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為什麼有些人講話的時候..........

jason_cas wrote:
這種話題沒什麼好爭的...(恕刪)


"我在政府机关的日子"
新加坡的国片
里面的人讲话就是这样
腔调还要带一点Singlish....搞笑到极点!

一針見血啊....
真期待有人翻成中文版..

jason_cas wrote:
"我在這個project 被相關人員suffer得很嚴重, 有點想quit因為案子快go不下去了. 但如果transfer 又很care薪水跟position, 如果這兩方面不能satisfy那日子不是變得很不happy嗎? 話說我的boss真的很機車, assign這種tricky project給我, resource也不給多一點, schedule超緊content 又complicated. 要的support 也不給. 是怎樣? case被reject對整個team都不好嘛. 對啦, 反正engineer就是low啦, 只能complain, 其他都沒有. Boss 多給你一點錢就high到不行. 做一點job就以為自己是great designer. 好了, 不說了, 趕快把進度catch起來, 這樣才能on-time."
在這裡,我們先排除那種生活口語都要來幾個英文單字的愛現狂,單純討論不經意(非故意)說出外文單字的人。

長期在外文字彙或口語裡討生活的人,耳濡目染之下,腦袋被訓練成遇到某些狀況會首先聯想到外文字彙,要花0.001秒動一下腦筋才會想到中文字彙的狀況。

在慢速溝通的環境裡,例如寫作,還可以強制要求自己一律用中文。在快速溝通的環境裡,例如口語交談,腦袋中的概念會立刻轉化為嘴巴上的語言。一個不注意,第一個想到的字彙很容易就這樣脫口而出,這個很可能就不是中文。

像這樣的狀況,根本就是無心的,為什麼要用有色眼鏡去污名化,搞得好像對方是心存邪惡,就是愛現,還上網來批判一番呢?

我們長期在國語和閩南語的環境中生活。和長輩聊天,不也常常脫口而出就是國語,甚至還不知道該怎麼用閩南語來表達。反過來,不也常常脫口而出就是閩南語,甚至還不知道該怎麼用國語來表達。像這兩種狀況,是不是也該被批得滿頭包?

除了這種無心的失誤以外,還有一種狀況是特定族群的領域內溝通文化。音樂界、流行服飾業、醫界、美容業、餐飲業、科技業‧‧‧等等,相信都會有一堆該領域內常見的外文(不限英文)溝通字彙。

在科技業裡面,有些專有名詞大家都是用英文在講的,因為很多東西都不是我們先創的,而是來自於國外的發明。外國人創的東西,當然也是外國人取的名字,一字一句都有他們文化和語言上的典故背景,中文裡很可能根本找不到現成的文字翻譯可以對應。

刻意翻成中文來講,人家會覺得你很詭異,也不容易懂你在說啥,悖離業界習慣,溝通很不順暢。別說遇到老外,光是看原文規格書,老是用中文腦袋在看英文,那就十分吃力了。

以Timing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字,不經意說出口不一定是在臭屁耍威風,有時是有其方便溝通的益處。

Timing這個字眼,用在硬體/軟體設計上,有可能是在形容信號序列上的時間關係,也有可能是在描述事件發生的「點」。前者可以用「時間關係」來翻譯,後者可以用「時機點」來翻譯。可是用原文,只有Timing一個用法。簡單,而且可適用不同場景。這是別人語言文化的差異,腦袋要學著吸收。大家若剛好都是理工人,談技術的時候就很順暢。硬要套用中文去對抗,就會變得格格不入和不方便。

用中文的思維來討論,跟用原文的思維來討論,常常是不相容的。同時熟悉兩者的人,腦袋可以在兩者之間互相轉換,還可以兼容彼此。若遇到僅懂中文思維的人,將來直接接觸原文的用法時,因為中文思維和外文的思維的不同,馬上就踢到鐵板了。

簡單來說,就是拿著英文單字的死板板中文翻譯,在原文規格書的茫茫字海裡跌跌撞撞,永遠也搞不懂,為什麼在這裡看起來是這個意思沒錯,但在那裡卻顯得狗屁不通。

其實還有很多案例啦,只是現在一時間想不起來,或許還有比這個更好的例子。

==================================================================
很多國外有名的專業工具書,台灣的出版社當然也要出個中譯版,硬要勉強翻成全中文,老實說看起來還真的很痛苦。

一堆中譯的專有名詞翻得又臭又長先不講,還要在腦袋裡先翻成數個候選英文單字,猜一猜才知道翻譯者倒底是要表達哪個鬼東西,讀起來像猜謎大賽,太累了。

眼睛看一本書,腦袋卻像是同時看中譯和原文兩本書一般累。還不如把一堆專有名詞或形容詞沿用原文,看起來還比較順暢易理解。

可是若真是這樣,又會變成一下子中文一下子原文,就像這個討論串所撻伐的對象一樣,會被一堆人罵「半調子英文」。為了避免被罵,大家還是乖乖全部翻成中文。到頭來,還是回頭看原文本比較順暢。

字面直翻可能不通順難理解,若要達成信雅達的要求,可能得悖離原字義,找中文最接近的描述來替代。

例如No pain no gain,照字面翻是沒有痛苦則沒有收穫,但若要講究信雅達,我們會悖離原本字義,翻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類的。表達的文字精神互通,但兩者之間的字面關係則像「我說城門樓,你說火車頭」,完全不相容。

這種現象,在電影的中文翻譯裡面最常見到。不光是字義不符,連原文內夾雜的文字遊戲笑點(Play on words)都被消滅了。

老外就沒有用中英文夾雜嗎?那倒未必。在台灣,常跟老外混的人,還不是常常聽到一串英文,然後就出現「I'm so 不好意思」之類的怪英文。在國外,老外還不是常常英文裡夾雜日文、法文、西班牙文。

還有,像氣功的氣,還有風水,人家也沒有翻成Breath、Wind and water,而是直接用音譯。因為這在他們的文化和語言裡,根本就找不到對應的翻譯,所以就直接用中文,但以音譯的方式存在(他們是拼音的語言)。

英文裡面有一堆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法文、日文,甚至是中文的外來名詞,他們也沒在叫「為什麼不照字義翻成英文」。日本人對於開口講外文有點抗拒,但日本人寧願用片假名把外來語翻個怪怪的發音,也不願意硬翻個日文語意對應的日文。那麼,我們堅持要把全部外來事物都翻成中文來溝通,即便是不通順難理解,或是悖離原字義也在所不惜,又是何苦來哉?

世界村的時代,學習知識,實在沒必要去堅持外文與本地語文的一對一對應。文化差異使然,這是緣木求魚。
不知道要簽什麼的說‧‧‧
雙子貓 wrote:
在這裡,我們先排除那種生活口語都要來幾個英文單字的愛現狂


不過這種人比例上還蠻多的
dpudpu v2.0 wrote:
我遇過最誇張的女同事
手指頭被抽屜夾到
她大叫一聲"ohh"
怎麼發音? "喔H"


我想這段....應該不是ohh吧...
應該是ouch吧

話說我也常這麼
不過更常叫的是..嗶....(消音)
(01應該不能打那個字吧...@@)

如果你們唸過大學或是研究所,你就知道大部分(或是幾乎)都是用原文書上課
你的專業科目學了4~6年,而且都是用英文,我不相信你上班出社會之後會把這些東西自己翻譯成中文
你翻譯了別人也聽不懂啦~

當然,如果你們沒有修專業科目的話,當然無法理解我在講什麼
小弟通常會參雜的英文都是專業名詞比較多..

少林寺方丈,法號“夢遺” wrote:
那為什麼老外講英文就不會摻雜一些中文呢?

what 時間 is it?
my 名字 is peter.
are you 肚子餓?


mingchao_liu wrote:
沒錯! 以英語為母語的老外,來台灣工作還是會儘量學會說整句的國語,除非身旁有翻譯才會說英語。

但明明不是以英語為母語,且非英語系國家的我們,有人卻喜歡“烙”英文單字,最痛恨的是那種自以為自己英語很溜,去嘲笑不懂英語的,或嘲笑英語講得很爛的人。

真想看看他們去歐洲的非英語系、非日耳曼語系的國家,如法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等,遇到不會或不屑說英語的當地人,用法語、俄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跟他們對談會是什麼樣的情形??

英語是目前的世界語言沒錯,但不是精通英語就能跟全世界往來。
jason_cas wrote:
"我在這個project 被相關人員suffer得很嚴重, 有點想quit因為案子快go不下去了. 但如果transfer 又很care薪水跟position, 如果這兩方面不能satisfy那日子不是變得很不happy嗎? 話說我的boss真的很機車, assign這種tricky project給我, resource也不給多一點, schedule超緊content 又complicated. 要的support 也不給. 是怎樣? case被reject對整個team都不好嘛. 對啦, 反正engineer就是low啦, 只能complain, 其他都沒有. Boss 多給你一點錢就high到不行. 做一點job就以為自己是great designer. 好了, 不說了, 趕快把進度catch起來, 這樣才能on-time."(恕刪)

這個,我覺得就有點誇張了。

如果是我自己在和同事很輕鬆地瞎聊天,我大概會說成這樣:

我在這個project 被相關人員搞得很慘, 有點想走人因為案子快不下去了. 但如果換跑道又很care薪水跟位子, 如果這兩方面不能滿足那日子不是變得很不嗎? 話說我的老大真的很機車, assign這種tricky project給我, resource也不給多一點, schedule超緊內容該死地複雜. 要的support 也不給. 是怎樣? case被對整個team都不好嘛. 對啦, 反正engineer就是low啦, 只能complain, 其他都沒有. 老大 多給你一點錢就high到不行. 做一點就以為自己是狠角色. 好了, 不說了, 趕快把進度起來, 這樣才能on-time.

裡面有幾個超簡單的單字,但並不是故意烙英文,只是因為平常大家都這樣說,變成一種口語文化。你也可以要求全部中文,不過那就不是這個小團體裡不花腦力的瞎聊天了。

就像當兵的時候,三字經五字經七字經等國罵還不是朗朗上口,可是當兵前和當兵後就極少說了。這兩者就是類似的狀況。

如果今天換了其他的環境,和不同的人對話,這些英文口語自然就會消失了,因為人和環境都不同了。

我相信很多人和家人講話時,常常是國語閩南語穿插著講。可是如果今天是在正式場合,這種狀況相信就會收斂很多,甚至不會出現。因為,什麼樣的場合說什麼樣的話,這是人之常情。特定場合說不適合的話,那不叫做直率,那叫做白目。
不知道要簽什麼的說‧‧‧
雙子貓 wrote:
在這裡,我們先排除那種生活口語都要來幾個英文單字的愛現狂...
像這樣的狀況,根本就是無心的,為什麼要用有色眼鏡去污名化,搞得好像對方是心存邪惡,就是愛現,還上網來批判一番呢?
...(恕刪)

如果都已經排除掉「那種生活口語都要來幾個英文單字的愛現狂」,那的確沒什麼好批判的。但我看了樓主和一些相同立場的論點,所針對的應該就是指這些愛現狂吧!
看場合用吧,也看對象...
如果平日的聊天簡單的用語其實是方便溝通就好。
------------

某日小弟在開會簡報中,說出這一句
$﹪﹠﹪*
每當四分點時就會出現兩次訊號.....
台下聽著一半聽不懂...

好吧~我是工科的阿宅...
quarter point

接下來要改口"every quarter point時就會OOXX..."
聽眾要求的...
-----


與其有空去想別人是「有意」還是「無意」,不如花點時間與心力把自己的英文程度弄好,這樣一來不管對方是說單字或是整句都能聽得懂,還可順便回敬他幾句,這樣子想不是比較正面嗎?
我要是聽到自己不懂意思的單字,一定會追問對方如何拼字,隨手記下來回家查查看用法,下次就可依樣畫葫蘆地運用;跟著留過學或ABC的朋友出去,也非常樂意對方糾正我的英文發音,對我來說,只要「不貳過」就沒什麼怕丟人的!
買東西要看「價值」,不是「價格」。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