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結果就是鐵路塞車運能卻不足,而車箱又無法像舊系統臨時加掛提高運能,就算是紅眼班次也無法滿足連續假期的運能(因為回程的規劃)。長期以來的問題,未來能解決嗎?是否有利用大數據去找出方案呢?
中長途旅客漸漸流失中,是否有感覺呢?
水云 wrote:
哪天台灣民眾願意讓...(恕刪)
水云 wrote:
哪天台灣民眾願意讓...(恕刪)
fortis0706 wrote:
台鐵的政策到底是舒適還是快速或是提高運能,新車箱不管是太魯閤還是普悠瑪都沒有提高運能,雖然快速舒適但一票難求,問題沒解決還佔用了一列次的PP自強號的高運能,一列次的PP自強號有600個座位,而新自強只有四百個座位,一天20列次算就少提供了4000個座位,花東人要的是先有座位再談速度,而台鐵的新車箱卻是提供的座位越少,還不能有站位,買不到票卻可能有空位。
這樣的結果就是鐵路塞車運能卻不足,而車箱又無法像舊系統臨時加掛提高運能,就算是紅眼班次也無法滿足連續假期的運能(因為回程的規劃)。長期以來的問題,未來能解決嗎?是否有利用大數據去找出方案呢?
中長途旅客漸漸流失中,是否有感覺呢?




cckm wrote:水云 wrote:
可能設計的 1200 運量會下降到 ... 跟 PP 一樣?
會比PP更低,因為PP有12節...


fortis0706 wrote:
800型車箱每節座位數好像是60個,但比PP的座位窄,靠背也教硬較挺又較矮,我家小女人從高雄坐PP自強到竹南,超過二小時就開始屁屁痛了,何況若是800型座椅呢?我自己坐800型從竹南到台北二小時腰就有點酸了。
所以囉~要解決台鐵塞車的問題,增加軌道好像才是較長遠的規劃吧。現行台鐵跟高鐵的票價尚有一大段差距空間,台鐵可以規劃的空間自然就大,只怕無心吧。
我也認為四軌道運行是最佳方案,畢竟小站的區域土地的取得相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