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九九乘法表

教 1 + 1 為什麼等於 2, 已經是大學數學系的教材內容了.

我覺得基礎教育不用教太多為什麼.

小孩子只要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確的,
自由思考已經是數學競試的教材了, 台灣沒有太多人需要參加奧林匹亞競試.

好吧, 請用建構式思考為什麼足球有 12 個正五邊形跟 20 個正六邊形.

這已經是數學競試的題目了....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Aquila前輩可以解釋一下所謂 "國民教育" 的本質嗎?

我從來不覺得教育有分國民教育或是所謂的一般教育及資優教育的
如何從孩子還這麼小的時候就知道它是天才
有太多例子是小時了了的例子
開竅的時間早晚罷了
如何從小就判定這個小孩是只能當店員
就算是當店員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嗎?
聰明的孩子有聰明的解法
笨小孩有笨小孩的解法
只要能解 你能說誰錯嘛?
在建構式的學習環境中 老師應該是引導者 不是指導者
引導大家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數學可以算是各種科學的基礎
如果用以前的填鴨 對我們的科學教育只有壓抑的作用

建構式數學不等於 "強迫累加法"
建構式數學不應該有正確解法

有所謂的一定要用強迫累加法的說法出現
我說過是 執行面 的問題
老師跳不出來 家長跳不出來
要如何教小孩跳出填鴨來呢?

當然我承認現階段的情況 所有人都被困住了
政府應該要從老師的教育著手
教改不是條好走的路 但是我覺得是必走的路
個人的看法,一些很基本的東西是「一定要會」的,而且一定要很有效率的會才行。
國民教育當然要符合這樣的需求。說他是填鴨也好,死背也好,總比「不會」要好。
我沒說從小就要去決定一個人是否只能當店員,不過我們要有辦法讓每個人具備一
些生活的基本能力。在這個討論串裡面我認為這應該就是有效算術的能力,具備這個
能力的國民,至少從事基本的行業在算術上頭不會發生困難。也就是基於這個論點讓
我認為,「重複累加」的建構式數學會製造這種困難。

老實說,我不覺得算術跟數學有多大的相關,就像九九乘法表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當我們在學微積分的時候,加減乘除是基礎,如果基礎居然變成絆腳石,那麼結果
就會相當悲慘。

建構的教法已經證明有一個世代因此而數學能力/興趣大減,有能力考上高中的學生
尚且需要補救教學,不繼續升學的人其程度可想而知。看來這個教改的本身也需要
「再教改」吧。我認為,對於數學的推理,另有其他方式來刺激,不必製造一個本身
就有適用爭議,又沒有足以衡量合格標準的教學方法來讓小孩更加的迷惑與勞累。

一些人總是說執行面出問題,怎麼不想想這可能本來就是個無法執行的爛點子呢?
還有,假使教學時數太少是已知問題,在有限甚至不足的時間裡面要教導小孩子這麼
玄妙的抽象架構,還認為這樣教得出來,不是陳義過高,又是甚麼?
奇怪...都已經講很多次
建構式數學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
怎麼還有人一直聚焦於 "重複累加" 上
重複累加只是一種方法, 一個過程
了解了, 學會了乘法, 直接乘就可以了
資質好的可以直接在腦袋裡計算複雜的算式, 那也由得他
建構式數學只是在以往學習中, 加進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
而不只是老師講什麼, 學生聽什麼

至於有人提到足球為什麼有12個正五邊形跟20個正六邊形
這建構式數學不能解決嗎?
很抱歉, 這正是建構式數學的目的
就是當你遇到以往沒碰過的問題類型時
能以過去所學跟自己的創造力 "建構" 出解決策略
解決策略不一定對, 但至少有思考策略的能力
不然許多數學問題類型何其多, 能一種一種教會嗎?
許多解法不也是前輩大師們 "建構" 出來的

另外, 國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這問題本身就很有爭議
有人認為要學會一些 "基本能力", 那什麼是基本能力呢?
有認為一些讀寫算的技巧是基本能力, 有認為思考能力是基本能力
更有認為本身根本不應該有任何人為強加的目的, 那個對??
並且, 教育本身的價值不能以效率度之, 更有許多東西是效率無法衡量的
再來, 教育並不像是程式控制這樣的一個對與錯的執行除錯過程
它牽涉到的範圍太廣, 不是如果如何....就會如何的想法就可以解決的
近代教育二百多年來也是歷經不斷的修正的試驗的過程
怎麼改都一定會有問題產生, 有問題應該修正, 也不是全盤否認
這一點教育部讓人完全看不出一點擔當!
家裡有小孩在上小學三四年級的舉手?我家就是。

誠如樓上有位朋友說到,小學一星期教數學的時間只有三四堂課。既要以建構
方式教導乘法的理論,又要花時間教導乘法的實務,在期間還要考察他們對於
這樣的思考、過程、方式是否了解。而且不只乘法,連許多其他的算式(如分式
運算)其過程都變得非常的緩慢,我必須說,這種教法相當程度上排擠到實際的
教學進度。可不可執行,執行上會不會出問題,自有公論。

附帶一提,今年台灣中學生的數學奧林匹克退步了喔。
那小學該學會什麼呢?
依先前的教材內容, 時間就是分配給這些思考、理解、計算過程的
很明顥的它並不期望小孩在一個學期學會太多東西
而是希望培養它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後來出了什麼問題呢? 說穿了還不是考試成績不如理想
試問一下, 原先國高中的教材內容就真的適合一個這麼大的孩子嗎?
就如同有許多人會說, 什麼三角函數、指數、圓錐曲線根本用不到
那是真的用不到嗎? 只是缺乏思考理解的過程, 對這東西只有抽象的概念
既然如此, 那何必設置太高的目標, 硬要灌一堆東西在小孩身上?

而台灣的數學奧林匹亞退步了, 說真的這才是正常的現象
我認為這是先前給孩子硬灌太多東西產生出來的錯覺
台灣數理能力真的特優? 那為什麼在大學之後的表現卻不如人家?
既然過去這種要求效率、大量灌輸的教育有效, 何以台大還不進百大?
孩子的學習成就表現, 到底是滿足了孩子, 還是滿足了周遭的大人呢?
台灣大學素質低落不是因為之前的教法有問題, 而是某個部長一口氣開放了一堆大學.

台灣就是一堆之前錯誤政策, 才會搞到今天這樣的地步.
例如開放太多的銀行, 造成消費金融過度擴張, 才會搞到現在卡奴一堆的地步.

同樣地, 台灣的大學太多了, 我覺得台灣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大學,
很多行業其實只要短期大學, 專科, 甚至中學就可以做了.

====

至於教改, 很抱歉, 我一向很反對拿小朋友當實驗品, 變成某位部長的政績.
這個教改也是在那個泡沫經濟時代的政策, 也是一堆人說台灣教的書太難.
結果改到最後, 我覺得台灣可能會教出一堆連基本知識都沒有的下一代.

鬼點子不需要教, 自然就會有一堆人去想.

但是基礎教育就是沒有必要問為什麼, 因為耳濡目染自然就會.
英國的小孩學英文, 絕對不會去問複數為何要加 s, 因為有那個環境.

同樣地, 台灣的學術水準低落是台灣沒有做研究的環境, 而不是怪罪填鴨式教學.

小朋友要思考, 沒錯, 但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 不適合拿來教小孩子.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還是一句老話, 腦袋沒有東西, 光是思考只會思考出一些沒有意義的垃圾.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cockroach wrote:
在舉 13+29 的例子


我會用...(13-1)+(29+1)=12+30=42

把某一邊湊成整數再加起來

至於13X25的話...

我會先把13/4=3 餘 1

也就是3個100與1個25 總共是325...

不知道這是啥方法

Aquila wrote:
台灣中學生的數學奧林匹克退步了喔。


為何...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呢?
台灣的小、中學生對於這種競賽總是能贏得高分,得到好的名次
但長大後,總是很少聽到xxx得到諾貝爾獎

你給他一個固定大小,他也只知道就只有這樣的大小,但不曾想過突破後,有更廣大的世界甚至宇宙!
失去,才知獲得更多。
沒有為什麼, 這些數學, 物理奧林匹亞競試的得獎者,
不少去唸台大醫學系跟台大電機系了.
賺錢去了, 沒有研究.....

重點是台灣沒有那個研究的環境.
要做研究還是得去美國.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