層2000多年的“衣服”,很好地解決防腐問題。“包漿”具體為何物?許光國隻是透露主要成分是化學元素“鉻”,具體研制過程,他以保密為由拒絕了。

  難題五:八個金絲鳥篆銘文是如何制作?

  越王劍上刻有“越王勾踐/制造用劍”八個金絲字,這八個字是在多年前被郭沫若先生破譯的。許光國結合“失蠟法”,“失蠟法”是古代一種鑄造工藝,可以使鑄造達到精密化。許光國把純金拉成金絲,用尖針精細刻畫,做好范模,用手工嵌進去。終於完成這一任務。

  對於記者的追問,許光國顯得很為難。他承認“不願意透露機密”,這是他“一輩子的心血,是命”。

  ———兩個疑問———

  疑問一:是否採用了現代技術?

  “這把劍採用的是現代高科技,還是古代的鑄造工藝呢?”

  “我採用的主要技術是戰國的‘失蠟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精細,也是為了神似,用車床加工出來的太粗糙,而且也不逼真。”

  疑問二:此劍是否與真正的越王勾踐劍完全一致呢?

  “不完全一樣。”許光國的回答出乎記者意料。

  “真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而仿劍長和寬分別是56.2厘米和5.1厘米。”“把難解的謎題都解決了,為什麼對於這個細節不追求一致呢?”記者有點疑惑。

  “首先是對於古代鑄劍工匠的尊敬,在2000多年前,他們制作出如此精美的東西,我隻是仿制,一定不能完全雷同,要尊重他們的心血﹔其次呢,是為了更好地鑒別真偽,以防被不法分子瞄上,拿它去坑蒙拐騙。”許光國這樣回答。

  ■新聞緣起

  三月十七日上午,由國家博物館監制的高級仿真越王勾踐劍在國家博物館舉行首發式,限量編號發行一千把。仿真越王勾踐劍每把價格人民幣一萬九千八百元。寶劍長五十六點二厘米,寬五點一厘米,劍身下方有兩行金絲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作自用”。劍盒呈古琴盒狀,取材均為出土的古代金絲楠木。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所長許光國歷經十四年研究最終攻克了仿制寶劍的難關。(據三月十八日《北京晚報》) (何燕)

  ■新聞鏈接

  勾踐劍千古不鏽之謎

  越王勾踐劍雖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時依舊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為解開勾踐劍千古不鏽之謎,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及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的學者們一道,採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分配比的准確數據表。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不一。

  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越王勾踐劍青銅合金配比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鏽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

  此外,越王勾踐劍出土時緊插於黑漆木制劍鞘內,在劍鞘的保護下,又處於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並且它所處的環境與外界基本隔絕,這也是它沒有生鏽的重要原因。
無吾能為之事,無吾能解之謎,無吾能為之利,無吾能勝之爭

樓主的資料好像很多都和網路資料不太一致哦。
幫你列出一些,感謝我就不用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95828&

------------------------------------------------------------------------------------------------


① 炒鋼和百煉鋼技術



所謂炒鋼就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半固體狀態(即溶融狀態),再進行攪拌。利用空氣或鐵礦粉中的氧進行脫碳,以獲得熟鐵或鋼的技術。所謂百煉鋼就是以炒鋼作原料反復加熱折迭鍛打而成的鋼。從出土文物分析,炒鋼和百煉鋼最遲在東漢前期已被普遍使用。這種煉鋼技術大大提高了鐵器品質,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而歐洲一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發明這種技術,比中國晚了一千九百年左右。



② 球墨鑄鐵技術



所謂球墨鑄鐵技術就是將存在於鐵內的片狀石墨變成球狀,以提高鑄鐵的機械性能。這種技術不僅在鐵的冶煉技術方面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機械製造業也有重大的推進作用。從出土文物分析,最遲在漢魏時期中國鐵匠已掌握了初步的球墨技術,而西方直到二十世紀中前期才發明了該項技術。



② 使用風箱和煤炭冶煉技術



在宋元時期中國鐵匠冶煉時已使用木風扇,後來又發展成木風箱,大大提高了冶煉爐的效率,並提高了產量。西方在五六百年之後才出現木風箱鼓風技術。在宋代中國鐵匠已懂得用煤煉鐵,不僅效果好,而且節省大量木炭,而西方直到十八世紀才懂得用煤炭冶煉鐵。
板大,
這兩軍時空相差200年...

我覺得, 如果秦軍還可以跟羅馬軍團打, 一定會贏...
理由你去看看神鬼傳奇3就知道, 人家是不死秦俑耶


VOLTES wrote:
要是拿中國秦朝軍隊去...(恕刪)


對閣下的小學教育質量充滿好奇
您為什么不說秦朝去PK美國陸軍=找死?
秦朝是什么時候?
羅馬軍團呢 ?
前后差了200多年
麻煩您看看對應的是中國那個朝代好么?我靠,太弱了 ,這種人也要開版

另外,麻煩您研究下蒙古人怎么干翻大半個歐洲的,而且蒙古人是用什么干死歐洲鐵桶軍團的
羅馬軍團那種戰爭模式也就在歐洲之間互相對撞一下
來到他們所謂的”東方“
還不是挨個被干翻 ...
戴個馬桶頭套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么?太可笑了

我覺得好多人拿現在的政治觀點來看古代戰爭,實在太可笑了
自淫很爽啊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