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

有學佛的大大可以解感一下嗎?

guest2000 wrote:
無意抬槓.
小的倒以為,施是要以被施的人所需要的去施,自己最需的不見得是他人所需的.
耶穌基督說施比受有福,這個施是指施給他人所需的,不是他人所需但是你自己所需,請問,這樣的施不但無助於他人,更讓自己匱乏,豈不怪哉?

在哪種情況下,自己的「最」所需,會『不是』他人所需 ... ?

在哪種情況下,自己的「最」所需,無助於他人 ... ?

『貪心』【無助於自己 + 無助於他人】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guest2000 wrote:
無意抬槓.小的倒以為(恕刪)

是要您那顆 大悲心 菩提心....
那顆 不自私自利的心...
要成佛 最重要的因素!!

只要您相信佛.喜好佛.恭敬佛.....或許 這一世 下千萬世..目前的地球毀滅.... 還是在輪迴!!
但是 機緣成熟時, 就是會剛好遇到佛出世, 您也會剛好相信!! 就能脫離輪迴!!

不然... 就是 要 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先轉生到淨土, 慢慢修!
末法時期 只剩這條路!!
想要靠自力..是不自量力...
小笨賢 wrote:
是要您那顆 大悲心 (恕刪)


心淨則國土淨; 心不淨則看地球似毀滅; 這些都是心的作用 !! 不必等到死後, 無身心之時, 只要心淨就能得到解脫 !! 心不平淨, 誰都幫不了你!!
cman4434 wrote:
心淨則國土淨; 心不(恕刪)

想要靠自力..是不自量力...
小笨賢 wrote:
想要靠自力..是不自(恕刪)


今生不證初果,是會輪迴的。
或許這是大眾部阿含經說的,
老前輩你的上座部阿含經不知道是怎麼說?
只要知道12因緣,就可以不再輪迴?
如果真是這樣寫,老前輩我覺得你應該是買到山寨板的了。

心淨則國土淨,
不知道上座部阿含經中,
有哪幾位弟子國土淨的記載?

上座部佛教認為現在並非末法時期,現在仍然屬於正法時期。根據上座部佛教,正法將住世五千年。[56]

第一個千年 可證四無礙解智六通阿拉漢
第二個千年 可證六通阿拉漢
第三個千年 可證三明阿拉漢
第四個千年 可證純觀阿拉漢
第五個千年 可證三有學道果
五千年之後 正法逐漸隱沒
http://wiki.sutta.org/wiki/%E4%B8%8A%E5%BA%A7%E9%83%A8%E4%BD%9B%E6%95%99#.E5.8D.97.E5.82.B3.E8.8F.A9.E8.96.A9.E9.81.93

六通
六通是六種神通境界,包括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漏盡通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但是其餘五種神通,要看修證禪定的程度及是否加修神通而定。

三明
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就是指在阿羅漢聖者,天眼,宿命,漏盡三通能夠徹底究竟,所以稱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6%98%8E%E5%85%AD%E9%80%9A
現在是第3000年,
上座部說可證三明阿拉漢
老前輩今生可涅槃,不知道證幾明了?
南傳菩薩道
上座部佛教大多數佛弟子遵照佛陀以及當時聲聞聖弟子們所教導的正法、律修學與禪修,以期在今生今世現證寂靜涅槃為主要奮鬥目標,所以上座部佛教大多數佛弟子在傳統上是以所謂的「聲聞乘佛教」或「解脫道」為主流的。[60]雖然上座部佛教大多數佛弟子以朝向解脫為主流,但在上座部典籍中也記載有菩薩的修行方法,稱為「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實踐者。

《相應部》47相應12經記載所有的過去佛、未來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都是修四念處七覺支才能成佛[61]。

《相應部》47相應14經記載所有的過去佛、未來佛都有像沙利子(舍利弗)、目犍連一樣的兩大上首弟子[16]。

《相應部》56相應24經記載所有的過去佛、未來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都是覺悟四聖諦成佛[62]。

《中部》123經記載菩薩最後第二世正念正知投生在都西答天(兜率天)當天神,菩薩在都西答天(兜率天)死後最後一世正念正知投生在人間的母胎[63]。

《長部》14經記載毘婆尸佛的種姓是剎帝利,毘舍浮佛的種姓是剎帝利,咖古三塔(拘留孫)佛的種姓是婆羅門,咖沙巴(迦葉)佛的種姓是婆羅門,釋迦牟尼佛的種姓是剎帝利[64]。

《長部》14經記載毘婆尸佛在波吒梨樹下成佛,毘舍浮佛在分陀利樹下成佛,咖古三塔(拘留孫)佛在沙羅樹下成佛,咖沙巴(迦葉)佛在優曇鉢果樹下成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65]。

《長部》14經記載所有的菩薩最後第二世在都西答天(兜率天)死後最後一世一定會正念正知投生在人間的母胎[66]。

《長部》16經記載所有的過去佛、未來佛都有一個像阿難一樣的侍者弟子[67]。

《增支部》3集104經記載過去的釋迦牟尼還是未成佛的菩薩時如何覺知世間享樂的過患然後出離成佛結束輪迴[68]。

《增支部》3集138經記載所有的過去佛、未來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都相信因果業報[69]

根據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要成為菩薩(bodhisatta)必須發「至上願」 (abhinīhāra),並且須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要發「至上願」必須具備八項條件,即:

1.獲得人身;2.生為男性;3.具備如果放棄成佛想要改當佛的聲聞聖弟子只需通過聽聞佛陀的簡要開示即能夠證悟阿拉漢果、六神通、四無礙解智的能力;4.遇見活著的佛陀;5.出家;6.擁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7.增上行;8.想要成佛之極強善欲。

在得到佛陀授記之後,菩薩至少必須用四大阿僧祇(asaṅkheyya,不可數,無數)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十種巴拉密(波羅密)。這十種巴拉密(波羅密)分別是:

布施巴拉密(波羅密)、持戒巴拉密(波羅密)、出離巴拉密(波羅密)、智慧巴拉密(波羅密)、精進巴拉密(波羅密)、忍耐巴拉密(波羅密)、真實巴拉密(波羅密)、決意巴拉密(波羅密)、慈巴拉密(波羅密)、捨巴拉密(波羅密)。

例如《本生經》第1卷記載釋迦牟尼佛前世善慧菩薩被燃燈佛授記預言未來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後會成佛[70]。

當菩薩修習諸巴拉密(波羅密)達到圓滿時,就能證悟無上正自覺者,成為一切知佛陀。十巴拉密(波羅密)可以再縮小為六巴拉密(波羅密),六巴拉密(波羅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與智慧[71]。

釋迦牟尼最後一世還是菩薩浪費六年修外道苦行後尚未斷除貪瞋癡[72],菩薩要到成佛的時候才會完全斷除貪瞋癡。

佛沒有說「每一個眾生都必須追求成佛」,佛、獨覺佛、阿拉漢弟子已經走到了佛教的最終目的「涅槃」,佛、獨覺佛、阿拉漢弟子的解脫煩惱沒有差別,獨覺佛、阿拉漢弟子不必成佛。獨覺佛、阿拉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28],獨覺佛、阿拉漢弟子死後會入無餘涅槃界不會繼續輪迴在未來世成佛。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得自己選擇想成為佛或獨覺佛或阿拉漢弟子,由於修行成佛所需時間比較長成為阿拉漢弟子所需時間比較短,大多數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選擇想成為阿拉漢弟子不想成佛只有少數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選擇想要在未來成佛。
http://wiki.sutta.org/wiki/%E4%B8%8A%E5%BA%A7%E9%83%A8%E4%BD%9B%E6%95%99#.E5.8D.97.E5.82.B3.E8.8F.A9.E8.96.A9.E9.81.93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老前輩會火大的不是我,
老前輩會火大的是漢教。
老前輩只要一聽到疑似漢教有關的,
立刻像800里火焰山一樣,
轟,
沒理智了。
可以完全沒看我的發文內容,
就把對一般民間佛道不分的內容,
戴在我的頭上,
這種心念,在北傳佛法不知道是屬於習性,
還是屬於什麼第幾識。
在上座部佛教,不知道這個是屬於十二因緣中的什麼,
是不是不影響證果,
如果會影響證果,
那要怎麼辦?
怎麼忽然發現,
上座部也像禪宗一樣,
說了,你懂就是懂,
不懂也沒其他方法,
所以,
阿含經中都是說弟子聞法後,
找僻靜的地方,
善思念之。
不是聽老師說12因緣,
可以從頭背到尾,
再從尾逆背回來,
就說已證阿羅漢果,
可以等涅槃了。
上座部應該也是說要"證"果吧。
如何證,
有請老前輩開釋。
cman4434 wrote:
心淨則國土淨; 心不淨則看地球似毀滅; 這些都是心的作用 !! 不必等到死後, 無身心之時, 只要心淨就能得到解脫 !! 心不平淨, 誰都幫不了你!!


純小的認知,無意抬槓.
您說心淨則國土淨,這正是小的認知與領會.
耶穌基督說,"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小的認知,天國不但在天也可以在地,但是,人心不知足,不感恩,不看正面去看負面,當然到處都是恨與憤,都是醜陋.
佛教的淨土在哪裡?也在人的心裡,也就是說,心淨則國土淨.
佛學大師們把一些簡單的道理複雜化,甚至抽象化,虛擬化,再加上文言文,讓看者或習者摸索不透,以為佛學高深不可測,或人言言殊,有時說我執,有時說冷暖自知,要去探究犯了我執,不去探究哪能自知?
現在在員林大潤發,用手機回一下,
說那些佛土,跟其他說法,一般人對北傳佛法的誤解,
之前已經很多位高手一再說明,
那是給菩薩道的課本,
北傳佛法根本也是南傳佛法,
只是對象不一樣。

北傳佛經討論識的很多,怎麼會說探討自心會是我執,
不知道這種說法在哪裡可以看看。

老前輩昨晚比較操勞,
現在還沒有起床。
或是,
難道真的跑到草屯要找臭豆腐老闆開示,
我昨天沒說店名,
那家叫做黃記臭豆腐。
老前輩最好不要像在這裡一樣,
一直在老闆面前一直重複說老闆貪愛,會輪迴喔。
guest2000 wrote:
純小的認知,無意抬槓(恕刪)

請 把 心淨則佛土淨 的經文 研究清楚
請不要自己認為,是怎樣就怎樣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LunCong/099/p221-246.htm

《維摩詰經》中,佛告寶積菩薩:「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首先是對 菩薩所說,不是我們凡人
  • 10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