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legg wrote:啥,台灣做的也要賣的跟國外的一樣貴喔.....(恕刪) 這句的確道出了台灣發展自有品牌的心理天險.....外國的月亮不會比較圓,MIT品質沒話說,但,混水摸魚的太多了,魚目混珠的事情始終沒少過。
Cullegg wrote:如果自創品牌,住在台灣的你我會支持嗎?...(恕刪) 這樣看又太狹隘了~~我們不用妄自菲薄. 很多外國品牌的老闆其實是台灣人. Porter International就是個成功的台灣品牌. 很多台灣年輕人都哈的很. 我在香港也看到很多人背Porter International的包.台灣人有錢, 所以直接買個外國的小牌, 然後開始把品牌給做大. 在3C產業可能比較少. 不過在其他傳產還是有幾個成本的例子喔!
brexchen wrote:Porter International就是個成功的台灣品牌. 很多台灣年輕人都哈的很. 我在香港也看到很多人背Porter International的包 相信您也知道Porter的歷史.. 可以查一下吉田株式會社(Porter Japan)跟Porter International的關係其實是有點... hmm... 比較灰色.. 台灣人用了一些比較不那樣正規,但是在商業上算是很漂亮的手法拿到Porter International這品牌(有告過,後來合解,日方承認這Porter International,並作為Porter, Japan的台灣區總代理)對這品牌稍微有認知的行家,都知道要買就買Porter Japan的吉田株式會社出品的Porter包,才是有正港日本品質的porter包(價格也差很多啊!)另一個例子是膳魔師.. 有想過膳魔師是哪個國家的品牌嗎?日本?台灣?日本與台灣? 只是,台灣要發展品牌就發展自有品牌,Giant不就大家都知道那是台灣自有品牌!為何想要有自己品牌就想盡辦法把人家弄過來?弄個好像是國外,又不是國外的樣子.. 唉另一個很好的案例,也就是您說的把國外品牌買來後發揚光大,Piyopiyo黃色小鴨,台灣牌還是日本牌?這是正港台灣牌!黃色小鴨是日本開始設計,沒做起來,反而是台灣商人把這品牌買走後,才真正大放異彩又一個,7-11,之前在美國、日本也沒那樣大啊... 做的東西也沒那樣多采多姿,有空去北京看看由日本7-11總公司直營的北京7-11就知道.... 跟台灣沒的比...
代工怎會不好賺呢?去問郭董底下員工看看代工到底一年A了多少?別說ASUS、GIGA,連MSI最近也是有轉行代工的意象有技術不用怕錢會跑到別人口袋去~PS 如果是說小型的家庭企業那可得靠代工來打響知名度了,一樣是無形的獲利
fdfdftr74 wrote:成本差了萬倍一個錢投...(恕刪) 某牌要併購西門子就是花了百億元的教訓===========================================這個案例 在[品牌識別]課程中最常被提出來討論其實 西門子是個企業型象鮮明的跨國公司 產品種類跨多種領域包括重電 電子 自動化 醫學工程 電氣 等等不一而足但是 如果針對手機項目來分析 其實西門子手機的市佔率並不高 也沒有很特別的產品識別率( 這個案例與聯想併購IBM的筆電部門的案例並不相同 )所以BenQ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 獲得的是市佔極小的歐洲美洲銷售通路 花大錢與獲得的不成比例(況且西門子手機部門本身也負債中)接下來 等著Benq的 確是歐洲與美洲戰場肉搏戰不像三星遍地開花的策略(產品多樣 直型 掀蓋 滑蓋 智慧型等 可滿足各階層的客戶)Benq-Siemens 合作後新推出手機缺乏了產品識別度 持續燒錢讓台灣母公司方面無法忍受只好狠下心切斷 以免失血過多這個案例是收購前評估過份樂觀 與 迷信大品牌就是銷售的票房保証 的最佳案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