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兩烘乾老橘皮 wrote:
林林總總討論那麼多.
我覺得隨身攜帶GPS,指北針,地圖,無線電,甚至於租借衛星電話.
因為如此才能將自己所在座標以最短時間迅速對外求援,甚或自行安返.
也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大幅降低因迷途,或受傷過久未即時救援而造成的山難.
....(恕刪)
基本上有攜帶GPS,指北針,地圖(等高線圖)且具備良好的使用技能之登山者不易發生迷途的狀況.基本上各迷途CASE之當事者本身裝備及定位技能就較為不足, 甚至有連等高線圖指北針都沒帶者, 反之也沒聽過有迷途的CASE有帶GARMIN的GPS, 基本上迷途者追究到最後常跟本身裝備及技能有關. 這往往是登山心態的問題. 開放大山,取消強制高嚮制度, 更讓一些心態輕忽的登山者進入高山賭運氣. 在過去沒帶等高線圖,指北針,不具備定位技能者登高山是很難想象的, 但現在隨處可見.
若獨登, 發生(受傷)昏迷的狀況, 即使有無線電,衛星電話.等通信器材也極容易發生失救致死的狀況.
emogu wrote:
夜裡沒火沒住所,黑暗會帶來什麼?實在太令人恐懼了...
.....(恕刪)
百岳一般獨登者在裝備中應有個人帳/露宿袋, 睡墊, 雨布, 睡袋, 編織繩(一粗一細)
營燈(汽化燈/瓦斯燈/電燈), LED頭燈, 備用LED手電筒.
個人爐具(汽化爐/瓦斯爐), 燃料(預計天數+1以上),個人餐具,
糧食(預計天數+1以上), 兩個以上的防風防水打火機, 備用升火工具.
飲水及備用飲水..........
其時要有充足的裝備, 遵守迷途裝備不離身, 立刻就地紮營的原則
不要亂切亂走.
無線電發出求救訊息後, 爽爽地在帳棚休息, 這樣通常都不會有什麼事...
很快就會有人找上來..
還真不知他的裝備清單到底長怎樣?
登山最怕氣候不佳,裝備不足,經驗不夠,體力不濟及沒有登山專業知識(四不一沒有).
13個小時前, 看到標題點進來後, 所有的回覆與包含所有連結一一仔細看完. 也搜尋與拜讀了從民國60年的清大核子物理五名學生遇難, 61年的邱高事件, 65年的陸軍官校6人罹難的報導與討論.
我並不認同目前國內的官方機構以眾多人數人次,苦勞等理由來讓一般社會大眾封嘴的做法. 理由很簡單,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高官缺乏對山難問題的整體戰略思考, 不思建構與訓練專業的官方山難整合救援機構, 每次一出事就動員大量無辜也非專業的基層人員以對大眾唐塞, 某種程度仍要基層人員承擔失敗的責難,責任與報告. 這是我們官僚體系的因循與制度殺人, 但卻每每見到官員宣稱"已盡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然實際的思維仍是"我表面上可以交代過去就好", 至於是否事倍功半或根本是徒勞無功則非其考慮之基礎, 因為累死基層警消對其根本無關痛癢.
基於以上這點, 我是傾向贊同這次事件的家屬以申請國家賠償的方式, 試圖喚醒官員,輿論與民意機構能正視問題, 進而提出戰略性的解決方案. 也可避免每每見到同類狀況, 大眾既不忍基層警消之勞苦, 亦不忍罹難家屬悲痛且感嘆生命無常之餘, 卻又不知問題出在哪裡.
而申請國家賠償亦應該以高階文官廢弛職務, 疏於建立官方專業山難救援機構之戰略高度進行. 而非基層警消是否有用心,或有疏失, 導致救援失敗等流於意氣之爭,亦非問題之核心之檢討上. 當然, 張先生的父母也早已表明, 如果有國家賠償將全數捐出至非官方的登山救難協會, 這點, 目前似乎沒有質疑其利益薰心之必要與動機.
前面有兩位網友動了氣, 個人覺得應該只是誤解與語言文字上的意氣之爭, 還真的希望兩位消消氣. 我相信雙方對於山林的熱愛是一致的, 也希望兩位能捐棄前嫌, 共同為社會制度的進步協同努力, 這樣才能造福未來的登山者, 減低悲劇再度發生的機率. 當然, 或許申請國家賠償不是最佳之道, 所以達成目的的方法與過程, 還是可以平心靜氣討論的.
raphael107 wrote:
另外, 根據前面七十幾頁樓層資深山友的說法, 山間迷路最忌下切溪谷.
然perillas網友於#578的引述(擷取如下), 台中縣消防局長認為沿溪往下游走才對:
男困大雪山15天獲救
颱風襲 暴洪追著跑2008年08月04日蘋果日報
台中縣消防局長曾進財指出,張銘同沿溪流往下游走的方法是正確,一來有機會找到出口,二來有水可喝。台中縣山難搜救協會總幹事顏耀昌認為,一般搜救人員如果在森林內找不到受困者,通常會轉往山溝及溪床尋找。他說:「從事山難搜救二十多年,不曾碰過這麼離奇事件,還是頭一遭聽到,可以說他福大命大。」
那麼, 到底對一般大眾及小朋友從小的教育, Default我們應該記住什麼呢?...(恕刪)
"沿溪流往下游走"不是絕對100%完全不對, 完全看狀況.
但中級山以上真的完全不建議下溪谷, 原因有下.
1.台灣山高陡峭,溪谷深遂狹窄, 溪谷常見難以通過之困難地形, 落差大的瀑布深潭峭壁到處都是.
2.溪谷視野小, 定位困難, GPS收訊及無線電通訊也較差.
3.上游下雨, 易有山洪.
4.地形複雜, 增加搜救難度.
5.下溪谷後很難爬得上來.
實務上在各百岳附近要能找到能輕鬆"沿溪流往下游走"的溪流還真是不容易.
萬一發生迷途, 建議一定要保持冷靜, 就地紮營, 保持體力與體溫待援, 會相對安全.
亂衝下溪谷, 常見一些墜落或失溫致死的案例.
raphael107 wrote:
另外, 根據前面七十幾頁樓層資深山友的說法, 山間迷路最忌下切溪谷.
然perillas網友於#578的引述(擷取如下), 台中縣消防局長認為沿溪往下游走才對:
男困大雪山15天獲救
颱風襲 暴洪追著跑2008年08月04日蘋果日報
台中縣消防局長曾進財指出,張銘同沿溪流往下游走的方法是正確,一來有機會找到出口,二來有水可喝。台中縣山難搜救協會總幹事顏耀昌認為,一般搜救人員如果在森林內找不到受困者,通常會轉往山溝及溪床尋找。他說:「從事山難搜救二十多年,不曾碰過這麼離奇事件,還是頭一遭聽到,可以說他福大命大。」
那麼, 到底對一般大眾及小朋友從小的教育, Default我們應該記住什麼呢?...(恕刪)
就小弟淺見, "山間迷路最忌下切溪谷"絕對是正解
那為何許多罹難之資深山友之大體反而是在溪谷中找到
個人認為其原因是要找水,
在山中水的取得, 說實話並非想像的容易
有人會說,找到水後可以上切回陵線等待救援呀
現實上是, 溪谷中較易找到能避風, 避雨, 避難的場所
另外,或許也沒有多餘的體力能夠爬上陵線了
一般人都可以徒手滑下3~5M的陡坡找水, 但沒工具單人是爬不上3~5M的陡坡
只能沿著溪谷往下走這一條不歸路...最後受困山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