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

有學佛的大大可以解感一下嗎?

Devin1927 wrote:


感恩大大的回覆哦...(恕刪)



哈哈哈😄

是小弟大意了!

無怪乎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有了文字,便教執著文字裡了。

D大善解:

在下所謂東西,並非實相,託借罷了^ ^



若可無所欲求,那何為需要?何為不需要?

^ ^

六祖悟得:

無所住,生其心

小弟不才,再請教:

既無所住,又如何生其心?

若無所住,又生何心呢?

^_^
ray2538 wrote:
哈哈哈...(恕刪)

其實 這只是玩文字遊戲而已....(空)

大原則 (只有1)沒有對立點,不能通過這個驗證 都不是
似有非有 (有 沒有 =2)

要成菩薩 還要有 菩提心
只有 空 只能成阿羅漢
ray2538 wrote:
哈哈哈😄

是小弟大意了!

無怪乎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有了文字,便教執著文字裡了。

D大善解:

在下所謂東西,並非實相,託借罷了^ ^



若可無所欲求,那何為需要?何為不需要?

^ ^

六祖悟得:

無所住,生其心

小弟不才,再請教:

既無所住,又如何生其心?

若無所住,又生何心呢?

^_^

最近其實從另外一個體系裡面,去找,到底,要講的是什麼

然後 ... 舉例吧

眼睛看到,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紫色、黑色 ... 的玫瑰

就說,是 ... 紅玫瑰、藍玫瑰、黑玫瑰 ... 等

這個叫做 ... (中道)正受

然後,有所謂的兩邊,哪兩邊呢?

例如看到紅玫瑰好喜歡、看到黑玫瑰會怕怕的

這個是其中一邊,叫做 有喜惡 ... 古文用 有貪愛、有 恚 ...

另外一邊是什麼? 是的,叫做 滅貪愛、滅 恚 ...

@@

最後給個結論好了

目標是回到一開始的狀態

一開始,看到紅玫瑰黑玫瑰,就說,是,紅玫瑰黑玫瑰

一開始沒有 貪愛 沒有 恚

既然 沒有 貪愛 沒有 恚

也就沒有所謂的 滅貪 滅 恚

是名〔無所住.生其心〕... 以上是我用來舉例解釋〔無所住.生其心〕是什麼狀態用的文字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小笨賢 wrote:

其實 這只是玩文字...(恕刪)


若是可持正念正想,文字遊戲倒也無妨。


^ ^


不過小大,

菩薩與阿羅漢,哪裡不一樣呢?


水云 wrote: 最近其實從另外一個...(恕刪)


感謝水云大解惑。

小弟再請教個問題,水云大請別介意 ^ ^

若從未有人告訴你它們是玫瑰,也從來無人教妳分辯顏色、喜惡,水云大眼中的玫瑰,又會是什麼呢?

^ ^

ray2538 wrote:
若是可持正念正想,...(恕刪)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

在人我關系上:小乘只主張“自覺自利”,注重自我解脫;大乘則主張“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甚至要求“自未度先度他”。

與此相應,在追求的果位、理想上也有所區別:小乘的最高修行果位是阿羅漢,求得自己的解脫;而大乘佛教認為阿羅漢並沒有斷惑,還必須有更高的修行果位,就是佛的果位。如果一下子不能達到佛的果位,至少應該先修得佛的候補者——菩薩。菩薩即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他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為社會、為他人多做好事

Devin1927 wrote:
應該不需要,沒事就什麼都丟掉吧?


布施對治貪愛,
不喜歡吃胡蘿蔔,把胡蘿蔔送給別人吃,
這會對治貪愛嗎?
前面網友舉的例子不是這樣的例子吧.


況且,
放下只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
布施是學習放下的方法之一,
但不是全部.

先放下貪愛,
然後放下做好事對自己有利益的想法,單純就是做事,

把放下當成"什麼都丟掉",
本來就不正確,






ray2538 wrote:
六祖悟得:

無所住,生其心

小弟不才,再請教:

既無所住,又如何生其心?

若無所住,又生何心呢?
...(恕刪)


小弟感覺

前面轉貼布施相關的

靜思語

就有相關的
ray2538 wrote:
...(恕刪)
感謝水云大解惑。

小弟再請教個問題,水云大請別介意 ^ ^

若從未有人告訴你它們是玫瑰,也從來無人教妳分辯顏色、喜惡,水云大眼中的玫瑰,又會是什麼呢?

^ ^

這就是很難的一題了

例如說,在中文世界,才會說是玫瑰
例如說,在英文世界,就會說是 rose

例如說,在現代中文,才會說是紅色
例如說,在古代中文,就會說是朱赤

教是 紅色玫瑰 的時後,沒有教喜惡
一樣的,教 red rose 的時候,也沒有教喜惡

「我覺得」自己很怪怪的一件事是

沒有教喜惡,卻,會自己喜歡這個、討厭那個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cman4434 wrote:
佛教說性空緣起, 性空即萬物本性皆空, 緣起則說所有東西都是因緣而起, 但這兩個好像有點矛盾, 即然萬物皆空, 無自性, 何來因緣生滅? 很困擾...

性空就是凡事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可問題是人間太多事了, 表示皆有因才升起果, 又打到性空論了!!


我們的五陰它本身是緣起性空的;但是這個緣起性空的五陰是依於有一個本際,依於這個涅槃本際不生不滅,因為這樣子才入於中道觀。

延伸閱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9%9A%9B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定慧等持、行善布施、災劫消弭、逢凶化吉,阿彌陀佛!
可是我們這部經在前面跟諸位講過,它只是大經裡面的一部分
。因為《梵網經》全經一共有六十一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其中
的一品,這一品是「菩薩心地品」,在六十品當中它是第十品;除
這一品之外,其餘的部分沒有翻成中文,所以《梵網經》翻成中文
本只此一品兩卷而已。雖然這一品兩卷,這一品兩卷是全部經裡面
的精華。就好像我們《金剛經》,《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
裡面的一卷,鳩摩羅什大師在六百卷當中,把這一卷取出來譯成中
文本,單獨流通。但是全經以後玄奘大師翻出來了,這六百卷完整
的本子我們也有,可是不研究完本(六百卷般若),你就讀這一部
《金剛般若》就夠了,六百卷的精華統統在一卷當中。我們這個地
方也是如此,就是六十一卷的精華就在這一品當中,在這兩卷。
既然全經有這麼多,而這一品又在當中,這序分一定在前面,
流通分一定在後面。換句話說,我們這兩卷經文是《梵網經》裡面
的正宗分,所以諸位一看到這個經文開頭沒有「如是我聞,一時佛
在」,沒有這個字樣,因為那是在序分裡面,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
的;它是經典一部分,是正宗分一部分。就這一部分來講也可以分
為三個段落,就是依照道安法師這個三分,也可以在這一段裡面它
也有一個起頭,一個因由,也有正說、也有流通的意思,所以這我
們也可以稱之為等序分,等流通分,就是等於。經文從「爾時釋迦
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從這個地方起一直到「問此光,光為何
等相」,這一段文就等於序分;從「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眾」起
,一直到下卷「四十八輕戒」,這一大段就是我們這一品裡面的正
宗分,當然也是全經最主要的一部分;從「諸佛子諦聽,此十重四
十八輕戒」起一直到這一卷的終了,就等於是流通分。我們讀到經
文就能看得很清楚。
http://www.amtb.tw/11/11-001-0005.pdf
  • 10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