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本來就規劃這樣做。
臺北捷運路網是民國82年行政院核定的,
但是受限經費問題,很多路線都只蓋一半,
例如紅線只從淡水蓋到中正紀念堂(即淡水線),
中正紀念堂到信義計畫區(即信義線)被放在後期路網,
現在淡水-新店(紅綠混雜)和北投-南勢角(紅橘混雜)的營運模式,
其實是路網建設期間的過渡模式,
既然後續路網也慢慢建設完成,那就是回歸原始規劃。
未來營運模式修改以後,紅線就是淡水到象山,
綠線就是松山到新店,橘線就是南勢角到新莊蘆洲,
一條路線一種顏色,一目了然,也比較直覺,
而且轉乘站倍增,除了橘線轉棕線以外,
從A站到B站最多只需轉乘一次即可到達,
這是回到以前規劃的方式,不是突然冒出來的。
捷運有它的限制在,不可能到任何地方都直達不用換車。
1.這個捷運路線的確是早就規劃好了,但如果這個原本的規劃就是不合時宜的難道不能討論或修改?
(如果真的每個政府的政策都是照當初他們規劃的話 那台灣應該很多政策跟建設都不會受阻才對)
2.我覺得今天如果因為覺得台北車站的流量太大,所以要執行"台北車站不直通"的方式我能接受,但怎
麼不全部的線都切? 怎麼是讓新的信義線接台北車站? 難道以後新的淡水->信義線,中途經過台北
車站的流量不會大嗎?
3.其實如果這個路線真的較符合大眾的利益,不管它是20年前的規劃,今天的規劃或是以後臨時加上去
的規劃我都會全力支持,只不過我現在看到的比較像是對特定地區的恩惠罷了
中和小黃 wrote:
當初規劃的時候,東區...(恕刪)
南區也是普普嗎?東西南北只有一向不能直通台北車站的理由?接台北車站重不重要ˉ?後來接替長生國際正在施工的機場線,本來不是説要過河接台北車站很艱難如何如何,那為何還是要接呢,到板橋不就好了?台北車站本來就是通往台灣中南部的樞鈕,大台北區的人要去中南部,就公車轉一次捷運,現在北邊來的可以到台北車站,西邊的可以到板橋車站,也可以多坐幾站到台北站,東區的可以到松山轉台鐵,未來南港轉高鐵,或利用兩條捷運接台北車站,南區的民眾卻一定得捷運轉乘兩次。不管是放射型或L型路網設計,如果按台北板橋雙樞鈕來規劃會不會有更好的選擇?之前羅斯福路公車轉用道啟用前後讓使用羅斯福路的民眾多發5~15分鐘,吵歸吵,現在習慣了就好。忠孝東路的,吵一吵,不用卻也不拆,身為南區民眾的,事前沒見到充分溝通,現在木已成舟,也只能吞下去了。
tintinii wrote:
南區的民眾卻一定得捷運轉乘兩次。不管是放射型或L型路網設計,如果按台北板橋雙樞鈕來規劃會不會有更好的選擇?...(恕刪)
2014年啟用的機場捷運紫線的"台北車站"起點,不是在現有台北車站建築內,而是在台北車站跟北門中間的台北雙子星大樓的地下層(提供旅客預辦登機的服務),而綠線新店松山線的北門站,可以從地下連通到達機場捷運起站,從藍線板南線/紅線淡水信義線轉乘機場捷運,也是得從地下連通走一段,不是在現有台北車站內上下不同層月台而已。

預計2015年完成的黃色環狀線第一階段(大坪林站到五股工業區站),則是從跟綠線新店松山線交會的大坪林站、或跟橘線新蘆中和線交會的景安站,可直接到達板橋站(捷運環狀線、板南線、台鐵、高鐵共構,往中南部不需先到台北車站,省掉一站)、或是機場捷運上的五股工業區站等。五股工業區站跟台北車站相同,都提供旅客預辦登機的服務。
(點圖看高解析度版本)
是因為淡水線的路廊本來就是以前台鐵北淡線的用地,
台鐵台北車站在興建地下化的時候就已經預留了捷運淡水線的月台結構;
南港線走的是忠孝東路,這是地域上的原因。
至於要不要經過台北車站,
其實就捷運系統來說,它就只是一個紅線和藍線兩條路線的交會轉乘站而已,
和忠孝復興(藍棕交會)、忠孝新生(藍橘交會)等其他轉乘站沒有兩樣,
更別提恩不恩惠了,從中永和或新店來的乘客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台北車站。
台北車站站內是很多人,但這些乘客真正的目的地都是台北車站嗎?
捷運公司也調查過,其實有相當數量的乘客只是要為了要轉另一條線而已。
未來的規劃,轉乘站倍增,
中山(紅綠交會)、西門(藍綠交會)、中正紀念堂(紅綠交會)、松江南京(綠橘交會)、
東門(紅橘交會)、古亭(綠橘交會)、大安(紅棕交會)、南京東路(綠棕交會)等都是轉乘站;
把原本所有路線都集中在台北車站轉乘,變成分散到其他數個車站去,
不讓台北車站的負擔過重,這樣就是分流的作法。
新的路線(或者說原規劃好的路線)是更符合大眾利益的,
例如班距可縮短:就拿淡水-新店來說,因為有古亭-北投這段重疊區間,
新店端的班距受到限制,但未來一種顏色就是一條路線,不再和別的路線共用,
班距因此可以縮短,在尖峰時刻可縮短乘客的等車時間;
南勢角端亦同,未來接上新莊蘆洲線後,
班距可以縮短到尖峰三分鐘一班,離峰四分鐘一班。
轉乘較方便:就需要轉乘的旅客而言,在台北車站換車是很痛苦的,
因為當年的設計問題,造成台北車站的紅藍線月台相隔太遠,
還必須先上樓再下樓,如今許多人潮在台北車站轉乘造成擁擠,更是拉長轉乘時間。
但未來如西門站、古亭站、中正紀念堂站,以及興建中的東門站,
都是採對面月台轉乘的方式,也就是說以大多數乘客的方向只要走到對面月台即可轉乘,
拿西門站為例,從新店(綠線)來的乘客要往南港方向(藍線),
設計上就是只要走到對面月台搭車就可以,連上下樓都不必,
其他的轉乘站如松江南京、民權西路、忠孝新生等等,也只要上或下一兩層樓,
在班距縮短、和分散轉乘人潮的情形下,轉乘步行並不是件那麼麻煩的事情,
除了橘線轉棕線以外,A站到B站最多只要轉乘一次就可以完成。
不能直通對某些乘客來說當然比較不便,但一樣有新路線的乘客受惠,
例如新店往西門的旅客就可直達,根本不需經過台北車站或小南門線;
中永和往東區的旅客也可在忠孝新生換車,比在台北車站換車還近。
我還是那句話,捷運不可能到任何地方都直達不用換車。
但是因應新路線的通車,我個人是覺得這樣的規劃是比現在更能符合整體利益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