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12年國教~贊同OR不贊同??

台灣的教改給人的感覺是越改越糟, 因為政治力介入太深; 教育部與健保署表面上是該項業務的最高行政與政策制訂單位, 但實際上卻只是橡皮圖章, 成為眾多利益共生團體的代罪羔羊, 當年郭為藩, 林清江等專業教育學者擔任部長, 但面臨強勢教改團體, 也是有志難伸.

12年國教, 傷害最大的其實是受教者與家長. 當年聯考時代, 學生被迫必須提早承擔責任思考自己的未來, 因為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的分流點提早到國三, 所以往職業學校的學生可儘早接受相關的職業訓練, 奠定就業基礎, 但後續的技術學院, 也為這些國三階段分流的學子提供接受進一步學術訓練的機會. 當時台灣這套制度與西歐德國與英國的制度類似, 都在國中階段都建立分流點, 但也在高教或成人教育階段提供補救措施, 讓分流錯誤的人有補救的機會.

目前教改的制度將分流點延後, 造成大批學子在大學, 甚至研究所階段, 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方向. 表面上是增加學子瞭解自己人生方向的機會, 但實際上卻造成學生家庭龐大的財務負擔, 和學生無法早日承擔自己的責任. 無法想像12年國教之後, 家庭與政府在教育資源上浪費的情況會有多嚴重. 家中有在子女在求學的網友, 可試著估算目前子女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的學雜費(暫以公立學校為主, 不須包括學才藝補習, 生活費等), 然後再分析家中的可支配所得有多少比率是用在子女的教育上, 然後再根據子女畢業後就業的薪資水準, 套用財務學計算投資報酬率的公式(IRR or NPV), 看看這樣的政策, 是否結構上鼓勵將家庭資源轉移到教育業者?

目前的教改, 表面上在鼓勵學子的適性發展, 但卻從結構上阻絕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 以前有人跟我說'行行出狀元', 但他卻無法解釋: 為什麼進行教改的人, 一家幾乎都是博士; 提倡人本教育的教改人士, 子女卻享高官厚祿, 政治人物的子女大都繼承衣缽, 擁有非常好的學歷, 甚至很多是學長學弟. 是這些人教子有方, 子女從小耳濡目染, 還是'教改'基本上只是一根'雞毛', 只是用來呼弄民眾的'令旗', 藉教改之名進行鬥爭才是本質. 所以小小的3萬6千平方公里, 教材內容與綱本可以吵, 考試可以吵, 拼音都可以吵. 現在的小朋友難教, 因為政治人物與新聞提供他們進行鬥爭的學習榜樣. 非洲剛果內戰正酣時, 有兒童兵執行殺人放火的行為, 就說明社會規範如果沒有透過教育內化到學生身上, 很多事都可能發生. '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爸.' 因果往往就會出現, 而我們對政治人物是非不分的容忍, 最後也會成為島上居民的共業.

前人趙茲蕃曾寫過一本書'半下流社會', 其中有一幕描寫1949年前後國民黨兵敗, 一部份人避難香港, 但即使在那兵荒馬亂物資缺乏的年代, 還是有人就著板凳以春秋等古書教子不倦的景象, 卻讓我深自警惕. 9年國教也好, 12年國教也好, 一些專家講得口沫橫飛頭頭是道, 但子女卻是自己的, 教不好不只孩子受苦, 而是家族幾代不得翻身, 大家還是自求多福吧.
贊同施行十二年國教;不贊同把施行十二年國教列為教育政策重點項目。

國教總數幾年是一回事,教育品質好壞又是另一回事,兩者無絕對關聯。
政府應該先改善教育品質,再來延長國教。

乾脆每個人生下來立刻頒發一張博士的證書好了...

一想到我大學同學聯考英文7分進來唸大學...現在已經博士畢業
我就覺得教育沒救了
12年國教毫無競爭力,出來領22k是正常的啦!!!

imggy wrote:
乾脆每個人生下來立刻...(恕刪)


...............

真的是沒救了
換句話說現在出生的小朋友
一生下來就肯定有大學證書了?!(學校不論)
這樣到底是不是幸福,留待後人評論
chiang:圖先貼上來看看,基本上正妹都有小惡魔後台無敵通行券的
現在有錢人人高學歷
只要在大學時期再修個教育課程
出來沒考上教師執照
還有私立學校可以去
或當代課老師
年幼時記得只有正規的師範體系畢業生
才有資格當老師
現在呢阿貓阿狗大學畢業的都能當老師了
流浪教師問題來源
難怪現在的師資一代不如一代
就我看到的很多的(尤其是私立學校)
很多年輕老師都只是為了賺那月薪三萬
工作上能交差了事就好
因不想去做些勞累的工作
還會常抱怨學生多壞多幼稚
以前的老師雖思想較為傳統嚴歷
但水準道德和現在真的是有落差

另外我想說.....術業有專攻......
勸那些本身並不愛與書本為伍的
請多發掘自己的興趣去努力
好過浪費父母的金錢去大學混
出來還是高職國中程度
把錢投資在更好的地方報酬率會更佳
不要羨慕別人拿高學歷
也跟著去"混"個大學文憑
真的台灣教育的失敗......
連台灣自己的企業
都只承認某幾所大學還不悲哀嗎
就是教改失敗開放大學
台灣人又愛輸人不輸陣
有錢我也是高材生
造成前幾年他X的連餐廳服務生、工廠作業員技術員
一堆公司店家跟進把學歷門檻提高
至少要高職有的甚至要專科以上
本來許多基層工作的只要求國中高中或是不拘
到去年才慢慢恢復 為什麼
因為拿大學學歷的幾乎不願去做這些勞累又基層的工作
老闆找不到員工才又把門檻恢復成以前
搞什麼阿!!!
還有一堆流浪教師或是在私校工作怕自己招生不足被FIRE
拼命地要考公務員要捧金飯碗
我真的覺得好可笑

art4411 wrote:
台灣的教改給人的感覺是越改越糟, 因為政治力介入太深; 教育部與健保署表面上是該項業務的最高行政與政策制訂單位, 但實際上卻只是橡皮圖章, 成為眾多利益共生團體的代罪羔羊, 當年郭為藩, 林清江等專業教育學者擔任部長, 但面臨強勢教改團體, 也是有志難伸.

12年國教, 傷害最大的其實是受教者與家長. 當年聯考時代, 學生被迫必須提早承擔責任思考自己的未來, 因為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的分流點提早到國三, 所以往職業學校的學生可儘早接受相關的職業訓練, 奠定就業基礎, 但後續的技術學院, 也為這些國三階段分流的學子提供接受進一步學術訓練的機會. 當時台灣這套制度與西歐德國與英國的制度類似, 都在國中階段都建立分流點, 但也在高教或成人教育階段提供補救措施, 讓分流錯誤的人有補救的機會.

目前教改的制度將分流點延後, 造成大批學子在大學, 甚至研究所階段, 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方向. 表面上是增加學子瞭解自己人生方向的機會, 但實際上卻造成學生家庭龐大的財務負擔, 和學生無法早日承擔自己的責任. 無法想像12年國教之後, 家庭與政府在教育資源上浪費的情況會有多嚴重. 家中有在子女在求學的網友, 可試著估算目前子女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的學雜費(暫以公立學校為主, 不須包括學才藝補習, 生活費等), 然後再分析家中的可支配所得有多少比率是用在子女的教育上, 然後再根據子女畢業後就業的薪資水準, 套用財務學計算投資報酬率的公式(IRR or NPV), 看看這樣的政策, 是否結構上鼓勵將家庭資源轉移到教育業者?

目前的教改, 表面上在鼓勵學子的適性發展, 但卻從結構上阻絕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 以前有人跟我說'行行出狀元', 但他卻無法解釋: 為什麼進行教改的人, 一家幾乎都是博士; 提倡人本教育的教改人士, 子女卻享高官厚祿, 政治人物的子女大都繼承衣缽, 擁有非常好的學歷, 甚至很多是學長學弟. 是這些人教子有方, 子女從小耳濡目染, 還是'教改'基本上只是一根'雞毛', 只是用來呼弄民眾的'令旗', 藉教改之名進行鬥爭才是本質. 所以小小的3萬6千平方公里, 教材內容與綱本可以吵, 考試可以吵, 拼音都可以吵. 現在的小朋友難教, 因為政治人物與新聞提供他們進行鬥爭的學習榜樣. 非洲剛果內戰正酣時, 有兒童兵執行殺人放火的行為, 就說明社會規範如果沒有透過教育內化到學生身上, 很多事都可能發生. '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爸.' 因果往往就會出現, 而我們對政治人物是非不分的容忍, 最後也會成為島上居民的共業.

前人趙茲蕃曾寫過一本書'半下流社會', 其中有一幕描寫1949年前後國民黨兵敗, 一部份人避難香港, 但即使在那兵荒馬亂物資缺乏的年代, 還是有人就著板凳以春秋等古書教子不倦的景象, 卻讓我深自警惕. 9年國教也好, 12年國教也好, 一些專家講得口沫橫飛頭頭是道, 但子女卻是自己的, 教不好不只孩子受苦, 而是家族幾代不得翻身, 大家還是自求多福吧....(恕刪)

夫子之言,於我心有戚戚焉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以前第一名到最後一名的學校都很清楚
12年國教以後,只有前面3成的學校還可以保有「好學校」的地位
其餘的學校變成「好班級」、「壞班級」的區別

那些中上及中等的學校校長正在傷腦筋如何將好學生、壞學生做區分

======================
這個抽籤制度...不是很了解
每人只有一所學校的報名機會嗎?
還是像現在流浪教師一樣,每所學校都報?
不管前者或是後者,都只會讓學生及家長身心俱疲吧?

kobe123456 wrote:
國中2次基測中午才結...(恕刪)


103年12年國教啟動了.....高中7成免試,3成特色性考試進明星高中 ...

----------

這根本是假教改,是國王的新衣,無能的教育部過去二十年所推動的,

大多是錯誤的政策,

競爭本質有改變嗎????

12年國教根本沒必要。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